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湖北省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2004-2010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審定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二○○四年八月三十日
湖北省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2004—2010年)
省發展改革委 省農業廳 省林業局 省糧食局等
(2004年8月)
目錄
一、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
(一)基本特點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發展潛力和優勢
二、國際國內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趨勢
(一)產品結構多樣化
(二)研製開發系列化
(三)生產過程標準化
(四)企業規模大型化
(五)市場營銷品牌化
(六)經營組織一體化
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基本思路
(二)發展原則
(三)發展目標
四、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一)糧食加工
(二)油料加工
(三)畜產品加工
(四)水產品加工
(五)蔬菜加工
(六)林產品加工
(七)棉麻加工
(八)中藥材加工
(九)蜂產品加工
(十)飼料加工
(十一)水果加工
(十二)黃姜加工
(十三)酒類加工
(十四)茶葉加工
(十五)板慄加工
(十六)構樹加工
五、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統一思想認識,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
(二)調整結構,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
(三)加快市場主體培育和產業資源整合,壯大龍頭企業
(四)加快科技進步,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的檔次
(五)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完善質量安全體系
(六)扶持現代物流企業發展,著力開拓銷售市場
(七)落實優惠政策,加快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即以農、林、牧、漁產品及其加工品為原料所進行的工業生產活動,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與市場結合緊密和生產過程中勞動生產率遞增、產品收入需求彈性較大、產業關聯效益顯著等特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於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提高農業競爭力,有利於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是發展農業產業化,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為促進我省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進全省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特制定《湖北省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
一、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
(一)基本特點
1、發展迅速並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002年,我省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共有企業2191個(指全部國有企業和年產品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以下工業總數統計口徑相同)、職工人數64.23萬人,實現產值916.04億元、產品銷售收入826.87億元、利稅總額86.3億元,分別佔全省工業總數的35.4%、31.2%、25.5%、24.5%、21.3%.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已成為我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2、門類齊全且部分行業位居全國前列
我省農產品加工業門類齊全,涵蓋了12個子行業,具備了較強的基礎和實力。2002年,紡織、服裝和食品加工等三個子行業的工業總產值過百億元,分別達到221.5億元、181.6億元和112.1億元;菸草、飲料和造紙等三個子行業工業總產值分別達到92.5億元、89.4億元和65.1億元。部分行業產值位居全國前列。菸草、食品加工、紡織、飲料和造紙等五個子行業的產值列全國前10位,分別 居第3位、第5位、第6位、第7位和第9位。
3、投資主體多元化且非國有經濟比重擴大
投資主體多元化和非國有經濟佔主體地位,是我省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經濟構成的一個突出特點。從投資主體看,除國有資本外,還有集體資本、私營資本、外商資本和港澳臺資本,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特徵十分明顯。從經濟構成看,非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日益突出。2002年,在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企業單位數664個、實收資本114億元、產值330.7億元、利稅40.2億元,分別佔總數的30.3%、47.4%、36.1%和46.6%,國有經濟的比重已顯著降低。
4、企業實力增強且農業產業化穩步發展
一是湧現了一批骨幹企業。目前我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2100多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4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06家;湧現出了武漢多福、黃岡華益、襄樊萬寶、荊州天榮、宜昌仝鑫、孝感南大、天門健康等一批實力較強的骨幹企業。二是打造了一批品牌。我省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了珍雪、武昌魚、友芝友、稻花香、白雲邊等一批知名品牌。三是建立了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利益聯結關係,既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又能確保農民獲得穩定收益,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5、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能力提高且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近幾年,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一直保持增長態勢,鄉鎮農產品加工企業仍然是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體。2002年,平均每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擁有職工293人,比1997年增加122人。在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體的龍頭企業帶動下,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年均增收50元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產品加工率較低,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
一是加工比例偏低。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率只有40%,遠低於發達國家80%的水平;農業總產值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之比約為1∶0.8,遠低於發達國家1∶3左右的水平。二是精深加工發展不夠。我省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比例只有20%左右,而發達國家卻高達70%以上。同一種原料,在我省往往只能加工出幾種產品;在發達國家卻能生產出幾百甚至上千種產品,如玉米能被精加工成3000多種產品,其中的胺基酸類產品可比玉米原料增值百倍以上。三是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不夠。2002年,在全省食品工業總產值中,產值利稅率較高的菸草(45.5%)、飲料(17.75%)和食品製造(8.5%)等三個產業的產值比重分別只有22.6%、21.9%和10.9%;而產值利稅率較低的食品加工業(5.3%)產值比重高達44.6%.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抑制了產業的利潤增長空間。四是符合未來市場需要的產品不多。安全、營養、方便正日益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和方向,但我省真正在國際國內市場叫得響的安全食品和綠色食品還很少。
2、企業競爭力較差,產品市場佔有率不高
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企業的競爭力較差。一是企業規模不大。2001年,我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資產、產值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9.8%和8.4%,居全國第23位和第9位。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新產品產值率為4.1%,居全國第15位;投入產出率為66.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居全國第23位;農產品加工企業 科研開發經費佔銷售收入的0.0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8位。三是知名品牌嚴重缺乏。我省雖然註冊了一大批地方品牌,但還沒有享譽國內國際市場的知名品牌。由於企業實力不強、生產工藝落後、產品更新緩慢,加上名牌產品缺乏,我省農業加工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很低,出現了湖北市場反被河南雙匯、湖南金健和江蘇福臨門等外省品牌佔領的現象。
3、原料基地不配套,加工業發展後勁不足
在農產品加工發達的國家,幾乎每種加工產品都有專用原料和固定原料基地。我國農產品資源看似非常豐富,但真正能滿足要求的不多。如我國雖然是小麥生產大國,每年要出口幾百萬噸優質小麥,但多數小麥品質較差,難以滿足生產優質專用麵粉、啤酒等特殊需要。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同樣存在上述問題:一是農產品品質不能滿足加工需要,缺乏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需要的專用、優質原料。二是原料生產分散,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採購成本較高。三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缺乏穩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四是企業布局不合理,沒有形成區域性的農產品加工優勢。
4、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發展環境欠佳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離不開優質的發展環境。目前我省在上述兩個方面還存在某些不足:一是標準化建設滯後。受技術、管理和觀念等多方面的制約,我省的質量檢測、食品安全、質量認證等標準化體系還不能適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需要,導致資源利用率低、新產品開發滯後和出口受阻。二是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我省雖然是教育和科研大省,但由於缺乏將科教資源和農產品加工業相結合的體制和機制,技術對企業和產品的貢獻率很低。三是信息化建設尚待加強。以信息化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是未來的方向,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及時的資訊和完善的管理平臺,還存在許多現實的困難。四是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強。我省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還存在配套基礎設施薄弱、原料收購資金不足等問題,這些還有賴於財政和金融支持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五是市場和生產秩序還需整頓。目前,形形色色的地方保護,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不正當競爭現象還較為普遍;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現象在某些地方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企業的外部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三)發展潛力和優勢
