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永生 文圖
路世才教授簡介:
路世才教授,1936年生,出生於中醫世家,擅長運用中藥、氣功、食療等傳統養生與康復手段防治疾病,對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低血壓、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近視等病症療效突出。
從1982年起,路教授將自創的「增視功」運用於臨床實踐,開展防治近視眼的研究,1987年,該功法獲河南省醫藥衛生科技成果獎,並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收入《建國40年中醫藥科技成就》及中華預防醫學學會主編的《全國預防醫學1987-1991年科技成果彙編》,近年來,路教授運用改進後的增視功對高度近視、視神經萎縮等疑難眼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路教授擔任世界醫學氣功學會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氣功教育學會理事,河南省中醫藥學會氣功學會主任委員等職。
新聞背景:
氣功,60年來大起大落。有一個時期,人們對它奉若「神功」,練功達到痴迷、狂熱的狀態;也有一個時期,人們對它冷眼相待,視之為迷信和江湖騙術。
日前,河南中醫學院氣功研究所正式成立。而此類機構現在國內也為數不多。業內專家認為,在目前中醫氣功學科衰落,教學、醫療、科研人才奇缺的背景下,此舉將對振興醫療氣功起到推動作用。
氣功本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狂熱追捧與冷眼相待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氣功究竟是什麼?它真的具有那些「神異」的作用嗎?如何正確地運用氣功進行保健養生?日前,記者對該所所長路世才教授進行了專訪。
◆建國之初 氣功登上大學講壇
記者:路教授,近幾十年來,人們對氣功的態度經歷了180度的大轉彎,曾經狂熱地追捧,現如今則冷眼相待。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路世才:狂熱地追捧與冷眼相待,都是不正常的態度。這樣看待氣功,是因為人們不了解氣功的本來面目,有時把它神化,有時把它看做異類。這兩種態度都不利於氣功的發展,也不可能正確利用氣功進行養生保健。
氣功並非「神功」,它是我們的老祖宗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為求得生存,逐漸形成的保健養生方法。歷代中醫大家都是精於氣功的大師,都重視氣功的養生保健作用。我只舉一個例子,「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認為:「夜半收心靜坐少時,此生發元氣之大要也。」他主張:「安於淡泊,少思寡顧。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這裡其實就提出了「靜坐」「意守」等氣功的修煉方法。
所以,我勸人們在評判一個事物時,要懂得用歷史的方法,看清它的來龍去脈。這樣,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不會被一時的潮流蒙蔽。
記者:您從1980年起,就從事氣功醫療、教學、科研,到現在有30年了。建國以後氣功經歷的大起大落,您是親歷者、見證者。請您幫我們理一下這個時期的「來龍去脈」。
路世才:我的老家在新鄉,幼年在開封長大,父親是一位老中醫,至今我還保存著當年父親親筆所寫的藥方。我們的家族在教育孩子時,歷來要求孩子能文、能武、能醫。所以,從幼年時,我在上學之餘,也接觸了一些武術和中醫氣功的知識。提建國以前,時間就太久遠了,我想從1949年建國時說起。
中醫以及氣功幾千年傳統的教學方式歷來是「以師帶徒、個別傳授」。建國以後,最大的變化是高等醫學院校的成立。在大學裡教中醫、教氣功,這在舊社會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中醫高等院校的成立,1956年是第一批(全國共有五所),1958年是第二批,河南中醫學院就是第二批成立的。伴隨著醫學院校的成立,氣功教學走進了高等教育的殿堂。這是氣功教學和科研的一次飛躍,另外還有許多西醫院校的專家、有識之士用西醫的研究方法對氣功加以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西醫專家在實驗室裡研究氣功
記者:西醫專家把氣功作為研究對象,這是不是創新?
