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在六盤山東側,為隴東黃土高原西部的石質山地,林木蔥鬱,被涇河及其上遊支流胭脂水所圍,南北寬二到三公裡。崆峒水庫1980年建成,位於崆峒山南麓前峽(即彈箏峽,史稱軒轅谷),壩高63.8米,壩長400米,面積113.6萬平方米,壩址在原「涇渡石虹」處。胭脂水在崆峒山北坡後峽,由西北向南東流入涇河。崆峒山是我國史志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傳說黃帝在此問道廣成子,秦始皇稱帝後第二年曾西巡到崆峒山(公元前220年),稱其為「西來第一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平涼當時屬秦朝北地郡,「雞頭山」即「崆峒山」。崆峒山古稱有空同、空桐、雞頭山、笄頭山、薄落山、牽屯山等,唐代始有崆峒。《五經正義》載:「笄頭山名崆峒山,在高平縣西百裡,有涇谷,涇水出焉」。
崆峒山位於平涼市城西約十五公裡,最高峰海拔2123米,北北西走向,林木蔥鬱,是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故名翠屏山(又名香山)。主峰馬鬃山之巔稱絕頂,海拔2038米,上天梯的三百七十八級石砌臺階是登臨絕頂的險道,唐代仁智和尚負責修築,西側置鐵柱索鏈供人攀扶。馬鬃山與翠屏山之間有兩座山峰,東西、南北向排列,是古代兵家重要的戰略要地——笄頭山。遠觀馬鬃山似貴婦人的頭。而這兩座山峰像其發笄,因而稱笄頭山。它是六盤山道未開通前,平涼通向西域絲綢之路的古「笄頭道」,由崆峒山前峽經寧夏涇源的北面河翻越六盤山至莊浪、天水。崆峒山今有直達中臺的登山公路,沿崆峒水庫北側便道經月石峽有上山小道通中臺,中臺崆峒大寺旁立有胡耀邦視察平涼時所書《崆峒山》石碑,名人與名山同在,以志對耀邦同志的懷念。
崆峒山人文景觀豐富,最古的建築是唐代的問道宮、軒轅宮、滹沱寺和上天梯四處,距今已一千三百餘年。宋、元、明、清均有建築,特別是明萬曆、嘉靖年間,平涼韓王太妃大興土木。歷代共有四十餘處建築群,號稱九宮、八臺、十二院。八臺為東、西、南、北、中「五臺」加上天台、插香臺、靈龜臺,與四嶺(鳳凰嶺、獅子嶺、蒼松嶺、棋盤嶺)二峰(蠟燭峰、雷聲峰)及眾多傳奇的洞穴、峭壁、深淵,挺立在隴東黃土高原上。平涼市境內屬溫帶半溼潤氣候,西南崆峒山、太統山(海拔2234米)相對高差700米左右,陰溼多雨,林木蔥鬱,是天然次生林分布區,屬闊葉落葉林,有各類植物七百餘種,是隴東黃土高原上罕見的天然植物園。崆峒山秀水環繞,林木蔥鬱,歷代人文景觀薈萃其間,風景遊覽區十四平方公裡,是隴東明珠,難得的一處旅遊勝地,1983年被甘肅省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當之無愧,1994年已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崆峒山自然景觀的雄奇險峻,主要是由其所處特殊的構造部位及組成該山紫紅色礫巖地層形成的奇險秀美的丹霞地貌所造成。1990年7月黃進考察後,首先確認其為丹霞地貌。1992年10月筆者有緣考察了崆峒山,它確實是隴東黃土高原上一處不可多得發育典型的丹霞地貌。
崆峒山是賀蘭山褶帶南延部分。位於東部店窪——太統山——大臺子復背斜、西部小黃峁山——三關口——沙南復背斜之間的古城——崆峒山——宋莊復向斜中,該褶帶一直往南延續到景福山附近,是祁呂巨型山字型構造的脊柱,後由於隴西帚狀的構造(燕山期產生,喜山期完成)的影響而歸入隴西帚狀構造六盤山旋迴褶帶中,因而崆峒山山體呈北北西向展布。崆峒山地層由三疊系上統延長群下亞群(T3yn1)紫紅色礫巖及白堊系下統三橋組(K1s)紫紅色礫巖角礫巖組成,二者之間接觸關係為角度不整合,T3yn1傾角18°,K1s基本水平,印支運動後的燕山運動、喜山運動影響巨大,由於處於復向斜中,其主要表現以塊狀斷裂為主;相互平行的階梯狀斷層清晰可見,陡崖深淵相對高度可達700米左右,垂直節理髮育,給崆峒山丹霞地貌的發育準備了基本的巖性構造條件,其丹霞地貌主要處於壯年期,陡崖到處可見,老年期的殘峰雖有,但極少。崖面分布的洞穴初步觀察有兩種成因,一為斷層錯動幾組節理交錯使巖塊鬆動脫落而成;另一類主要為礫石塊脫落。