隨著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地區資源短缺加劇、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一些耗水、耗電、耗地和佔用勞動力多的產業會逐步向內地尤其是中部地區轉移。這對加快湖北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好的機遇。從總體上看,我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具有四大優勢。
1、資源優勢
一是農產品資源優勢。湖北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常年淡水產品產量居全國第1位,油菜籽產量和「雙低」化率居第1位,棉花居第3位,稻穀居第4位,生豬出欄和豬肉產量居第9位。二是勞動力資源優勢。2002年,我省農業人口人均擁有的耕地僅1.08畝,按人均耕種1.5畝土地的保守估計,至少有300多萬農村富餘勞動力可以轉移出來從事包括農產品加工業在內的非農產業。三是水資源優勢。我省除有長江縱貫全省之外,還有漢江以及星羅棋布的眾多湖泊,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居全國前列。豐富的水資源不僅有利於發展淡水農產品,還能為發電和發展耗水工業提供條件。以上資源優勢不僅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少見,即使是在某些中、西部省份也不多見,構成了我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獨特優勢。
2、市場優勢
2002年湖北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44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789元,與1990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1.4%和1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0年326億元上升到2002年的2198億元,年均增長17.2%,居全國第6位。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由1990年的600元上升到2002年的3671元,年均增長16.3%.從總體上看,湖北農村消費處於成長期,城市消費處於快速擴張期。隨著國內居民消費能力、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安全、營養和方便將成為新的消費傾向;加入WTO進一步拓寬了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舞臺。這些將為我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廣闊的市場。
3、科技優勢
我省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6萬人,每萬人中有科技人員390人,高於全國361人的平均水平。擁有「兩院」院士45名;普通高等學校75所,在校大學生人數58.5萬人,居全國第2位;各類研發機構2100多個(其中中國科學院和國務院部委所屬的76個),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295個。農業科學院研究院1所;農業類大專院校2所,在校學生人數約2萬人;農業類中等技術學校10所,在校學生人數6000餘人。可見,我省具有較好的科教基礎和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只要解決好科教與經濟結合的體制和機制問題,將對加快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4、基礎設施優勢
2002年底,全省公路總裡程8.6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805公裡,居全國第11位。鐵路運營裡程2025公裡,從武漢可直達24個省市及70多個大中城市。內河航運總裡程8324公裡,其中全年通航裡程約5000公裡。民航航線總裡程18.65萬公裡,從天河機場可直達60多個大中城市。電話普及率達到22.6部燉百人(固定電話12.3部燉百人、行動電話10.3部燉百人),居全國第12位。網際網路能通往大多數鄉村。我省的基礎設施條件雖然比不上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但與西部甚至中部地區的某些省份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這為我省承接來自省外或國外的產業轉移創造了條件,也為加快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國際國內加工業發展的基本態勢
(一)產品結構多樣化
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安全、營養、方便將成為人們的消費傾向,消費的多層次和多樣化推動著農產品加工業迅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取得了較大進展,實現了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農產品的綜合利用也有了新的突破。
(二)研製開發系列化
由於農產品的加工程度決定著農產品的增值程度,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已越來越細化,精深加工層次越來越多,產品的研製開發呈現系列化。在發達國家,一種農產品可開發出數百種甚至數千種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加工產品。我國近年來農產品加工業的研製開發能力有較大提高,少數種類的農產品也可開發生產出數十種或數百種加工製品。
(三)生產過程標準化
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及加工製品的生產以高度的標準化為基礎,各類質量標準、檢測標準和技術規程等都嚴格且具體,貫穿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覆蓋率達到98%以上。近幾年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標準化工作在我國得到了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驗檢測、認證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及加工製品的相關標準正逐步與國際接軌。
(四)企業規模大型化
近些年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向大型化方向發展,其中很多企業是跨國集團。世界食品加工企業50強中,年銷售收入一般在100億美元以上。最著名的200家食品加工企業的產值已佔到全球食品產業總產值的1燉3.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經過多年發展,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中國工業企業500強中,農產品加工企業佔1燉7以上,出現了三元、伊利、夏進、雙匯、蒙牛、旺旺、德大、希望等一批具有較大規模的企業。
(五)市場營銷品牌化
隨著消費者對品牌意識的逐漸增強,農產品的商標品牌已成為農產品走向市場的「通行證」,知名度高、信賴感強的品牌能夠顯著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十分注重品牌經營,在優質生產、精細加工的基礎上,通過精心包裝、標牌銷售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雀巢、百威、康師傅、可口可樂等都是國際知名品牌,在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目前,我國也已湧現出了雙匯、蓮花、興發、金健、希望等市場佔有率高的知名農產品品牌,許多大中城市紛紛開闢了品牌農產品、綠色食品專業營銷網點和流通渠道。
(六)經營組織一體化
當今發達國家的農業已形成由多個生產領域組成的完整的產業體系。從事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經營主體在專業化的基礎上,組成「農工綜合體」、「農工商聯合企業」,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經營。在一體化經營中,加工企業是「龍頭」,農業生產者主要是根據生產合同向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原料產品,後者則向前者提供相關服務。我國近十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和加工緊密結合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成長,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模式。
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基本思路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比較優勢與後發優勢相結合、技術創新和體系創新相結合、改善軟環境與夯實硬環境相結合,努力提高市場化水平,提高湖北農產品加工業競爭力,力爭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國的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依據國內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趨勢,加快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依託優勢農產品基地,實行大中小型加工企業合理布局,重點扶持大中型加工企業發展;依靠科技進步,著力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逐步實現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推進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農產品及其加工製成品優質安全品牌化,不斷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發展原則
市場導向原則。瞄準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立足市場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費需求,重點發展有比較優勢和有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發揮規模效益。
產業化經營原則。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型市場主體,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原料基地緊密結合、上下遊產品有機銜接、產加銷一體化經營。
科技創新原則。加大農產品加工的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力度,大力引進和自主開發高新技術、設備和工藝,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
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採用先進工藝和技術,切實推行清潔生產,保護生態環境,努力實現速度與結構、效益、後勁相統一,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鼓勵投入多元化原則。按照「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引導各類資金髮展農產品加工業,鼓勵非國有經濟成為農產品加工業投資的主要來源,實行投資渠道的多元化,允許和鼓勵外資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採取直接投資、合資、許可證生產等多種形式進入農產品加工領域。
加強宏觀指導原則。通過制定和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鋪攤子和低水平重複建設,新上項目要做到高起點、高水平,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現代化水平。
(三)發展目標
