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其基本思想是人的生理、倫理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已有提出,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也有認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莊子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但這一理念並非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世界上其他宗教和科學闡釋都有類似觀點。
在西方文化的物質觀中,強調自然和自然本身的自我演化機制,認為世界秩序源自於強有力的自然個體相互競爭的「天機」,人類作為自然的有機部分,也必須遵循大自然的法則而生活和勞作。以工業主義為代表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文明,過分縱容人類改造世界的主觀欲望,促成了人類歷史巨大進步的同時,也造成了地球生態系統的巨大破壞,幾乎把人類文明逼入了難以為繼的絕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夫婦合氣,子自生也。」 在《荀子·禮論》 篇中:「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易經》的謙卦的彖辭中有一句話:「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非常明顯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大意就是說天道:光明普照大地,毫無私慾地滋生、周濟萬物,地道:德厚而容納、長養萬物而運行不息。人類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勤勞善良,謙卑篤行,尊重自然萬物。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對於「天人合一」的啟示,在中華傳統文化理念中是指:萬物之靈的人應該向天地父母學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說我們人也應該效法天體的穩健運行,強大自己,奮鬥不息。當然,人若違背「天道」,沉淪安逸,奸詐作惡,就會受到一定天意的制裁,比如雷電、大風、酸雨、霧霾等。大地胸懷廣大,接納萬事萬物,而且沒有怨言,體現了博大的胸懷。同理,若我們人類不遵循「地道」的規律辦事,貪婪放縱,也要受到相應的群體懲罰,如沙塵暴、地震等。即天地採用無聲的語言告誡人們,要尊重和順應自然本有的規律。
天覆地載,萬物生長期間,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環境,包括新鮮而潔淨的空氣,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適宜的氣候,是人類和其他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宇宙自然作為一個大天地,可以簡稱為天;人體本身作為一個小天地,人性良知和貪婪的人心也是一相互制衡的複雜體系。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的道理乃是一種自然但不自覺的合一。現代理論對「天人合一」比較通俗的解釋為:人與大自然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徵服與被徵服。也即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論,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人類的巨大貢獻之一。這一理論不僅是古聖先賢的哲學思想,更是陸續為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
現代天文學和磁力學理論認為:天體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天軸南北兩極是南北磁極;地球居天體之間,是一小磁體。地球南北兩極分別與天體兩大磁極發生磁感應,所以天地的軸心傾向相同,這便是天地感應最根本的內涵之一。傳統中醫理論中所述五運六氣的種種感應之道,都建立在這個感應性原理之上。這種感應性或磁力,都屬於無形的能,在中醫學理論上名之曰"氣"。人與萬物,生於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則生長壯老已,萬物從之則生長化收藏。人雖有自身特殊的運動方式,但其基本形式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即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相似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
眾所周知,人體和環境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的基本單元是化學元素,人體通過新陳代謝和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地球化學家們分析了空氣,海水,河水,巖石,土壤,蔬菜,肉類和人類血液、肌肉以及各種器官的化學元素含量,發現人體和地殼巖石及空氣中化學元素的含量具有很強的相關性,這種人體化學元素組成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化學元素組成有很高統一性的現象,證明了人和自然環境在相互影響中的密切關係。
如同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河流水體的自淨原理一樣。人體本身也有一定的免疫系統,人類在長期發展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自發調節自己的生理功能來適應不斷變化著的環境的能力,醫學上稱為免疫反應,如果環境的異常變化不超過一定限度,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這裡的調節有通過肌體鍛鍊方式的剛性調節,更有心態心量這種柔性調節系統的作用。如人體可以通過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高山缺氧環境;通過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勵來減輕一定的心理壓力,激發人的內在潛質等。在生存壓力日漸增大的今天,學會剛性調節和一定的柔性調節對現代人均很重要。
對於河流水體,一般水體的自淨功能有其一定的環境承載容量要求,當排入水體的汙染物超過其承載容量要求,河流水體就會逐漸被汙染。這種河流被汙染的過程根據汙染物負荷的大小和汙染頻度的不同,有些時間很快,有些則是一段緩慢的歷程。人體也一樣的道理,如果環境的異常變化超出人類正常生理調節的限度,就可能引起人體某些功能和結構發生異常,造成病理性的變化。人類的疾病大多是由生物的,化學的和物理的環境致病因素引起的,但也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的發生與人長期處在焦慮狀態有很大關係。衛生科學事業的發展,近年來許多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斷下降並逐漸被控制,但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卻不斷上升,除了環境汙染的影響外,精神壓力大也是其致病的首要誘因。
進入隆冬季節後,很多城市霧霾天氣開始時有發生。我國不少地區已將霧霾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現代文明的發展和運轉,高密度人口區域的社會生產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PM2.5),這些排放物的持續排放一旦超過大氣的循環能力和承載度,細顆粒物濃度將持續積聚,此時如果受靜穩天氣的影響,便極易出現大範圍的霧霾。
霧霾天氣下空氣中的汙染物會通過各種可能的形式侵入人體呼吸道和肺葉中,從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生殖系統疾病等。無論我們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是帶上高檔防霾口罩還是素麵出行,無論是住在簡易廉租房還是裝修豪華的寓所,我們都不可避免的生活在霧霾所籠罩的這片大氣中,呼吸這一區域共同的空氣。曾經藍天白雲的天空因為人類的高速文明受到了傷害,變成了霧霾天氣。向現代人板起沉重複雜的容顏。反過來,人類也為正在為此付出健康生存的代價。潔淨的空氣曾作為一種免費的資源默默無聞的支撐著地球萬物的成長繁衍,今天,再富有的商界大咖也買不來一方持續潔淨的天空。大氣環流,水系相通,日月運轉,地球萬物都處在一個相互制衡,互為影響的體系中。無論人類如何自信,都不得不承認「天人合一」的哲理和現實,我們生活、生存的方方面面都與天地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危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原創:北水脈文化-北溪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水脈文化」,一起學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