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三五」時期上海文化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
位於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路的程十髮美術館今天(12月18日)對外開館,明天起將正式對公眾開放。這座以知名畫家程十髮的名字命名的美術館從籌建至今歷時3年。該館兼具作品展陳、學術研究、教育推廣、文化交流、收藏保管、公共服務六大功能。至此,上海已有兩座以程十髮名字命名的藝術場館。
程十髮晚年他將自己珍藏的一百多件歷代書畫作品捐獻給國家,這些書畫曾經給程十髮帶來無數巧思妙想。在今天的程十髮美術館開館大展中,可以看到他捐贈的王蒙、陳洪綬、唐寅、徐渭、董其昌、傅山等歷代名家的精彩作品。開館大展同時也呈現
了「燦若晨星——林風眠特展」。
程十髮美術館內景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程十髮(左2)與唐雲、謝之光等一起作畫的照片
作為開館大展,「程十髮藝術系列大展」今天開幕,涵蓋「海上標程——程十髮藝術大展程十髮作品、文獻」、 「海上標程——程十髮藝術大展程十髮捐贈作品」、 「星光璀璨——程十髮和畫師們藝術文獻展」和「燦若晨星——林風眠特展」四個展覽,多角度展現程十髮的藝術人生。
黑白體塊構建的藝術空間
程十髮美術館是上海市「十三五」時期重大文化設施項目之一,以國家重點美術館和世界一流藝術博物館為目標而建造。該館位於長寧區虹橋路1398號,總建築面積11500平米。
程十髮美術館是以程十髮的個案研究為基礎,以海派與傳統中國書畫藝術的沿革為縱脈,以程十髮與現當代國際藝術潮流的比較為連橫,主要研究、展示以海派書畫篆刻為主,兼及中國以及世界近、現、當代美術作品的現代美術博物館。上海中國畫院是程十髮美術館的建設和運營主體。
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程十髮美術館館長施大畏表示,新建程十髮美術館實則就是建立一個交流平臺,一處崇尚文化、致敬大師和置地心靈的文化高地,使中華海派藝術的馥鬱更為傳香,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據程十髮美術館總設計師陳劍秋介紹,因為這是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美術館,所以在建築設計上體現名人的特點。「希望它是一個既現代化,又有中國文化傳承的美術館。」
程十髮美術館建築外觀
建築外觀採用木石造型堆疊的體塊設計,呈現出空間層次交錯的視覺效果,建築包括地上三層和地下一層,涵蓋展示陳列場所、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和多功能報告廳等空間。整個建築是現代感的構成,簡約、乾淨,以黑白為主調。陳劍秋表示,「在設計建築時希望在其中體現江南文化的特徵,展現粉牆黛瓦的感覺。建築外面的環境則有綠地,有水,和江南相呼應。同時,簡約的綠化可以把建築襯託出來。而美術館室內也延續了黑白的色調,以木頭做的吊頂及局部的紅色區域來增加美術館的溫情。」
程十髮美術館天窗設計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美術館天窗的設計,步入序廳,上空直通屋面的大空間,可以使得空間更明亮,視野更開闊。程十髮美術館總建築高度最高為28.45米,地上三層,包括展示陳列用房、公眾服務用房等;地下室一層,包括藏品庫房、報告廳和停車庫等。陳劍秋表示,這個館即是學術高地,也是和社會融合在一起,室外環境也是對市民很友好。同時,臨展廳是一個無柱空間,為布展提供了自由度。
程十髮 《屈靈均像 》 1978年 中華藝術宮藏
對於這座美術館的定位,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陳翔告訴澎湃新聞,位於上海松江的程十髮藝術館是程十髮家鄉的場館,帶有紀念館性質,而程十髮美術館則是以程十髮命名的美術館,「我們不僅是展示程十髮的作品、文獻,將來也會展別的東西。這個館有上海中國畫院作為依託,畫院優質的資源也是這個館的資源。這次拿了林風眠的作品展出,畫院還有很多好作品,將來會不定期地推出其他畫師的作品。一樓、二樓的展館我們會面向社會開放,舉辦各種類型的展覽。」
當代海派藝術的集大成者