形成與九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九種特色農產品基地相適應的加工業布局,建立一批有實力、在全國有影響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創立一批知名品牌,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和重要農產品加工製品的質量安全標準,食用農產品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食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產品達到綠色食品標準,使主要產品質量達到全國先進水平,部分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體目標:到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700億元,年均遞增10%;主要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0%,農業產值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之比達到1∶2.農產品出口創匯達到10億美元。
四、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一)糧食加工
1、現實基礎:湖北是糧食生產大省,年產量和商品量在全國位居前列,已建立了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品種不斷豐富的糧食工業體系。全省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大米產量居全國第2位,麵粉產量居全國第6位。大米年加工能力1500萬噸,麵粉年生產能力300萬噸。大米加工形成了普通米、優質米、免淘米、營養米系列,麵粉加工形成了普通粉、精粉、自發粉、專用粉、營養粉系列。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加工企業規模偏小,深度開發不夠,產業鏈較短。
2、發展方向:加大科技開發力度,實現從粗加工向精加工、從單一品種加工向多品種加工、從簡單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化。著重發展優質稻穀精加工,重視精碾、調質、成品整理、營養強化、專用糧配製等技術開發與應用,積極開展米糠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大力開發多種專用麵粉、營養強化麵粉,重點開發利用本地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專用餅乾粉、糕點粉等,並注重麥胚、麩皮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利用山區資源優勢,開發系列雜糧精加工、風味食品,利用優質中筋小麥原料優勢開發營養強化麵條、魔芋麵條、保健麵條,積極開展麵製品的工業化生產。
3、發展目標:到2007年,龍頭企業加工原料70%實現基地化(即加工原料由相對固定的糧食生產基地提供),糧食加工產量1200萬噸,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60%.到2010年,龍頭企業加工原料80%實現基地化,糧食加工產量1600萬噸,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0%.培植3-5個年大米、麵粉加工量過20萬噸、銷售額過10億元的大型米業、麵粉企業集團,不斷做大做強神之鄉、洪湖浪、天潤、荊珍雪、風池、豪豐、國寶、宏發、章陵、白玉等品牌。
4、企業布局:在優質稻主產區,重點發展規模日產100-200噸的單條大米生產線及多種方便食品加工,並通過資源整合向米業集團方向發展;在專用小麥集中產區,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專用麵粉、特色麵條加工企業;在特色資源相對集中的山區,發展雜糧精加工。在大中城市建立饅頭、水餃、湯元等傳統食品的工業化生產和配送中心;以龍頭企業為依託,建立糧食加工技術開發中心,為糧食精深加工提供技術支撐。
5、重點項目:
(1)以湖北中匯(浠水)米業公司、國家優質稻蘄春示範基地為主體,組建鄂東優質稻加工中心,發展配製米和系列產品,主攻省內外超市。
(2)以湖北豪豐(應城)米業公司、安陸禾豐實業公司為骨幹,發展優質糯米系列加工。
(3)以天榮米業公司、湖北銀欣集團為重點,實施稻穀烘乾、大米保鮮和產品冷藏工程,發展營養米、人造大米、魚米高鈣膨化食品。
(4)以洪湖浪 米業集團、荊州天綠源米業公司、健良米業集團、仙桃湖沁米業公司為龍頭,實施用糙米作原料、副產品綜合利用的稻米深加工項目,集中開發米糠資源,生產米糠色拉油、強化營養米、富硒大米、綠色無公害大米等。
(5)以沙洋風池米業公司、鍾祥宏發公司、中香米業公司、京山國寶橋米有限公司為核心企業,組建湖北橋米、中國香稻米業集團,提高產品檔次,主攻國內南方市場,建成湖北優質稻米出口加工基地。
(6)以棗陽金華麥麵集團、雲夢龍穗麥麵公司、天榮麵粉有限公司為骨幹,重點發展系列專用麵粉,推廣「7+1」(7種必須營養素和1種選擇性營養素)營養強化方案,集中開發麥胚資源。
(7)以應城裕隆食品股份公司、湖北雙竹科技股份公司為重點,發展多種特色營養麵條、雙色麵條、魔芋掛麵及系列食品等,提高產品附加值。
(二)油料加工
1、現實基礎:我省油料資源豐富,油脂產品齊全,油料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油料總加工能力超過500萬噸,年加工量220萬噸,加工量居全國第四位,形成了以菜籽油為主、芝麻油、花生油、棉籽油等多個產品並舉的格局。各種食用油除滿足我省城鄉居民消費需要外,還外銷其他省份。2002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約為49.2萬噸,人均8.2公斤,在全國列第7位。據測算,到2007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將達到83萬噸,增加約68.7%;飼用餅粕消費量將增長約40%.油料加工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加工企業低水平重複建設,80%以上企業仍使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設備,年加工量在3萬噸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幾千噸;油菜籽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率低,生產的食用油30-40%為色拉油,油腳加工利用產值僅是油料原料價值的1.2-1.5倍,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2、發展方向:以「雙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產業帶及優質花生、優質芝麻、優質油茶基地為依託,整合加工能力,主攻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採用「雙低」油菜籽脫皮、冷榨、浸出制油及其它油料加工新工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出油率及餅粕蛋白質含量和質量,不斷推出新型「雙低」菜籽營養油及花生、芝麻食用油系列產品,利用餅粕提取飼用和食用蛋白,從油腳中開發甾醇、磷脂等精細化工產品。
3、發展目標:到2007年,油料加工轉化率達到80%;加工油料250萬噸,其中油菜籽150萬噸;生產油脂65萬噸、餅粕110萬噸,產值達到70億元;精深加工產品產值達到40億元,利稅25億元。到2010年,油料加工轉化率達到90%;加工油料300萬噸,其中油菜籽170萬噸;生產油脂80萬噸,餅粕125萬噸,產值達到75億元;精深加工產品產值達到50億元,利稅30億元。培植2-3個年加工油脂過20萬噸、銷售額過20億元的大型油脂集團,不斷做大做強天頤、中昌、玉樹、萬重山等油脂品牌。
4、企業布局:按照油料資源區域布局規劃,控制非油料主產區油料加工企業的發展,逐步整合、淘汰加工檔次低的小型加工企業;依託江漢平原、鄂東和鄂中「雙低」油菜種植基地,建設油菜籽規模化深加工板塊區,重點發展日處理油菜籽500噸、油脂200噸的加工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依託,建立油脂工程技術中心,為油脂精深加工提供技術支撐。
5、重點項目:
(1)擴建年產10萬噸色拉油生產線,年加工30萬噸「雙低」油菜籽。
(2)建設「雙低」油菜籽脫皮冷榨菜籽油生產線,推廣應用調氏冷榨等新技術。
(3)從餅粕中提取飼用濃縮蛋白、植酸及其衍生物、植物多酚,從油腳中提取磷脂、甾醇、VE等,年加工1萬噸餅粕和油腳。
(4)建設脫毒餅粕車間,採用新型溶劑脫毒工藝。
(5)開發「雙低」菜籽適溫預榨-浸出制油技術,生產各種營養保健油、特種功能用油、膳食油等。
(6)運用現代萃取新工藝,生產市場緊俏的大豆分離蛋白改性產品和酞系列產品,年產大豆分離蛋白改性產品2400噸,酞系列產品600噸。
近期重點支持湖北天頤、湖北日月、湖北中昌、湖北華益、武漢新元、潛江巨源、荊門洪森等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
(三)畜產品加工
1、現實基礎:近年來,我省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促進了畜禽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全省肉類產量接近300萬噸,年加工量30萬噸;禽蛋年產量超過110萬噸,加工量6萬噸;鮮奶加工量10萬噸;以地方家禽為原料加工的禽產品及禽蛋加工產品在市場上有較高的佔有率;湧現出一些規模較大、產品質量較高的肉類、蛋品和乳品龍頭加工企業。但我省畜產品絕大部分以初級加工品或以原料 進入市場,加工企業起步較晚,基礎比較薄弱,加工能力有限,大路貨產品多,名特優產品少;高溫製品多,低溫製品少;餐桌食品多,旅遊休閒製品少。
2、發展方向:肉類重點發展豬禽等產品加工,肉類加工逐步向預冷肉、小包裝、細分割方向發展,開發具有湖北特色的畜禽加工產品,用現代標準化生產工藝發展傳統風味肉製品;蛋類推行鮮雞蛋分級生產工藝,改進皮蛋、鹹蛋、滷雞蛋等傳統蛋類加工工藝,全面提高湖北蛋品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奶類重點發展液態奶、保鮮奶及各種酸奶飲料。
3、發展目標
肉類加工:到2007年,豬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別達到50萬噸、15萬噸和2萬噸;加工活豬、禽、牛羊規模分別達到600萬頭、1.5億隻和30萬頭;加工產值達到100億元左右。到2010年,豬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別達到60萬噸、20萬噸和3萬噸;加工活豬、禽、牛羊規模分別達到750萬頭、2億隻和50萬頭;加工產值達到135億元左右。
禽蛋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加工禽蛋20億枚以上,產值10億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達到15萬噸,加工禽蛋30億枚以上,產值15億元。
奶類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達到16萬噸,產值20億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產值25億元。
培育3-5個國內一流水平的大型畜禽加工企業,培育3-5個國內知名的畜禽加工製品品牌。
4、企業布局:大力引進國內外著名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在江漢平原豬禽集中產區,扶持一批包括冷藏、保鮮和深加工在內的龍頭企業。在鄂北、鄂西及大別山牛羊生產區,對現有肉聯廠、冷凍廠和大型龍頭加工企業,要引導其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增加花色品種。沿江流域禽蛋主產區,重點對蛋製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向分級包裝、蛋清蛋黃分離提取、加工蛋清蛋黃粉、生產各類具有蛋類營養的食品方向發展。在武漢、宜昌、襄樊、荊州等大中城市奶源基地,重點發展鮮奶和乳製品加工企業。
5、重點項目:
(1)集中扶持1個年加工生豬300-500萬頭,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豬肉加工企業;扶持1-2個年加工牛羊肉1萬噸的企業;扶持1-2個年加工禽肉5萬噸的企業;扶持1-2個年加工禽蛋10億枚的蛋製品加工企業;扶持1-2個年加工乳製品12萬噸的奶類加工企業。
(2)進一步完善農業部(武漢)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建立畜產品質量監測標準化和質量保證體系。
近期重點支持武漢雙匯、宜昌雙匯、武漢中糧、湖北神丹、湖北九珠、武漢友芝友、宜昌均瑤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
(四)水產品加工
1、現實基礎:湖北是「千湖之省」,淡水產品資源極其豐富。2002年我省水產養殖面積63.35萬公頃,淡水產品產量約270萬噸,均居全國首位。全省水產品年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年實際加工產量5萬噸,有幹製品、醃製品、調味品、罐製品、燻製品、魚糜製品、保健製品、生化醫藥製品、植物飲料等十大系列近100個產品。地方特色產品如豆豉武昌魚、洪湖奇味魚、華山龍蝦等系列產品暢銷國內外。據統計,2002年全國人均水產品佔有量35.6公斤,實際消費量不足15公斤,水產加工品的消費量更少。隨著水產品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以水產品為原料加工製成的保健水產食品、醫藥品、模擬食品等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發展空間較大。我省水產品加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加工比例小,加工率僅為3.7%,遠低於全國15.7%的平均水平;現有的水產品加工僅限於初級加工,產品單一,仍以冷凍、醃幹製品為主;水產品綜合利用水平低,魚糜製品等精深加工產品的生產量只佔加工總量的4.4%.
