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的龍脊梯田,以金坑的梯田最為出名,堪稱「世界之最」和「天下一絕」。
第一次到金坑的時候是凌晨四點鐘,一下車就開始爬山。四周漆黑一片,除了電筒亮光之處啥都看不見。與其說是爬山,不如說是登天梯,腳下是由一塊塊青石板鋪起來的石板路。背著攝影器材走起來也挺艱難的。由於平時缺乏鍛鍊,直走得雙腳打顫,滿身冒汗,氣喘籲籲的噁心想吐。終於趕在日出前爬到山頂。
在晨曦中往下一看,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梯田海拔有1000多米,垂直落差800米,坡度超過50度,難怪爬起來這麼吃力。更讓我驚嘆的是那返樸歸真的原始美。蜿蜓的梯田,沒有刻意的雕琢,天然石塊鋪成的石板路,由於長年累月的踩踏,變得光滑細膩。曲折盤旋而上的石板路,好像一級級登上藍天的天梯。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曲曲折折的線條像五線譜似的,宛若一首《雲天曲》。
山寨的房屋多為木結構的吊角樓,錯落有序的山寨與大山融為一體,古樸清雅,畫意十足,這裡的村民就住在山水畫中,宛若世外桃源。
螺丹攝
據說秦漢時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龍勝已經形成。唐宋時期龍勝梯田得到大規模開發,明清時期基本達到現有規模。
真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你想兩千多年前他們用什麼開墾梯田?是用最原始的刀耕火種,開墾出第一塊梯田的。一代接著一代,就像《愚公移山》一樣,完成了今天的壯舉。梯田上種植水稻,山頂上、山中間,到處都有水源,這很奇妙!龍勝梯田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是龍脊人世世代代耕耘的結果。
梯田的耕種完全是人工操作,大田用牛耕,小田用人拉犁。不用農藥化肥,施的都是農家肥,由植物自由生長,自然成熟,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農業。山寨民風樸實,大家團結互肋,一家有事百家幫。一家有喜事,全村同樂。由於是山路,不能通車,東西都是靠肩背上山,靠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建起房子的。
螺丹攝
這些年不斷地發展旅遊事業,很多家庭都開了家庭旅館,龍脊人的生活有了大大的改善。但過度的開發也讓人擔憂,人一多,吃的東西就不夠了。為了儘快的補足需用,農耕開始使用了機械化,化肥、農藥、除草劑輪番上陣。農家菜也開始使用化肥、農藥。土雞、土豬、土鴨也用飼料激素催肥。遊客的消費也帶來大量的垃圾,環境被汙染了,水也失去了往日的清甜。
本來水稻應該在九月份收割的,但為了迎接十月黃金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地方上要求農民在十月黃金周過後才收割。這樣一來,水稻的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這原生態的農業,這世界的奇蹟,會不會出自於人而毀自於人?但願在今天全球汙染的環境當中,能給後代,給人類留下龍脊梯田這一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