程十髮 (1921—2007年),名潼,上海松江人,齋名曾用「步鯨樓」「不教一日閒過齋」,後稱「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美協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生前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上海文聯委員。
展覽現場 程十髮年輕時候照片
出生於江南水鄉松江楓涇的十發先生,家裡三代為醫,其父雅好丹青,故其幼年即接觸書畫,啟蒙於《芥子園畫譜》。18歲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師從吳昌碩弟子王個簃諸先生,畢業那年還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了個人畫展。此後,程十髮曾通過畫「小人書」來賺取家用。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進入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任美術創作員。
作為當代海派藝術集大成者,十發先生所作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還是連環畫、插畫、年畫等都堪稱一流,尤以個性鮮明的國畫人物飲譽畫壇。從他諸多作品中,我們既能看到陳老蓮的影子,又能品到徐渭、八大、石濤和華新羅等人的韻味。
程十髮 《牧羊小品 》1973年 上海中國畫院藏
他在人物畫創作中,不管歷史題材,還是現代題材,都善於糅合古典、並表達出民間及生活感受,以及個人情懷,拓展了國畫的審美空間,豐富了國畫的表現手法。在近現代畫壇上,有兩位畫家擅長描繪少數民族人物,有著「北黃南程」之稱。「北黃」指北京的黃胄,「南程」則指上海的程十髮。
程十髮 《衣被天下之願望》 1982年 上海中國畫院藏
1957 年,程十髮曾赴雲南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體驗生活,而這次雲南之行也使其在藝術風格上產生了改變,形成了獨特的「程家樣」。在實地寫生中,少數民族的手工藝品和風土鄉情,都激發了他無限的創作熱情,從《潑水節》《瑞麗江邊》《傣族趕擺》到連環畫《菠蘿飄香的季節》都充滿浪漫的生活情趣。
程十髮 《趕集》 1973年 上海中國畫院藏
除了國畫創作,最為人們熟知和稱道的無疑是十發先生的連環畫作品。作為當代連環畫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生共創作了30 多部連環畫,如《野豬林》《葡萄熟了的時候》《畢卡索的和平鴿》《冬天和春天》《東郭先生》《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孔乙己》《畫皮》等。
展覽現場
在此次「程十髮系列大展」中,觀眾既可以看到程十髮所收藏的中國書畫,包括陳老蓮、金冬心、陳繼儒等人的作品,也可以看見程十髮是如何糅合古典,創作出屬於自身風格的作品。同時,穿插在展廳內的文獻、照片等也能幫助觀眾走進他的藝術人生。
元 《王蒙》 修竹遠山圖 上海中國畫院藏
系列展覽勾勒程十髮的藝術人生
澎湃新聞了解到,程十髮美術館開館展「程十髮藝術系列大展」涵蓋四個展覽。其中,「海上標程——程十髮藝術大展程十髮作品、文獻」,展現程十髮的藝術成長、藝術道路,全面展示程十髮的書畫藝術成就;「海上標程——程十髮藝術大展程十髮捐贈作品」,是程十髮先生自己珍藏的一百多件歷代書畫作品的全面展示,程老晚年時將這些作品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星光璀璨——程十髮和畫師們藝術文獻展」呈現上海中國畫院眾多畫師歷年來的重要作品,並輔以大量的照片和文獻,以饗觀眾;「燦若晨星——林風眠特展」呈現林風眠先生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創作的四十幅作品,展現出他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至臻至善的藝術境界。
展覽現場
程十髮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一代大師,他的藝術生涯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他的藝術成就體現了一個時代的偉大精神,他用自己的作品為時代、為社會、為人民樹碑立傳。「海上標程——程十髮藝術大展·程十髮作品、文獻」展分為「新風、勝流、雅韻、別調」四個部分,輔以精選的歷史文獻,全方位展現程十髮先生開時代風氣之先的藝術成就。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張迪平向謝春彥介紹她收藏的一件程十髮藥方