2、發展方向:依託優勢水產品基地,發展壯大水產品加工企業,逐步擴大水產品加工能力;在發展「三去」(去頭、去尾、去內臟)、分割、切片加工的基礎上,完善優化產品結構,研究開發精深加工系列魚製品、風味食品、速冷調理製品、模擬食品、保健製品等;大力發展水產品綜合加工業,不斷提高水產品附加值。
3、發展目標:到2007年,水產品加工突破30萬噸,水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10%,產值36億元,加工品出口3萬噸,創匯過1億美元。到2010年,水產品加工突破60萬噸,水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15%,產值85億元,加工品出口8萬噸,創匯過3億美元。培植10個水產品加工能力過萬噸、出口創匯過千萬美元的加工龍頭出口企業,進一步做大武昌魚、繡林筆架魚肚、德炎等品牌,發展一批新的名牌。
4、企業布局:按照特色化養殖生產、區域化集中加工的思路,建設不同類型的水產品生產加工區。武漢地區建設水產品綜合加工示範區,江漢平原水產主產區建設名優水產品深加工基地和克氏螯蝦加工出口基地,鄂州圍繞「武昌魚」品牌建設綜合開發加工基地,黃岡地區建設以速食水產製品、青蝦、珍珠、貝類等為主的加工基地,孝感地區建設以雲夢魚面為主的深加工基地,宜昌地區建設以鱘魚、魚回魚、羅非魚等為主的深加工出口基地。
5、重點項目:
(1)建設湖北省水產品加工業技術研發中心,進行淡水產品加工技術的研究、開發、技術推廣。
(2)建設湖北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監測中心,進行水產品加工質量安全監督、產品監測工作。
(3)在武漢建設水產品綜合加工示範園,重點開發魚皮製革、DHA提取、甲殼素系列產品、方便速食水產製品和水產品綜合加工。
(4)以潛江市、仙桃市現有水產品及加工製品出口創匯企業為核心,建設水產品出口創匯加工園區。
(5)以鄂州武昌魚食品工貿有限公司、鄂州紅尾魚貿易公司為核心,建設武昌魚、紅尾魚、珍珠等特色品種的加工園區。
(6)以洪湖德炎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為核心,在洪湖建設名優風味特色水產品加工園區,重點開發當地水生動植物資源。
(7)以石首長吻魚危良種場為依託,重點開發筆架魚肚加工、長吻魚危魚肉製品加工。
近期重點支持潛江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潛江禾億水產食品有限公司、洪湖德炎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荊州天和水產品有限公司、鄂州武昌魚食品工貿有限公司、鄂州紅尾魚貿易公司、仙桃三蒸食品公司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
(五)蔬菜加工
1、現實基礎:全省現有蔬菜(含魔芋,下同)加工企業1000餘家,其中絕大多數為小型加工廠和加工作坊,年保鮮處理與加工轉化鮮菜300萬噸左右,約佔全省年蔬菜總產量的10%.我省蔬菜加工業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與國內發達省市差距較大。絕大部分蔬菜未經清洗、分級就投放市場,加工產品也基本上是傳統的醃菜、泡菜、幹製品,僅香菇、木耳、魔芋等少數特色產品的加工製品有一定量出口。
2、發展方向:大力提高採後清洗、分級、預冷、保鮮、殺菌和包裝等商品化處理程度,推行淨菜上市;改進傳統蔬菜加工製品的生產工藝、更新機械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和包裝水平;加快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魔芋、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加工產品及蔬菜罐頭、速凍保鮮菜、脫水菜、蔬菜汁等出口外銷蔬菜產品。
3、發展目標:到2007年,蔬菜加工及淨菜上市比重由10%提高到40%,生產增加值提高50%以上。到2010年,全省三分之一左右的蔬菜實現保鮮加工處理,其中保鮮處理750萬噸,加工轉化250萬噸,實現保鮮加工產值200億元、加工增值30億元、出口創匯2億美元。
4、企業布局:在蔬菜集中產地建設淨菜保鮮加工企業,在大中城市和現實基礎較好的地區建設蔬菜精深加工企業,在鄂西地區發展特色優質產品加工出口企業。
5、重點項目:
(1)在恩施、武漢選擇1-2家魔芋加工企業進行擴建改造,引進發達國家新技術新工藝,開發生產高純度葡苷聚糖、魔芋膠、生物可降解膜等魔芋深加工產品,年加工轉化鮮魔芋20萬噸。
(2)在隨州、十堰和武漢等地各選擇一家食用菌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引進真空冷凍乾燥、無菌保鮮包裝等先進技術和配套設備,生產保鮮香菇、雙孢蘑菇、食用菌功能食品等系列產品,年加工轉化食用菌10萬噸。
(3)在恩施、黃岡等地,各新建或改造蔬菜加工企業一家,引進保鮮加工新技術和新設備,開發蓴菜、蕨菜等山野菜資源,年加工山野菜5萬噸。
(4)在武漢、孝感、黃石、宜昌、荊門等地,各新建蔬菜保鮮加工企業一家,引進蔬菜保鮮、加工、包裝新技術新設備,生產蓮藕、蘿蔔、辣椒等系列保鮮蔬菜和加工製品,年轉化鮮菜50萬噸。
近期重點支持武漢蔬菜集團、武漢蓮花湖集團、武漢崆亞庫公司、鶴峰長友公司、恩施宏業公司、宜昌金橋蔬菜集團、隨州中興食品公司等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
(六)林產品加工
1、現實基礎
木材加工:我省現有木材加工企業6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6家,年生產能力450萬立方米,年產量190萬立方米,2002年實現年產值20億元,利稅3.3億元。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9家,資產總額20億元,年產值10億元,年創利稅1.1億萬元,年出口創匯200萬美元。主要產品為中密度纖維板、細木工板、刨花板、膠合板和裝飾板等,其中纖維板、細木工板等2種產品分別榮獲過國優、部優和省優產品稱號。目前,我省木材年需求量在800萬立方米左右,省內木材供需缺口500萬立方米。木材加工企業因原料不足,年產量僅佔生產能力的42.97%.我省木製家具年銷售額近100億元,其中大部分市場份額被沿海省份或國外佔有,本省所佔份額不到五分之一。世界木材市場需求趨勢是發展中國家工業材產品增幅將大於發展中國家,人造板在工業材中仍居首位。
木漿造紙:全省現有150家左右造紙企業,2002年造紙產量100萬噸。絕大部分企業生產規模小,綜合效益較差、木漿比例低、水耗、能耗大,噸紙汙染指標較高。我省具有培育速生豐產林得天獨厚的土地、氣候、降水量等自然條件,並有交通、水資源、電力資源和機械製造業等優勢,是發展木漿造紙最有潛力的地區。
林產化工:我省林產化工主要產品為松香、單寧酸和林產色素。我國是世界松香生產第一大國,年產50萬噸,約佔世界產量的一半,國際市場前景看好。湖北是松香生產大省,年產量5000噸,在全國排第五位;單寧酸年產量1500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林產色素主要利用梔子加工提煉,產品市場廣闊,是我省林業的新興產業。
竹藤加工:湖北是我國十大竹材主要產區之一,全省現有竹林面積270餘萬畝,蓄積量達5億多根,其中鄂南地區鹹寧市竹林面積就達190萬畝,蓄積量超過3億根。全省竹材年產量5340萬根,其中楠竹產量1800餘萬根。竹藤生產及加工是我省傳統產業之一,近年來,竹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全省各類竹製品年產量達10餘萬立方米,產值1.6億元。雖然我省竹產業發展受竹產區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有較大差距,但發展潛力很大。我省竹材年供需缺口達660萬根,武漢等大中城市竹製日用品、工藝品等近40%從外省流入,產品市場廣闊,竹產業是我省林業的朝陽產業。
2、發展方向
木材加工:充分合理利用人工速生樹種,擴大現有工業企業生產規模,不斷開發定向刨花板、阻燃刨花板、高密度板、結構板等人造板新品種;以大中城市為依託,保留我國傳統仿古工藝,引進國際先進流行生產工藝,努力擴大家具生產能力和市場佔有份額;瞄準國際市場,擴大海外資源的定向進口規模,解決加工原料短缺和結構不合理問題;大力開發培育名優產品和拳頭產品,實現可持續發展。
木漿造紙:實行鼓勵、扶持的產業政策,大力推進林紙一體化工程,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一體的產業化新格局。促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造紙業和林業建設協調發展,使我省造紙業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林產化工:充分發揮我省松脂資源優勢,改造老企業,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和設備,逐步淘汰落後的工藝和設備,提高松香品質和產量;改進五倍子繁育技術,加大原料基地建設力度,開發單寧酸產品應用領域;面向市場,開發色素、香精、化妝品系列、保健品系列等產品,做大做強梔子和木瓜產業。
竹藤加工:充分利用我省竹藤資源優勢,依託竹藤加工龍頭企業,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和設備,開發竹藤加工新產品,進一步加快原料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竹藤家具、日用品、旅遊工藝品、竹炭生產和竹漿造紙。
3、發展目標
木材加工:到2010年基本建成年產200立方米人造板、700萬件家具生產能力。產品年銷售收入179億元,其中木(竹)材生產49億元,人造板95億元,家具35億元;年創利稅50億元,出口創匯2億美元。
木漿造紙:到2010年,全省木、竹材製漿年生產能力達到190萬噸,木漿造紙產量達到200萬噸以上,產值150億元。
林產化工:到2010年,新建和改造松香生產線,總產量達到3萬噸,年產值1億元;五倍子加工能力達到4萬噸,年加工產值7億元;年產色素2000噸、香精100噸,實現產值9億元。
竹藤加工:到2010年,全省以鄂南為中心發展楠竹面積350萬畝,其中新造竹林面積200萬畝,改造低產竹林面積150萬畝,實現種植產值21億元。各類竹加工產品年產值達到20億元,利稅2.5億元,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
4、企業布局
木材加工:以石首吉象、鹹寧巨寧、蘄春九方園、省木業集團等骨幹企業為龍頭,在江漢平原、鄂南、鄂東和武漢周邊地區構建人造板加工和家具生產兩大基地。
