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每一個節日都披上了華彩盛裝,這些裝扮更多來自於商家的主導和推動。這和當天是什麼節日關係不大,商家也不去關心。商家只在意:天天都是一個節日就夠了。只有節日才能帶來湧動的利潤和收益。
實際上,每一個節日在背後,可能都會有一個悲傷的故事。一如你失戀之後會去喝得酩酊大醉,透過繁華,來感慨這茫茫人海,好似荒野。
假若一個節日並沒有令你悲傷的由來,那麼過後一定會讓你痛苦得不能自已:比如618和雙11。
六一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誰能想到,這一個節日和我國非常有淵源,甚至可以說完全是我國倡導制定的。可以說,我國從來沒有錯過任何一個六一國際兒童節。
任何一個節日都不是與生俱來的。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尤其提到了利迪策慘案。
利迪策慘案,發生在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裡的房舍、建築物全部被付之一炬、夷為平地。
無論戰爭還是動亂饑饉,兒童總是首當其衝無所依憑。為了銘記利迪策慘案的教訓,每年的六月一日兒童節就這樣被制定了下來。我國也在第一時間採納了這種做法。
所以,可以這樣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世界上沒有「六一兒童節」,六一兒童節迄今不過七十年歷史。
但在此之前,不能說沒有兒童節。
比如,在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倡議建立兒童紀念日,不少國家先後建立了自己的兒童節。英國規定7月14日為兒童節,美國規定5月1日為兒童節。
日本的兒童節很特殊,分男女兒童節。男兒童節在5月5日,女兒童節在3月3日。
我國在1931年也曾經規定4月4日為中國兒童節(從中可以看到,至少在當時,我們並不對4字的發音有什麼忌諱)。
自從1949年確立國際兒童節之後,世界各國紛紛廢除原來的兒童節,而統一稱為「國際兒童節」。
回首七八十年代的兒童節有什麼?物質條件簡直乏善可陳,我們的更多玩具就是來自於大自然的饋贈,來自於土地和山野。
八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後,家裡有了電視,六一兒童節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大鬧天宮》、《九色鹿》、《哪吒鬧海》等等動畫片。這些動畫片歷久彌新,像極了八六版版的《西遊記》永遠刻在彼此的心底。
假如我們將目光放遠到世界,無論你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會發現在兒童節裡的你確實足夠幸運。阿富汗和敘利亞等地區並不平靜,那裡的婦女和兒童在饑饉困頓、恐懼生死的邊緣徘徊,甚至一些將婦女兒童作為商品的奴隸市場也不罕見,人們在為了生存下去而苦苦掙扎。
還記得2015年的一則新聞嗎?一名叫小亞藍的3歲男童跟隨家人試圖通過偷渡逃離苦難,卻被溺斃在地中海,屍體隨後被衝上土耳其的沙灘。那個時候,你的心是否為之深深地悸動?即便看著照片,你都會感覺到徹骨的寒意。
回到明媚的現實,無論你的心中感到多麼不完美,即便有新冠疫情在前,我們也還好好的。度過了屬於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六一兒童節,迎接購物車裡的「618」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