知名畫家張迪平收藏了一張程十髮在畫院寫給她的藥方,這一次也在展覽中展出。
知名畫家謝春彥說,現場看程十髮先生的畫作,回想起與他在畫院共事時的點點滴滴,感慨不已,「有一些作品,就是親眼看他畫出來的。」
篆刻家韓天衡於1973年拜晤程十髮先生,深得賞愛,曾先後為其治印約百方。在展覽現場,韓天衡告訴記者,「談到海派繪畫,程十髮是一個偉大的、繞不開的人物。他特立獨行,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對傳統的中國繪畫有非常多的突破。」
韓天衡
在談到此次大展時,韓天衡回憶了1974年在上海美術館看程十髮被批為黑畫的作品的經歷。「當時我在一張《芭蕉金雞》面前欣賞了一刻鐘,畫得好極了,筆走龍蛇,氣象宏大。我和他共事了很多年,看到這個展覽,好像又見到了他。」
明 唐寅 《紅橋看花圖》上海中國畫院藏
程十髮的藝術精神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便是「精藝報國」,晚年他將自己珍藏的一百多件歷代書畫作品捐獻給國家,便是這種理念的最好詮釋。這些書畫曾經給程十髮帶來無數巧思妙想。展覽「海上標程——程十髮藝術大展·程十髮捐贈作品」 將程十髮的古畫捐贈比較全面地展示出來,以饗觀眾。在這些捐贈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王蒙、陳洪綬、唐寅、徐渭、董其昌、傅山等歷代名家的精彩作品。
清 羅聘 《驢背鍾馗圖》上海中國畫院藏
金冬心漆書冊
在展覽現場,西泠印社副社長童晏方告訴記者,「程十髮先生曾多次邀請我去他家看藏品。他能有這樣的成就,除了天賦、勤奮外,還與以古為師是分不開的。他畫連環畫,善於吸取,大家都學陳老蓮,但陳老蓮的風格及自身風格卻在他這裡有所體現。」
陳洪綬《古風今賞》(局部)
大師雲集的海派藝術家星河中當屬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家星群最閃耀。程十髮是其中承上啟下,聯結左右的重要一顆。1956年,程十髮作為年輕的畫師與前輩畫師一起進入剛剛籌建的上海中國畫院,隨後又不斷有新人加入。鬥轉星移,大半個世紀划過,程十髮與畫院師友共同努力,將燦爛的藝術人生留在上海中國畫院,以璀璨的藝術星光裝點夜空,為星空下的行路人照亮前路。
《秋色斑斕圖》(局部) 惲壽平
此次系列大展中的「星光璀璨——程十髮和畫師們藝術文獻展」展出上海中國畫院眾多畫師歷年來的重要作品,並輔以大量的照片和文獻,立體呈現以程十髮先生為紐帶的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們的藝術成就。
謝稚柳 《青綠山水》 1960年 上海中國畫院藏
吳湖帆 《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 上海中國畫院藏
此次系列展覽中,除了展示程十髮的藝術作品外,「燦若晨星——林風眠特展」 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創作的作品,展現出他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至臻至善的藝術境界。
林風眠《柳林》20世紀5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林風眠《金魚》20世紀4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作林風眠先生是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也是現代中國畫壇的大家。他的藝術成就不僅僅在於用實踐摸索出一條中國畫改良之路;更主要的是,他身體力行了一種精神,一種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奉獻精神,它包括了對藝術本體的大膽探索和勇於創新,也包括了對藝術觀念的深入思考和自我反省。
林風眠《秋鷺》20世紀7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在林風眠先生定居香港的許多年中,每次程十髮先生赴港必去看望林先生,這不僅是兩位傑出畫家彼此欣賞、情誼漸深的見證,也是時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程十髮先生代表組織向林先生問候與致敬的責任。