木漿造紙:在荊州至武漢的長江兩岸重點布局武漢晨鳴、赤壁晨鳴、監利大楓、荊州駿馬等4個木漿造紙工業項目。
林產化工:依託現有企業和引進外來企業,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在黃岡、十堰、宜昌、隨州、荊門、孝感、襄樊等地形成松香、單寧酸、梔子、木瓜產業鏈和湖北特色產業。
竹藤加工: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依託現有企業和引進外資企業,在鹹寧、黃岡、黃石等地開發以竹炭、竹膠板、竹地板、竹藤工藝品等為主的竹藤系列產品。
5、重點項目
木材加工:
(1)人造板。在武漢周邊及孝感、恩施、荊門、宜昌、隨州等地重點發展定向結構刨花板、中密度纖維板和強化複合地板、微粒板生產,新建和擴建加工項目六個,重點支持石首吉象、五峰山山、鹹寧巨寧、省木業集團、鄂林、荊門洪森、荊門寶源、蘄春九方圓、恩施福恩、隨州高遠等企業發展。
(2)家具。重點支持武漢、十堰、荊州、荊門、襄樊、宜昌、黃石等地,各選擇一家家具生產企業進行擴建,引進部分專用設備和油漆工藝,提高家具質量,逐步形成年產700萬件家具的優勢產業。
木漿造紙:重點抓好四項工程:
(1)武漢晨鳴紙業20萬噸木漿、20萬噸高檔文化紙和30萬噸紙板生產線及其50萬畝配套基地的建設;
(2)赤壁晨鳴紙業35萬噸林(竹)紙一體化工程;
(3)監利大楓紙業20萬噸木漿、30萬噸紙及紙板項目;
(4)荊州駿馬紙業50萬噸林紙一體化工程。
林產化工:
(1)松香。在黃岡、宜昌、荊門、隨州、十堰等地新建和擴建五至七家新法生產松香廠。
(2)單寧酸。以五峰翔源林化公司、竹山縣林化廠為龍頭,在宜昌、十堰各發展50萬畝倍林基地。
(3)林產色素。在孝南、長陽新、擴建二家各1000噸色素廠,配套建設20萬畝梔子基地。
(4)基地建設。在谷城、老河口、丹江口等縣市發展花椒基地30萬畝;在鄖縣、鄖西發展木瓜基地100萬畝。
竹藤加工:在鹹寧、黃岡、黃石等地重點發展竹炭、竹醋液、竹膠板、竹地板、衛生筷、竹製工藝品等產品生產,新建鹹寧市竹產品工業園,擴建黃岡市環球竹地板廠、通山縣竹膠板廠、鹹寧市興林竹膠板廠、赤壁市楚天雷射工藝品廠等,配套建設竹林基地350萬畝。
(七)棉麻加工
1、現實基礎:紡織工業是湖北的傳統支柱產業,綜合生產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棉紡擁有環錠紡331.29萬枚,居全國第3位;氣流紡5.4萬頭,居全國第二位。全省麻棉混紡、麻與化纖混紡紗線年產量達2.4萬噸,佔全國的二分之一,麻棉紗市場佔有率50%以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中小規模企業比重較大,先進紡紗設備的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棉麻紡織品種仍以傳統的初級加工產品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名牌產品少。目前,我國紡織工業正處於一個高速增長時期。在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中,紡織工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2、發展方向:繼續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加快全流程更新改造步伐,加強紡織專用器材的研發與應用,改造紗線準備工序的技術手段,發展無梭織機;利用先進技術裝備和多種新型紡織纖維的開發成果,開發各種高支紗、高彈紗、天然彩色棉紗及棉麻等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品種;提高裝備的技術水平,切實加強質量管理,儘快使棉麻紗線的質量達到國際公認標準,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3、發展目標:到2007年,先進紡紗設備達到550萬錠左右。到2010年,先進紡紗設備達到700萬錠左右,無梭織機比重達到50%以上,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4、企業布局:棉紡實施「123810計劃」,通過重組,在武漢、襄樊、荊州、仙桃、孝感等地,逐步形成由1個100萬錠、2個50萬錠、3個30萬錠、8個20萬錠、10個10萬錠的紡織企業組成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 的大型棉紡織企業集團,使湖北棉紡織的主要生產能力集中在優勢企業群體內。同時,把鹹寧建成國內外知名的薴麻種植、紡織加工的出口基地。
5、重點項目:仙桃裕波100萬紗綻、武漢一棉10萬錠精梳紗及500臺噴氣織機、江南集團15萬紗錠及700臺噴氣織機、襄棉15萬紗錠和500臺噴氣織機、襄樊銀河10萬紗錠和800臺噴氣織機、荊州奧達15萬紗錠和800臺噴氣織機、孝棉20萬紗錠和800臺噴氣織機、蒲紡30萬紗錠和1000臺劍杆及噴氣織機、安棉10萬紗錠和300臺無梭織機項目等。麻紡以湖北天化麻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銀泉紡織有限公司、湖北鹹寧精華薴麻紡織有限公司為重點,開發薴麻生物脫膠、梳紡和牽切工藝技術設備及麻紡織印染後整理技術。
(八)中藥材加工
1、現實基礎:我省中藥資源豐富,藥用植物、動物、礦物種類多達3970種,位居全國第5位。全省人工種養藥材已達66種,具有較大種養規模的32種,產區加工總能力超過40萬噸,平均年加工量20萬噸。但加工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廣泛分布在產區村、鄉(鎮);加工設備簡陋、加工工藝陳舊,包裝落後,產品多為初級品或藥材原料。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國際市場對中藥材的需求日益擴大,國際市場植物藥及其製成品2000年的銷售額已達300億美元左右。
2、發展方向:以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為標準,以湖北現有地道藥材生產基地為依託,在抓好生產規模最大的黃姜生產,確保湖北茯苓、黃連等傳統名優藥材質量及市場優勢的同時,引進先進的設備及工藝,改造藥材產地加工廠,逐步實現機械化清洗、整形,烘房式乾燥,規範化包裝,規模化生產,產品質量與國際接軌;充分發揮湖北中藥資源及地道藥材品牌優勢,加大 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國內外大型醫藥企業在我省建立綠色藥材生產、加工基地,擴大湖北藥材在國內外醫藥市場的份額;進一步加強中藥材產品深度加工及綜合開發利用,提高產品加工附加值和產區經濟效益。
3、發展目標:到2007年,地道中藥材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產值20億元,培育優質藥材品牌6~8個;地產中藥材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產值10億元,培育優質藥材品牌3~4個。到2010年,地道中藥材加工能力達到20噸,產值達到40億元。地產中藥材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產值達到15億元。
4、企業布局:按照湖北中藥資源區劃及藥材產區地道性特點,在大宗藥材集中產區,逐步淘汰規模小、設備差、加工檔次低的小型企業,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培植地道中藥材知名品牌。
5、重點項目:
(1)分別在英山縣石頭咀鎮、羅田縣九資河鎮各建設500畝茯苓藥材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年產10萬袋優質菌種的茯苓菌種培育廠、年產10萬公斤茯苓藥材的加工生產線及乾燥烘房。
(2)在麻城市福田河鎮建設500畝白菊花種植示範基地和年產500噸微波殺青、蒸汽乾燥的白菊花葯材加工生產線。
(3)在利川市福寶山藥材場建設5000畝黃連規範化種植基地和年產500噸黃連藥材規範化加工生產線。
(4)在襄樊市歐廟鄉建設2000畝麥冬規範化種植基地和加工生產線。
(5)在潛江市園林鎮建設1000畝荊半夏藥材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和年產100噸半夏藥材加工生產線。
(6)在孝感市楚天鹿園建設800頭梅花鹿規範化養殖場和年產值1500萬元的鹿製品加工生產線。
(7)以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為基礎,建立湖北省地道藥材產品研發中心及質量監測中心。
近期重點扶持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藥材有限公司、湖北湖村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利川市福寶山藥材廠、蘄春縣李時珍藥業有限公司、麻城市福海菊花有限公司、潛江市中藥材公司、湖北楚天鹿園科技開發公司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
(九)蜂產品加工
1、現實基礎:我省蜂產品原料品質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近年來蜂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產值、銷售額、創匯額已連續三年位居全國首位。蜂蜜年加工能力3萬噸以上,實際年加工量1.8萬左右,原料以本省為主,同時從周邊省區收購。蜂產品既是天然食品,又具有保健功能,目前國際市場消費量呈現上升趨勢,國內購買力也大大增強。我省蜂產品加工還處於初級階段,大多數加工企業僅限於是對蜂蜜、蜂王漿原料進行簡單的物理加工處理,產品品種單一,質量亟待提高。
2、發展方向:應用先進技術和裝備,重點發展綠色無公害成熟蜂蜜和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漿,積極開發蜂花粉、蜂膠等系列產品,改進包裝,加強蜂產品質量監控,不斷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3、發展目標:到2007年,蜂蜜產量達到9500噸,蜂王漿產量達到130噸,出口創匯1200萬美元。到2010年,蜂蜜產量達到2.1萬噸,蜂王漿產量達到480噸,出口創匯3600萬美元。
4、企業布局:調減蜂蜜濃縮加工企業的數量,發展蜂王漿和蜂膠加工企業。武漢、荊州、黃岡、荊門等產區,重點發展以規模化生產蜂蜜為主的企業;孝感、麻城、隨州等產區,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蜂產品加工企業。
