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茶圈比喻成古玩市場,太過形象。古玩市場的亂象不用多說,大家也都了解一二。這老茶圈子的「么蛾子」,也少不了多少,喝茶、品茶、鑑茶數年的老茶友,也無法全身而出,更別說咱們這種普通人,一旦攪和進去,出來惹得一身「騷」。
坑是肯定要掉的,老茶背後有著龐大的「腐爛」生態圈,與眾多茶大師有瓜葛,像所謂的「八八青」、「藍印鐵餅」、「百年宋聘」、「億兆豐」等等養肥了無數奸商和江湖騙子,就像這些老茶無法讓人直視的外觀一樣。
數十年前,老茶的圈子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地下產鏈,一種老茶,從策劃、炮製、做舊、露頭,都有著嚴密的分工。幕後人策劃,找茶大師背書,僱傭大批託兒和媒體炒作,拍賣行再提供一下平臺。炒作成功之後,被最後的消費者,也就是咱們這幫平民茶友買單。這一整條地下產鏈,養肥了無數人,每一道環節都能分到油水。
老茶的種類很多,每一種老茶並非偶然出現,除了那些依靠自身品質出名的老茶種,剩下那些突然性名聲大噪的老茶,都是套路,它們的出現,是經過設計的,什麼時候做什麼,都經過策劃。
馬未都在節目裡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這故事的大意是說,有位喜好收藏的土豪跟著中介去村子裡找古董,尋覓之中正好碰到村民在挖菜窖,土豪跟中介好奇,便走近瞅瞅,趕巧村民鏟土往後一甩,不偏不倚正好甩到了土豪腳前,土豪正準備破口大罵,旁邊中介趕忙拉住土豪,指著這坨土說寶貝。凝神細看,發現這土裡好像包著一個古董盤子,不禁喜上眉梢,外加中介在一旁不斷添油加醋,土豪以為撿了個「大漏」,買了下來。
這故事是不是聽著不對勁啊,運氣這麼好,趕巧就給揍一起了,還有這等好事?為啥舉個古董例子,因為老茶的圈子裡,最擅長的也是這一套。東西雖然變了,那波人可沒變。
現在市面上、拍賣會上的那些老茶,估摸著,1990年之前的老茶都值得懷疑。現在那些茶大師和騙子,已經不再滿足普洱茶,胃口大了開始亂吃,什麼百年武夷巖茶、數十年的鐵觀音、四十年的龍井茶、老白茶等等都冒了出來,高明的手法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紀錄片、書籍、茶會整一套都備齊全,面兒上號稱「文化」、「傳承」、「情懷」,實則想的是「一餅萬元」、「天價發財夢」。
老茶圈的亂象,其實已經脫離了茶的本質,也就是品飲層面,老茶圈更像是古玩市場,搞的是收藏。有證據可以證明的假茶都能在拍賣會、合法的書刊上頻繁出現,那些沒有證據,根本無法證實的老茶,更是成了大師們行騙的好噱頭,這類無法證實的老茶,大多無法鑑定其品質,這種老茶就像那些大師的人品,表裡不一。
所以,古玩市場有多亂,老茶圈就有多髒。
至於那些老茶的價值,品飲味道很特殊,跟其他茶類有所不同,這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吹噓收藏價值和療效,這可不敢苟同。別的先不說,老茶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沒法保證,來源不明。再說療效,好好的茶葉,吹噓成了治病救命的稻草,既然包治百病,大師們還是留著自己喝吧,指不定哪天就得道成仙了呢。
話說糙一點,老茶圈坑多水深,放著那麼多新鮮、來源明確、品質可靠的茶類不喝,偏要搞這些早就該被丟掉,陳化過頭的垃圾茶,著實無奈,一味的追求年份和名號,被坑了也在情理之中。不過我們也沒資格說你活該,畢竟都是自願的。
朋友們看看記心裡就得了,也別去搞什麼辯論,找那幫玩古董茶的大師講道理,找證據。為啥?路上遇見一挑大糞的,可別去招惹,萬一把衣服弄髒了,得不償失,那幫大師也一樣,你去惹人家,反手就潑你一勺大糞,愛乾淨的你哪來的勝算啊。他們就是幹這行的,這斷他們財路的事。
所以,看到那些常年混跡老茶圈的「大師」們,還是躲躲吧,無論這個老茶吹噓的多厲害,故事講得多動人,咱們不參與、不喝,也不討論,東西就沒了價值,自己會衰敗下去的。
當然,人以類聚,也缺不了想進入老茶圈的人,正如《呂氏春秋.遇合篇》所云,「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悅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
雖然是老茶的追隨者,但能自己發現老茶圈的髒,為了不把他人帶入坑,自己離著人群遠遠的,這種人太少嘍。「大師」們愛熱鬧,人多就去哪,非要多拉點人進坑才好。
這種人,要小心嘍。
茶葉坑多擔心多,認準一家最放心。承藝雖然不出名,茶好公道老客多。長篇無意話太多,有情有心來看看。
承藝在安吉白茶種植區浙江安吉;西湖龍井種植區杭州西湖梅家塢;黃山毛峰種植區安徽歙縣,均有自己的茶區,茶園證件、地理標識。大可放心。
春茶季節馬上來到,大家做好準備。
瀏覽器 搜「承藝*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