————————————————————-延伸閱讀:
程十髮談畫錄
關於「傳統與創新」
中國畫要有民族性、時代性。畫一張畫,要有民族自己的東西,要有吸取外來的東西為我們的民族所用,而不是吸取了外來的東西而變成了外國的東西,要化進來而不能化出去。當然這不要下結論,而要百花齊放。我認為我們民族自己的東西是主要的,這方面我們有教訓。
畫中國畫,應該首先解決「古為今用」,先繼承遺產,發揚民族自己基本的東西,這是絕不能丟掉的,在不丟掉的前提下,吸收外來藝術的長處,不要把「洋為中用」去衝掉「古為今用」。
傳統有個意、形、神、法,古代的大家都具備這些條件。古代畫家有不足的地方,要後代繼承、發揚加以補充,現代畫家有不足的地方要靠後代加以發展。
所謂傳統就是用筆、用墨,要加以研究。要有筆有墨,筆中有墨,墨中有筆,不是簡單地模仿,甚至抄襲古人具體的一筆一墨。
脫離藝術傳統,本身不是藝術。什麼叫藝術?是在表達一個人的思想,而不是單純講故事。畫畫應該是畫人的思想,不光是畫形體。
程十髮《第一回勝利》1956年 上海中國畫院
關於「風格與創作」
要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先要形成個人的藝術性格。我的風格是因為通過學習求得與前人不一樣而形成的。總之,每個作者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善於揚長抑短,自然會有自己的面貌。
「真」是最美的,「真」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因而與別人不一樣。如果畫得與別人一樣是模仿人家。不要認為自己的缺點被人抓住而感到難為情,也許這正是自己的長處。
我的作品的母親是我們偉大的生活,我們有了生活,創造了比生活更美善的作品,其目的還是獻給生活,我們的偉大的母親。
技法如果沒有思想,沒有意,沒有感情,就很難辦。如果沒有和感情結合起來,技法則是沒有用的
神與形的關係是無形不出現神,只有形也不一定會達到神,神不等於同客觀上的形完全一樣。
畫山水不能畫成旅遊圖,畫花鳥不能畫成掛圖,藝術要用感情,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性。
程十髮速寫作品
關於「畫技與畫法」
客問餘,何為畫法?餘云:初學時,落筆之先搜索法度,熟後信手拈來,不求畫法而得法度。此即畫法,亦為上法。
有問餘何為國畫技法之特點,餘不惑而曰:自一筆始,一筆而終者謂之國畫。昔張僧繇有一筆畫,廣義言之,即用筆一以貫之者,此民族之特色也。中國藝術傳之東瀛往往稱「道」,如花道、茶道、書道等等。「道」者有一自始至終變化之法式,如舞劍、拳術,何處開合,何處進退,何處虛實,自始至終一氣呵成。
「法」,從頭到底石濤把它歸成一句,叫「一划」,這一划都貫徹在法度中,特別是寫意畫,工筆畫也如此。
畫畫要追求偶然性,偶然性偶於必然性,要做有心人,當偶然性出現時,就被有心人抓住,偶然性引出必然性,為別創一格帶來好處。
藝術要追求偶然性,偶然性從必然性中來。畫要有天趣、味道,追求修飾就乏味,追求原始、天真的有味。原始的彩陶、壁畫在當時並不追求什麼技法,但富有味道。
作畫要從大處入手,不要太注意細微的部分,過分仔細了,平均對待,反失去了重點,也失去了必要的偶然性,缺乏藝術趣味了。故畫人物要同畫速寫一樣,要注意大輪廓,先取勢,緩刻劃。
展覽現場
關於「書法篆刻和畫外功夫」
中國畫是書畫合一。
從元代以後,中國畫上就出現了有較長篇的題字,這樣更要求畫家有書法與文學的修養,如揚州畫派中像金農那樣的作品,可以說他有時還依靠題字而並不依靠畫的本身。
我們的祖先在線條發展的途徑中有了那麼多千變萬化的創造,同時又發展了我們的另一種藝術語言,就是書法,我們書法的始祖也就是線條的圖畫,它們一直結合在一起,今天的用繪畫來工作的人們,也必須從書法的變化中求得它們發揮線條美的藝術才能。
藝術家同時也是哲學家,要研究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整個繪畫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構圖上的虛與實,色彩上的冷與暖,用筆上的輕與重,藝術處理上的寫實與變形......一幅好的吸引人的作品也就是充滿矛盾的作品,反之四平八穩的作品絕不是好的作品,充其量是平庸的作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