5、重點項目:
(1)依託湖北揚子江蜂業、孝感三蜂蜜業、武漢小蜜蜂食品、麻城英聯等企業,將不同來源的蜂蜜原料進行消毒、脫色、去農殘、去抗生素等工藝處理,生產質量穩定,顏色、口感一致,無殘留、無抗生素的精製蜂蜜。
(2)對揚子江蜂業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採用生物酶分解法,解決蜂王漿在飲料行業中應用的局限性,使其最終產品溶於水中清澈透明,開發出系列蜂王漿保健飲料。
(3)對隨州小森林蜂膠廠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採用不同級別提取方法,分級分層提取蜂膠中的黃酮類等有效物質,滿足醫藥原料市場需求。
(十)飼料加工
1、現實基礎:我省年飼料加工能力600萬噸,年實際加工量330-350萬噸,產品在本省的佔有率為70-80%,有的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目前我省飼料年需求量預計在600萬噸以上,隨著養殖業的穩步發展,飼料市場空間將越來越大。存在的問題是,邊遠地區飼料加工能力不足,大宗原料基本上從外省購進,企業生產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2、發展方向:建立穩定的飼料原料基地,擴大飼料加工能力和產量;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引起先進技術,更新生產設備;加大無公害、綠色飼料、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和開發力度,不斷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3、發展目標:2007年,飼料總產量達到400萬噸以上,產值達95億元,利稅0.9億元,出口創匯1300美元。2010年,飼料產量達到480萬噸,產值達110億元,利稅1.2元,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培育2-3個年產飼料10萬噸以上的龍頭企業。
4、企業布局:在江漢平原大力發展飼料加工;在武漢等中心城市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飼料添加劑及預混合飼料;在省內邊遠地區利用資源優勢興辦飼料加工企業。
5、重點項目:
(1)以湖北天榮股份公司、湖北武漢正達飼料有限公司、武漢華美飼料有限公司為龍頭,建設規模化飼料原料基地和養殖場,提高生產能力。
(2)以湖北安琪酵母股份公司、湖北廣濟藥業股份公司、武漢新華揚公司為依託,擴大飼料酵母、飼用維生素B2、飼用複合酶製劑和強穩C等知名產品的產量。
(3)以省農業廳飼料辦為主積極引進龍頭企業,抓好構樹葉飼料資源的開發利用。
近期重點支持武漢華美、武漢正大、湖北天榮、宜昌正大、武漢通威、湖北安琪、廣濟藥業、武漢新華揚等飼料企業和飼料添加劑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
(十一)水果加工
1、現實基礎:水果是我省重要的經濟作物,2002年種植面積344.14萬畝(其中果園面積229.4萬畝),產量223.11萬噸。果園面積和產量分別在全國排第16位和11位。我省90%以上的水果是鮮銷,產後處理目前僅限於柑橘等少數果品。全省現有柑橘選果、分級、打蠟包裝線90多臺(套)。水果深加工以罐頭和果汁為主,其中桔瓣罐頭加工發展最快,年加工量已達到2萬噸以上。果汁和水果罐頭市場前景看好,世界天然果汁市場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遞增,目前世界人均果汁年消費量7公斤,我國人均年消費量約1.6公斤,市場空間還十分廣闊。
2、發展方向:在加強水果優良品種的培育與原料基地建設的基礎上,重點提高水果採後清洗、分級、預冷、殺菌、打蠟、包裝等商品化處理程度和冷藏運輸比例,積極發展以罐頭和果汁為主導產品的水果深加工,並在產品的開發上逐漸形成系列,實現品種的多樣化,創建競爭力強的品牌。
3、發展目標:到2007年,全省水果初加工(採後商品化處理)生產線達到150臺(套)以上,年加工量達到80萬噸以上,年加工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到2010年,全省水果年加工量達到100萬噸以上,年加工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做強做大「桔頌」、「昭君村」、「曉曦紅」、「武當」等果品品牌。
4、企業布局:在宜昌、十堰等水果的集中產區建設加工園區,分期分批建設水果自動分級包裝廠、冷藏庫,改造現有的果汁、罐頭加工企業,建成一批國內知名的水果加工企業。
5、重點項目:
(1)在枝江市安福寺鎮興建果蔬工業園區,在宜都市紅花套鎮興建清江水果產業加工園區,在隨州市曾都區洪山鎮興建鄂北罐頭城,在丹江口、鄖縣建設橘瓣罐頭加工基地,配套建設產品保鮮庫、大中型柑橘商品化處理分級包裝廠及水果深加工企業。
(2)支持水果加工企業加強對香精油、類黃酮、橙皮甙、色素、檸檬苦素、果膠、果凍、蜜餞和皮渣飼料等系列產品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
近期重點支持匯源集團宜昌有限公司、匯源集團黃岡有限公司、湖北望春花濃縮果汁有限公司、椰風(宜昌)有限公司、豐島集團宜都食品有限公司、枝江市隆華食品工貿有限公司、宜都元泰食品有限公司、秭歸帝元罐頭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市鴻新食品有限公司、隨州市洪山食品廠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
(十二)黃姜加工
1、現實基礎:我省黃姜資源豐富,是全國黃姜的主要產區之一,年種植面積70萬畝左右,用於皂素、雙烯加工的鮮姜量40萬噸。皂素年生產能力2200噸以上,實際生產皂素700噸,佔全國產量的50%和世界產量的20%以上;年加工雙烯生產能力750噸,生產沃氏氧化物280噸,產品在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皂素是200多種甾體激素類藥物的原料藥,世界皂素年需求量約3500噸左右,我國約1500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市場甾體激素藥物銷售額每年以4.3%—8%左右遞增。我省黃姜生產加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工栽培黃姜質量不穩定,皂素含量低,加工成本高,黃姜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仍處 於初加工階段,皂素後續產品鏈條亟待延伸。
2、發展方向:重視黃姜高含品種的選育,普及黃姜高產栽培種植技術,降低加工成本;鞏固發展皂素生產,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皂素產業;加快龍頭企業原料基地建設,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加強新產品的研製和黃姜的綜合利用,發展深加工產品,延長產業鏈;注重汙染治理,保護環境,實現黃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發展目標:到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黃姜加工企業產值達10億元,年均遞增10%;黃姜加工轉化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40%以上,黃姜深加工比例提高到20%以上;皂素產量達到1500噸,消化鮮姜22萬噸。到2010 年,全省黃姜加工企業產值15億元,黃姜的加工及製成品向多樣化、優質化方向發展,皂素總體質量達到目前發達國家水平,部分特色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企業布局:立足原料基地和銷售市場,避免盲目擴張;逐步整合現有企業,實現規模效益;在黃姜集中產地建立皂素工業園區。
5、重點項目:
(1)壯大龍頭企業,選擇1—2家加工企業進行擴建改造,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實現企業年產皂素300噸以上。
(2)加強皂素下遊產品開發,積極開發黃姜滅螺藥,利用殘渣資源生產清潔炭、活性炭、生物飼料、工業酒精、有機肥料、食用菌等新型產品。
(3)加強汙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建立環境汙染監控體系。
在滿足南水北調工程總體需要的前提下,近期重點支持湖北百科皂素有限公司、湖北芳通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丹江安泰激素有限公司、房縣皂素廠、鄖縣鑫康迪醫藥化工廠、湖北仝鑫工貿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發展。
(十三)酒類加工
1、現實基礎:我省白酒總產量12萬噸以上,居全國第11位;啤酒總產量100萬噸以上,居全國第12位,形成了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和知名品牌。但生產啤酒所需大麥芽、生產優勢白酒所需的高粱主要靠進口和外省採購,釀酒行業特別是白酒行業企業小而散的狀況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變,目前的主導產品仍以中低檔產品為主。酒類市場消費趨勢是向優質、低度、營養健康的方向發展,啤酒、葡萄酒、黃酒、保健酒的消費量將逐步上升。
2、發展方向:推進「四個轉變」,即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糧食酒向水果酒轉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檔次,創立知名品牌;深化改革,調整企業結構,提高集約化程度。
3、發展目標:到2007年,飲料酒總產量205萬噸,其中:啤酒180萬噸,白酒(含保健酒)25萬噸,銷售收入100億元,利稅總額23億元。到2010年,飲料酒總產量270萬噸,其中:啤酒240萬噸,白酒(含保健酒)30萬噸,銷售收入135億元,利稅總額30億元。培育2-3個全國名牌產品。
