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羅浮宮約始建於1190年,正值中世紀時期;當時是一座用來保衛巴黎的防禦建築。
經歷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之後,羅浮宮於1793年成為博物館。現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是當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舉世矚目的萬寶之宮。
小凱旋門是為慶祝拿破崙·波拿巴1805年的一系列戰爭勝利而建造的,紅、白大理石圓柱之間是三個圓拱門,裝飾奢華。
羅浮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他在設計中採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聳立在庭院中央,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還能為地下設施提供良好的採光,創造性地解決了把古老宮殿改造成現代化美術館的一系列難題,取得了極大成功,享譽世界。
羅浮宮分為敘利館、德農館和黎塞留館三大部分。滿目皆是精品,眼珠都轉不過來了,我們嚴格按照設計的路線和時間,從敘利館-1層開始,一個個展館、一間間畫廊,開始了羅浮宮之行……
栩栩如生的斯芬克斯守衛在古埃及文物館的入口。法國國王查理十世的一系列埃及藏品中就包括這尊斯芬克斯像。
為了大眾心目中的羅浮宮鎮館三寶,我們離開斯芬克斯迅速奔向古希臘文物館。首先看到的是雅典娜,古希臘神話中智慧、戰爭、紡織的女神。
這間不大的展館裡有眾多古希臘雕像,可惜沒有時間一一認識他們,我們的目標是盡頭那位,鎮館三寶之《米洛的維納斯》。
鎮館三寶之《米洛的維納斯》。雕像於1820年在希臘米洛斯島被發現,次年作為禮物饋贈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八,隨後國王將其送給羅浮宮博物館。這尊古希臘女神雕像以其高貴優雅的體態及圍繞著她的謎團般的身世,令人為之傾倒,聲名遠播。
陶棺轉向大樓梯,鎮館三寶之《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正從臺階上向我們「飛來」,這尊雕像描繪了女神高展雙翼,翹首挺立於戰船船首,衣裙迎著猛烈的海風舒展舞動。
這尊雕像的原作在一次地震中被損毀,而後於1863年在愛琴海東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上被發現,已成碎塊。她的雙翅中只有左邊的保存下來,右翅是左翅的石膏複製。
繪畫是羅浮宮展品中的精華之一,文藝復興後的法國君主都酷愛收藏歐洲各國名畫,尤以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為著。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著名畫家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文西的大作,蒙娜麗莎標誌性的微笑,是這幅肖像畫的主旨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