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嶗山的「雕刻師」是誰這個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地質學家在艱難地尋找和求證。
近日,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開展了一系列關於青島市的城市地質調查工作。青島市城市地質調查是貫徹落實原國土資源部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戰略合作協議的重要舉措。在2018-2020年,以部-省-市合作、中央和地方聯合的方式,開展了青島市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其中,服務於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是城市地質調查重要工作任務之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通過野外調查、資料收集與整理的方式,系統梳理了青島嶗山的自然地理特徵與形成過程。
據悉,嶗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海拔1132.7米,是中國大陸海岸上最高的山,有著海上「第一仙山」之稱。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滄桑巨變,嶗山是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而成的「山海奇觀」。
一萬年前嶗山形成現在風貌
每一座山都有它獨特的風景。關於嶗山的誕生和形成,據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嶽保靜介紹,「嶗山的孕育始于震旦紀的呂梁運動,距今2500百萬年-1800百萬年,當時中國及周邊地區出現大規模的板塊活動,板塊之間碰撞,嚴重的地方形成了山,不太嚴重的地方被擠得變形,嶗山的山體在震旦紀還只是復背褶皺,並沒有突出地面。這個古老的基底層——前震旦變質巖系,在嶗山灣沿海一帶陸續出現,從埡口以東向東南延伸至八仙墩處沒入海中,其巖質為灰綠、灰褐色等雜色的沉積變質巖,是嶗山之底。」
「現今我們看到的這塊巨大的花崗巖體則是嶗山一帶在第二次較大規模地殼運動形成的。在白堊紀的燕山運動晚期,也就是距今130百萬年-80百萬年,嶗山一帶地下火山活動頻繁,從地殼深處上湧的熾熱熔融的巖漿,在地面以下幾千米的地方冷凝結晶,形成質密堅硬、結晶程度高的嶗山花崗巖,但此時並沒有露出地面,直到距今6800萬年,地殼抬升,上面覆蓋著的巖石和泥土被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衝刷,使花崗巖露出地面,嶗山隨之進一步抬升。」嶽保靜表示,「到新生代中期(距今200萬年),地球開始變冷,經過多次海侵海退和外力的再造,逐步形成現在的地質輪廓,主體為嶗山花崗巖,古老的基底被嶗山地下猛烈突出的花崗巖頂翻擠走而成為嶗山主體的雜巖裙邊。此後,大自然仍一刻不停地在改造著嶗山的原始面貌,在距今1萬年前,嶗山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嶗山的「雕刻師」為古冰川作用
根據城市地質調查顯示,嶗山地區的花崗巖地貌別具一格,其特色為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崖懸壁峭,山深谷狹,若干秀峰奇石,構成了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嶗山地貌按高度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山峰奇特,峭壁陡險,海拔近1000米,下層花崗巖地貌,在海拔400米以上存在較新的「U」形谷和石柱、石蛋、巨礫等各種造型的奇石景觀。
巨峰有林立的山峰、刃脊、門、崮和大大小小的冰臼,大小不一的古冰川疊架的石洞、冰鬥、U形谷;上清宮周圍有巨型冰磧礫石分布。有青島市民用10年爬遍嶗山,拍了千張象形石並出版了嶗山石頭集,足以看出嶗山象形石之多之趣。