4、企業布局:關停並轉規模小、設備陳舊、質量無保證的企業,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白酒行業重點支持枝江、白雲邊、稻花香儘快做強做大,提升品牌形象,爭創中國名牌;果露酒行業重點支持勁牌酒業爭創中國保健酒第一品牌,將勁牌公司建成現代化保健酒名牌企業;啤酒行業重點支持金龍泉、華潤啤酒、百威(武漢)、青島(黃石)、燕京(襄樊)五大公司開發中、高檔啤酒,提升品牌形象和產品檔次。
5、重點項目:
(1)百威(武漢)國際啤酒有限公司擴建34萬噸啤酒工程。
(2)湖北金龍泉集團年產20萬噸燃料酒精工程,金龍泉啤酒孝感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啤酒生產線改造。
(3)青島啤酒(黃石)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青島啤酒擴建工程,青島啤酒應城、隨州、天門分公司各年產10萬噸啤酒生產線改造。
(4)襄樊燕京啤酒公司8萬噸啤酒擴建。
(5)湖北勁牌酒業公司年產2萬噸保健酒生產基地建設。
(6)劍南春集團黃山頭酒業公司窖池、罐裝改造。
(7)襄樊三九釀酒廠萬噸名酒(沱牌)擴建改造。
(十四)茶葉加工
1、現實基礎:我省現有大小茶葉加工企業近千家,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骨幹龍頭企業20家。年加工能力3萬噸以上,實際加工量2.3萬噸,佔全省茶葉總產量的35%.加工產品主要是綠茶、宜紅茶、邊銷茶(磚茶),年創匯額近500萬美元。茶葉是世界性飲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六種保健品之一,無論是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茶葉消費逐年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分析<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到2010年世界紅茶出口年均增長速度為1.7%,綠茶為2.8%.我國綠茶在世界上具有獨特優勢,佔國際綠茶銷售額的80%以上。我省綠茶自然品質好,極具競爭優勢,出口市場廣闊。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多數加工企業設備陳舊,產品的質量和包裝檔次低,缺乏知名品牌,茶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起步較晚。
2、發展方向:加強茶葉優良品種的選育,加快茶葉加工企業原料基地建設,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加快對傳統制茶業的改造,重點抓好名優茶、出口綠茶和宜紅茶的加工,在名牌產品、新產品和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等方面加大開發力度。
3、發展目標:到2007年,茶葉加工量達到5萬噸,消化鮮茶原料20萬噸,創產值7億元,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到2010年,加工量達到6萬噸,消化鮮茶原料24萬噸 ,創產值10億元,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並力爭有一個品牌進入全國十大名茶之列。
4、企業布局:鄂東大別山區發展名優綠茶和出口綠茶加工,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峽地區發展富硒綠茶、宜紅茶加工以及茶多酚深加工,鄂西北秦巴山區發展名優綠茶和有機茶加工,鄂南幕阜山區發展名優早茶及邊銷茶加工。
5、重點項目:對宜紅茶出口加工企業、邊銷茶(磚茶)加工企業、茶多酚深加工企業以及20家名優綠茶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更新設備,建立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
近期重點支持五峰採花毛尖有限公司、湖北省龍王埡茶葉集團、五峯縣虎獅茶葉有限公司、鶴峰白果茶廠、保康荊山錦天然有機茶開發公司、鶴峯縣綠林茶廠、恩施伍家臺富硒貢茶有限公司、竹谿縣前進茶廠、大悟壽眉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英山縣長衝茶場、竹山縣聖水茶廠、谷城五山玉皇劍集團、宜都宜紅茶業有限公司、鹹寧市趙李橋磚茶廠、宜昌綠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
(十五)板慄加工
1、現實基礎:我省是全國板慄主要產區之一。現有板慄面積455萬畝,年產量12.1萬噸,居全國第三位。全省現有板慄加工企業180多家,多為中小型加工廠,以生產清水與糖水板慄罐頭等粗加工產品為主,年加工能力5000噸,產值7000萬元。加工能力僅為年產量的4.1%,且加工企業集中分布在個別縣市,設備老化,工藝陳舊,產品附加值低,出口外銷量小,與我省板慄產量在全國的位次極不相稱。
2、發展方向:實行貯藏保鮮和加工並舉,大眾綠色鮮製品與精細深加工產品相結合,大力提高板慄貯藏加工能力,研製開發品質優、附加值高的保健和方便食品。在發展板慄罐頭的同時,重點開發市場前景較好的板慄粉、板慄飲料、甘露煮、袋裝慄仁、板慄醬、板慄冰淇淋等系列產品,拓寬市場,適應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
3、發展目標:到2007年,全省貯藏保鮮能力達到4.04萬噸,加工能力3.42萬噸,產值2.6億元,利稅1.2億元;到2010年,全省貯藏保鮮能力達到10.4萬噸,加工能力達8.91萬噸,二分之一以上的板慄產量實現保鮮加工,產值6.7億元,利稅3億元。
4、企業布局:在板慄主產區建設板慄加工園,培植一批加工龍頭企業。
5、重點項目:
(1)在羅田加工園區重點扶持現有企業,擴建改造,提高貯藏保鮮能力,開發板慄飲料、慄脯、慄羊羹等深加工產品。
(2)在麻城和大悟加工園區扶持新建一批貯藏保鮮及加工企業,初期重點發展板慄罐頭、板慄粉等加工企業。
(3)曾都和京山加工園區重點發展速凍冷藏保鮮企業,開發面向國際國內市場的袋裝慄仁、板慄醬、板慄冰淇淋等板慄方便食品。
(4)恩施、房縣加工園區分別重點開發富硒板慄食品和綠色環保食品。
(十六)構樹加工
1、現實基礎:構樹(又名光葉楮)是遍布於我省廣大地區、生長茂繁的一種多年生闊葉林木,用途十分廣泛,其葉含有豐富的粗蛋白、多種胺基酸和微量元素,可用於生產全價營養的飼料;其枝幹和韌皮可用於生產成高級紙漿和高級密度板。大面積種植構樹,繼而利用構樹發展飼料業、造紙業,具有生產周期短、經營風險小、經濟效益高等特點。開發構樹產業,有利於發展飼料業和造紙業,有利於農民致富、企業盈利和財政增收,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2、抓緊編制規劃。此項工作由省發改委牽頭,省經委、省林業局、省農業廳、省造紙工業協會等單位配合,儘快拿出規劃文本報省政府審批下發。
3、抓好生產基地建設。由省林業局按照近期發展300萬畝、中期發展500萬畝、遠期發展800萬畝的目標,儘快制訂基地建設規劃。抓好構樹生產基地建設的要求是:第一,要與退耕還林和林業「六大工程」建設相結合;第二,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選擇武漢、荊州、襄樊、隨州、鹹寧、恩施、十堰、黃岡、荊門、孝感10個市州,各建設50—100萬畝的生產基地;第三,種植構樹,不能佔用基本農田。
4、抓好構樹的產業化經營。一是由省科技廳負責抓好利用構樹生產高級紙漿的中試。二是大力引進龍頭加工企業,此項工作由省發改委牽頭,各有關方面積極配合。屬於引進飼料開發方面的龍頭企業,由省農業廳飼料辦具體負責;屬於引進林紙一體化方面的龍頭企業,由省林業局具體負責。三是武漢市新洲區在陽邏已有20萬畝構樹生產基地的基礎上,率先舉辦企業推進構樹的產業化經營。四是由省南水北調工程局負責抓好丹江庫區和漢江中下遊地區的構樹產業開發工作。五是將開發構樹產業納入全省優勢農產品板塊建設範圍,在基地建設、引進龍頭企業等方面優先安排項目。
五、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統一思想認識,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有關部門要加強配合,強化服務,形成合力,大力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一是各地和有關部門要根據《湖北省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2004—2010年)》,制定本地區、本行業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突出發展重點。二是要充分發揮規劃對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和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積極性,開拓發展空間,創新發展機制。三是紮實推進規劃的組織實施,各地、各部門要在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環境等多方面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創造條件,特別要在落實扶持政策方面加大檢查和督辦力度,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二)調整結構,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
把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結合起來,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的發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建立一批與加工企業相配套的糧油、蔬菜、果品、畜禽、蛋奶和水產品原料基地,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大力提倡發展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按照講究營養、保證衛生、注重特色、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歸自然的要求,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安全、優質的加工原料。鼓勵農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關係,降低農民的違約率,為企業提供穩定的原料來源。