路世才:是創新。西醫與中醫各有所長,本不應有門戶之見。破除了門戶之見,就可能取得重大的學術成果。舉個例子,上海中醫藥大學林雅古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西醫生理學教授。他當時的課題是研究氣功鍛鍊中的「呼氣與吸氣」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他研究發現,呼吸除了完成人的排出濁氣、吸收氧氣,也就是氣體交換的功能之外,對神經系統也有影響。他的這一結論很珍貴,能簡捷地指導實踐。比如說,人們現在工作壓力大、工作節奏快、很緊張,這種緊張焦慮的狀態按西醫的說法,叫做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這會造成血壓升高、心跳加快,胃腸蠕動也受影響,這些影響累積起來,就會導致高血壓、失眠、胃腸功能紊亂等病症,現在把這種情況叫做身心疾病。林雅谷教授發現,長呼氣(就是把呼氣延長),可以使血壓下降、心跳變慢、呼吸頻度減少、腸蠕動增加,這一變化按西醫的說法叫做副交感神經興奮。因此他的結論就是,長呼氣可以使副交感神經興奮,長吸氣可以調動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人體的兩套「指揮系統」,人的休養生息系統由副交感神經指揮,人的學習、工作狀態由交感神經指揮。氣功鍛鍊中,正確運用好長呼氣,人的能量代謝就可以比練功前平均減少20%左右,身體的耗氧量比練功前減少30%左右,這有助於練功者減少身體消耗,是身體儲能的過程。
記者:這一發現,與老氣功師的體驗有什麼差別?
路世才:我認為這是氣功研究的革命性進步。不像傳統氣功師那樣從經驗和感受出發,他是從實際觀測和實驗出發。他發現的這個規律,不是某一個人偶爾的現象,而是通過大量的人實驗得出的數據、總結出來的規律,這種用實驗研究的方法總結、歸納出來的科學結論,與幾千年來的氣功體驗有大大的不同。他的這一成果,在1959年,是作為國慶10周年獻禮成果拿出來的。
◆1949~1965年 氣功研究的黃金時代
記者:那位西醫教授對氣功的科學態度令人敬佩,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做「西醫不容中醫」,兩相比較,反差很大。
路世才:「西醫不容中醫」,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也不全是那樣,在西醫學術界也有一些有識之士並不排斥中醫。我的母校就是這樣。
我是1954年上的大學(河北醫學院),學西醫專業,那時,領導和老師不但不排斥中醫,而且鼓勵我們學中醫。學校給我們配導師、配實驗室,還撥經費,讓我們研究中醫的項目。當時我們成立了一個「祖國醫學研究小組」,我擔任過組長,我們曾做過中藥的抑菌試驗,就是研究哪些中藥對哪一類細菌有殺滅作用,比如黃連能殺滅什麼細菌,殺滅力量有多強,當時都做過實驗。還有一些西醫的教授對於某些病症,主動讓學生思考是否可以通過中醫的手段解決。
總的來說,從1949年到1965年,我認為是建國後中醫氣功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那個時候的科學研究穩步發展,很紮實,學風純樸,沒有弄虛作假的現象。那時,氣功也用於醫療。1958年,河南省第一家氣功療養院在百泉成立,開始用氣功治病。那個時代,群眾看待氣功的眼光還是樸素的,只是把它當做一種良好的治療手段,沒有到後來那種狂熱痴迷的程度。
記者:您在時期劃分上,為什麼以1965年為界?
路世才:「文革」嘛。「文革」的十年,氣功處於低潮,有人把氣功研究者斥為「活命哲學」的倡導者,那個時代倡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而氣功是研究如何讓人健康長壽的,自然受到批判。還有,氣功有些功法來源於道教或佛教,研究者又被指責為「封建迷信的代言人」。那個時候氣功研究是禁區,高校的氣功課程都被砍掉了。當然不僅僅是氣功,許多中醫課程也都受影響,比如《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這一章節就不許再講了。氣功受到的影響最大,整個課程被砍掉了,這一停就是十年,氣功研究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處於民間的地下狀態,醫院的醫療行為也被叫停了。
◆1978~1987年 氣功研究的第二個高潮
記者:「文革」中,受政治因素影響,人們開始戴著「有色眼鏡」看待氣功了。
路世才:是的,戴著「有色眼鏡」看待氣功,是從片面的、消極的方面看氣功,這與後來的狂熱狀態都是對氣功的一種不正確態度。「文革」結束後,從1978年到1987年,這是氣功的第二個學術高潮,氣功學術處於恢復壯大的階段,學術成果纍纍。值得一提的是,錢學森教授當時提出,氣功是有極大發展前途的「第四醫學」。防病的叫第一醫學;治病的叫第二醫學;康復醫學是第三醫學。
1981年,河南省高等醫學院校氣功研究會成立,這個組織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是由河南各醫學院校(包括中醫、西醫)的研究者發起組織成立的,大家都在積極地開創研究課題,比如氣功在近視治療上的作用、氣功對心電功能的改變、氣功對血壓的調節作用,都有成果。這個組織甚至也吸引了一些省外專家的參加。在氣功治療上,以自我鍛鍊為主的治療方式被各醫療單位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