由於洞穴出露於崖壁,位置奇特,如玄鶴洞、鑽羊洞、朝陽洞,此外還有崆峒洞、金銀洞、打兒窩、蜘蛛洞等。崆峒山處於溫帶半溼潤氣候區,丹霞地貌發育特點與溼潤區相似,屬溼潤區丹霞地貌中壯年期發育階段(老年期有零星出露),以近水平丹霞地貌為主,緩傾斜丹霞地貌出露在山體下部。基巖基本裸露,雖有薄層黃土復蓋,但並不控制丹霞地貌的發育,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由於山體上部白堊系下統三橋組(K1s)基本水平,因而丹霞地貌「頂平——身陡——麓緩」的基本特點明顯,「身陡」則更為突出——奇險。「頂平」、「麓緩」處林木蔥鬱,各類古建築群,人文景觀隱現於綠蔭深處,相得益彰——秀美,「奇險秀美」丹霞地貌的內涵在崆峒山得到充分顯露,因而是隴東黃土高原上一處不可多得的旅遊勝景。
崆峒山三疊系上統延長群下亞群(T3yn1)是陝甘寧盆地延長群湖盆邊緣的濱湖相沉積,碎屑巖以紫紅色礫巖為主,偶夾薄層砂巖,下部為礫巖與砂巖互層,礫巖層厚一般在1—2米,礫石成分多為石英、石英巖、灰巖,其次為砂巖及變質巖,圓度好,多呈渾圓或橢圓狀,分選差,一般礫徑5一lO釐米,大者也可達0.5米,鐵質膠結,砂質充填。白堊系下統三橋組(K1s)為紫紅色礫巖、角礫巖,鈣質膠結,大部矽化,層理難辯,巖性堅硬,屬山麓堆積,礫石成份主要有灰巖、白雲質灰巖、白雲巖及石英巖等。由於白堊紀前已成熟隆起的賀蘭山褶帶在三關口以南白堊紀沉積時為水下潛山,太統山的水下潛山位置最高,三橋組僅僅3米,崆峒山偏西北,水下潛山位置較深,沉積了數百米的礫巖角礫巖。這兩套地層構成了崆峒山向斜的核部及東翼,燕山運動晚期隴西帚狀構造六盤山旋迴褶帶開始形成,波及賀蘭山褶帶南段,崆峒山就歸入了隴西系六盤山旋迴褶帶的小關山旋迴層中。由於古城——崆峒山——宋莊復向斜是賀蘭山褶帶南段相對凹陷地區,崆峒山向斜巖層傾角較緩,最高峰香山(2123.2米)附近殘留的平臺也在這時形成,它是崆峒山最古老的夷平面。喜山運動至今,隴西系右旋壓扭運動並未停止,六盤山旋迴褶帶發生多次強度不等的地震就是證明,同時也使崆峒山強度不等的間歇性抬升,形成皇城(2038米)及以中臺為中心的五臺(1870—1920米)兩個夷平面和涇河、胭脂川二個深谷。在南北寬2—3公裡的範圍內,平均每公裡有500米的落差,順高角度的斷層和垂直節理強烈切割侵蝕,形成溝谷,引起溝壁的崩塌後退,從而產生奇險秀美的丹霞地貌,它是崆峒山風景名勝區的基礎。
崆峒山的丹霞地貌是目前國內已知地層時代最老的一處,山勢險峻雄奇秀美,自古以來就是國內名山之一,平涼八景中的「崆峒玄鶴」即指該山。平涼城西七華裡的龍隱寺,寺內有泉四眼,泉水被巖所阻,激散成珠滴入潭中,被譽為「龍泉滴珠」。東關寶塔梁上大明磚塔,已有470餘年厲史,七層八面高33.5米,塔頂傘形,頂端立有與主塔相似的小鐵塔一座,「寶塔夕照」即為此塔。城北柳湖為隴東著名園林,陽春三月柳絮飛舞,揚落如雪,被譽為「柳湖晴雪」。城西十公裡有溫泉一處,水溫30—36℃,有待開發。
平涼是古絲路北道進入甘肅的第二站(第一站為涇川),寶中鐵路經過華亭、平涼,通車後交通條件會更好。涇川距平涼約七十公裡,涇川溫泉已經開發,城西回山是西王母發祥地,回山的王母宮是祖廟所在,已吸引海外遊子前來尋根訪祖。城東羅漢洞,南石窟寺與王母宮一樣均以丹霞地貌為依託開掘的石窟。分流西安的遊客到涇川、平涼的旅遊路線已經開通,其它北與中衛、銀川;南由華亭(上關鄉石泓寺石窟,新店子即河西石佛群)、莊浪(石橋鄉雲崖寺)、秦安(五營鄉大地灣遺址)、天水(麥積山石窟等)更是一路風光,丹霞地貌與石窟藝術、宗教文化風景名勝點布其間。在崆峒山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後,其旅遊價值將更高,對隴東老區的經濟發展更能有所促進。
崆峒山之行,僅對是否存在三疊系上統延長群的丹霞地貌作了考察,回答是肯定的。
本文對其形成過程及旅遊資源開發略作論述。不到之處,望批評指正。
(作者:陳致均 曾任蘭州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國丹霞地貌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