(三)加快市場主體培育和產業資源整合,壯大龍頭企業
通過加快市場主體培育和產業資源整合,著力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設備舊、管理差的問題,培養壯大龍頭企業。一是積極引進龍頭企業。把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內容,改善軟硬環境,特別要注重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提高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二是引導和鼓勵中小加工企業實行聯合、改組、改造,通過體制和技術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結合原料基地建設,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思路,在原料集中產區建立專業性或綜合性的加工小區,發揮群體優勢和規模效應。
(四)加快科技進步,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的檔次
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含量,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一是鼓勵企業設立科技發展基金,加速折舊。鼓勵企業設立科技發展基金,鼓勵企業加速折舊,提高新產品開發費用和風險調節基金的提取比例,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二是幫助企業與科研單位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要根據企業的技術需要,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通過技術入股、專利轉讓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三是鼓勵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工藝、設備、人才和管理方式。在重視「硬體」引進的同時,注重「軟體」引進,以此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利用我省的教育資源優勢,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和造就一支熟練掌握先進實用技術的專業隊伍,為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要素支撐。四是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建立產品研發中心,開展超前研究,儲備科技成果,不斷增強農產品加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完善質量安全體系
適應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嚴格的質量安全體系,嚴格按照國家和國際標準組織生產。一是各級有關部門要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全過程動植物檢疫、農藥(獸藥)殘留檢測、環境質量監測和產品質量控制,確保加工業原料的質量安全。二是加強產品生產、儲運、銷售全過程的質量和衛生安全監督,嚴格執行質量和衛生標準。三是把推行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質量標準與建設各類農產品加工基地結合起來,逐步建立標明產成品的產地、質量、標準的等級標識制度。
(六)扶持現代物流企業發展,著力開拓銷售市場
一 是加強市場建設。在農產品加工區建設一批現代化的產地批發市場,完善市場交易、檢測檢驗和信息服務等設施,增強服務功能,擴大輻射範圍。二是推廣新的市場營銷方式。建立現代流通設施,充分運用拍賣、連鎖經營、統一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不斷擴大流通區域,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功能齊全、反映敏捷的進出口預警系統,及時提供原料供應及產品貿易信息。三是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優質產品的交易、評比等活動,廣泛宣傳名優產品,樹立「金字」品牌。對在開發名牌中成績突出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獎勵,同時要注重保護名牌產品的聲譽,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
(七)落實優惠政策,加快產業發展
一 是落實農產品加工業稅收優惠政策。在所得稅方面,落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國有農口企事業單位徵收企業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7]49號)規定,對經過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審查認定為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暫免徵收企業所得稅。落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促進技術進步有關財務稅收問題的通知》(財工字[1996]41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促進技術進步有關稅收問題的補充通知》(國稅發[1996]152號)規定,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在增值稅方面,將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抵扣率由10%提高到13%,減輕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增值稅稅賦。落實國務院國發[1997]37號《國務院關於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精神,對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目錄並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引進的項目,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農產品加工設備和先進技術,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02]62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意見的通知》中關於對農產品出口實行與法定退稅率一致的退稅政策,對出口退稅率尚未達到法定徵稅率的農產品,優先考慮適當提高出口退稅率。
二 是改進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服務。要在防範金融風險、保證信貸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工作。商業銀行要通過資質評估,對一批實力強、資信好、資產負債率低和發展前景良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在確定對農產品加工企業貸款時,要以企業授信等級為主要標準,不受銀行對地區授信等級的限制。對於農產品加工企業季節性收購農產品所需流動資金,商業銀行要及時核發。對於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固定資產貸款,商業銀行要適當放寬抵押擔保條件,簡化審批手續。要繼續擴大農業發展銀行對龍頭企業的農產品收購資金貸款的範圍。
三 是拓寬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渠道。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在同等條件下,證券機構要優先受理符合上市條件的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並在配股和增發新股方面給予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企業還可以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獨資、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吸引城鄉個體私有資本、集體資本、國有資本、金融資本和國外資本投資農產品加工業,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主體多元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
四 是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財政支持。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增加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扶持。投資重點用於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服務的基礎性項目,包括技術引進和推廣、市場建設、產品質量檢測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省級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重要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改造貸款貼息。
五 是降低重點龍頭企業成立進出口公司的條件,並適當放寬經營範圍。對出口配額的分配實行市場化運作,公開競爭,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