關於嶗山的「雕刻師」是誰這個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地質學家在艱難地尋找和求證。漫山遍野的巨石或位於山丘之巔,或置於谷澗之中,小石頭馱著大石頭屹立於山間,有人說是冰川造就,有人說是洪水、泥石流、河流搬運而來,有人說是飛來石……以李乃勝和郭良等專家為先,開啟了嶗山冰川研究的先河。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們是古冰川的遺留物,塑造嶗山特殊自然景觀的基本動力就是古冰川作用。
大自然鬼斧神工鑄就「千面石」
古冰川作用是如何雕刻嶗山的呢?「科學家們認為我們的星球經歷過一些時期,期間地表大面積凍結,厚厚的冰川覆蓋大地,形成冰蓋,就像現在的極地,經歷冰川作用的時期就是冰期,兩次冰期之間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嶽保靜告訴記者,「通過冰川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跡推測,在地球的歷史長河中,主要經歷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嶗山頂的花崗巖巖峰地貌就是一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而下層奇石地貌則是一萬年來冰後期形成的。」
「在冰期盛行時期,海拔100米以上的丘陵山區,大都被厚重的積雪所覆蓋,形成冰蓋,嶗山的最高處一帶是巨厚的冰帽,這個時期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冰川在白天會局部融化,水滲入巖石縫隙,夜晚又重新凍結,水變成冰體積增大,把巖石撐裂成碎塊。冰蓋從山巔最高處開始,向山體下部滑移時,冰川就像推土機鏟土一樣,一路將花崗巖凍裂崩碎的巖石帶走,冰川底部攜帶的石塊在冰川運動過程中,像銼刀一樣不斷磨蝕著底部的基巖,形成各種冰川侵蝕地貌,例如各種有著刀刃一般鋒利稜角的山峰(刃脊、角峰),冰川侵蝕成的U形山谷,冰蝕盆地、窪地等。」據嶽保靜介紹,嶗山上的冰蓋,不斷得到雪花的補充而積累加厚,在達到一定的重量壓力時,冰蓋開始由山巔高處向溝川低谷滑移,這就是固體的河流冰川。冰川搬運的物質稱為「冰磧物」,冰川在前進過程中可以將底部的巖石和落入冰川表面的巖石一併凍結帶走,這些大石塊就像坐在傳送帶上,隨著冰川一起翻山越嶺,這些被冰川搬運的巨大巖塊叫作冰川漂礫。
「冰期嶗山上冰蓋的表層,由於一年季節氣候的轉換,氣溫明顯不同於下部的恆溫,在溫暖季節上部冰層消融,融冰水由裂隙處向下部基巖流淌的時候,會形成旋轉激流,在某處固定的基巖或漂礫石上反覆衝擊,如果伴有凍裂的碎石共同旋轉劃刻堅石,時日久之,便磨蝕『加工』出一些類似搗蒜石臼的石窩。這些由冰川水天然造就的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凹坑,被冰川地質界形象的命名為『冰臼』。」嶽保靜告訴記者,「冰川這條固體的冰河在由高峰向低谷的重力滑移運動中,底部的碎屑石碴和所經過的山體基巖發生摩擦和刮削,或遇到巖石陡坎斷裂跌落,形成千奇百怪的象形石;冰雪或冰雪融水進入巖石裂隙後,一旦結冰,就會產生膨脹作用,經過長期的重複進行,使巨礫發生斷裂,形成劈石。當冰後期到來,大海回歸,質地均勻的花崗巖被雨水和植物由表及裡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巖塊,或原來沒動的巖石經球狀風化,就會形成一個球形巨石。」
呼籲保護嶗山巨石自然風貌
漫長的冰磧海岸、星羅棋布的冰磧小島,大大小小的冰磧堆積物和漂礫散布於海灘河流溝谷之間,形成一道亮麗的冰川磧石和漂礫石風景線。
嶗山景區內,有很多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居民。隨著經濟的發展,依山建成了很多樓房,而建造這些樓房的地基和圍牆的石材,很多都是就地取材,導致很多冰川遺蹟被破壞了,很多漂礫被打碎搬走了,非常可惜。對此,青島市民李知生老先生對嶗山的漂礫和巨石風貌尤為關注,他曾經呼籲市民保護嶗山巨石的自然風貌。自然景觀,地質地貌,一旦毀壞就無法再修復了,和原汁原味的自然地貌和平共處,才能世世代代共賞嶗山最美的山海景觀。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李倚慰
【來源:青島財經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