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假期,我的同學飛了5個多小時,中間轉機一次,起起落落的折騰,雙耳疼的要命,頭昏腦脹,太陽穴感覺脹起來一樣。當時空姐教了他一個辦法,捏住鼻子,吸一口氣,使勁吹,反覆做這個動作。下了飛機後足足緩了3個多小時。想想馬上還要飛回去,心裡怕的不要不要的。
由於我們職業關係,需要接觸聾兒,做語言方面的康復,對聽力方面也要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關於這個問題簡單嘮叨幾句,因為經常坐飛機耳朵疼的人,可能會有某些原因導致聽力下降,這就和語言扯上關係了,不是嗎?
直接說痛點,坐飛機疼痛時,其實是鼓膜受到了傷害產生了痛覺。初中我們都學過物理,其中關於氣壓、壓強方面的知識,可以解釋這個問題,耳朵的構造很精密,重點有2個。
1、鼓膜:鼓膜相當於一扇大門,阻攔在中耳和外耳之間,作用是傳遞聲波的第一站。
2、咽鼓管:咽鼓管是中耳和咽部連接的唯一通道,這個咽鼓管有個重要的功能——調節中耳與外部的壓力。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鼓膜是完全閉合的,就好像蒙在鼓上的皮,有一定的彈性,這讓它保持振動的靈敏性,同時對高強聲波的衝擊有一定的自我調節保護能力,但是這個調節能力是比較脆弱的,一旦超過了其承受能力,鼓膜就會被破壞,俗稱「穿孔」,後果就是所謂的傳導性耳聾。
劃重點:很多兒童或幼兒在坐飛機的時候,常常會哭鬧不安,情緒煩躁,父母可能忽略了一點,這可能是受到氣壓變化帶來的不適,而不是任性調皮。尤其是幼兒,他們還不會自我調節。對於經常坐飛機的兒童來說,有必要在聽覺發育期,保護聽力,最好給他們帶個航空耳塞。
鼓膜的完整,有時候要歸功於咽鼓管,咽鼓管是如何保護鼓膜的呢?這裡就要提到氣壓的問題了。
正常情況下,中耳和外耳氣壓是相同的,鼓膜處於正常的放鬆狀態,當遇到外耳氣壓改變時,無論是變大變小,鼓膜都不免要受到牽連、變形,或外凸、或內凹,鼓膜就會充血產生疼痛感。
這時咽鼓管的作用凸顯出來,它會打開通道,從口腔讓空氣進入中耳,使得內外氣壓平衡,使鼓膜的壓力減輕。這就是為什麼空姐會提醒我們,用戴耳塞、咀嚼、開口、吹氣等方式緩解疼痛,因為這些動作會打開咽鼓管,讓咽鼓管發揮調節能力。
如何體會咽鼓管的工作原理呢?很容易,閉嘴,然後捏住鼻子,做捏鼻涕的動作,讓氣流在鼻腔受阻,在安靜的環境下,你會感覺鼓膜有鼓起來的聲音,這說明氣流通過咽鼓管進入了中耳內部。
當坐飛機時上升或降落時,經常會有幾千米的落差,氣壓環境反差較大,外耳道的氣壓是跟隨外界環境同時改變的,但是中耳內部的壓力來不及調整,鼓膜當然會刺痛。尤其是當飛機降落時,氣壓差變化更加明顯,這個疼痛感尤為強烈,而且有明顯的聽力失聰的現象。
對大部分人來說,飛機起飛或下降時,給鼓膜帶來的不舒服感覺是普遍現象,但多數人通過咽鼓管的自我調節,並不會感到很疼,至少不會痛到難以忍受的地步。
但是為什麼有的人按照空姐的辦法也無法避免疼痛呢?這說明你的咽鼓管調節功能出現了問題,如果咽鼓管因為某種原因病變或堵塞,那麼就會失去調節氣壓功能。即使你嘴巴張的再大,吹氣再用力,也不會有用的。
導致咽鼓管異常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1、個人生理髮育差異,有的人天生咽鼓管功能就是很差。打開閉合功能不足。2、鼻竇炎、中耳炎等長期炎症會堵塞咽鼓管。3、先天性的顎咽閉合功能不全的人,咽鼓管也會受到影響。4、剛出生的嬰幼兒,因為發育受限,咽鼓管調節能力弱。
所以當你坐飛機耳朵疼,而且多數常規辦法又沒有緩解疼痛時,那就要去仔細檢查一下了。特別是對於已經產生聽力下降的人來說,可能會影響語言溝通交流。
1、飛機起飛降落時,提前多做咀嚼、吞咽、張口、打呵欠等動作,讓咽鼓管做好工作準備。
2、常備飛機耳塞,這種耳塞有一次性和永久性的,當氣壓改變時,飛機耳塞正好可以提供一個相反的阻力,提供一定的緩衝力。
3、佛薩瓦氏壓力均衡法,吸氣然後捏住鼻子,再閉上嘴巴輕輕鼓氣,注意這個動作要輕緩,不要劇烈。
4、如果坐飛機時感冒鼻塞,想辦法多打幾個噴嚏,讓鼻子多通氣。
希望這些辦法能夠幫到大家,讓出行變得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