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反映內動力地質作用為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或者是由於巖石的差異性侵蝕形成的地貌。
例如,地壘山、地塹谷;一般都是區域性地貌控制著外動力地貌。
向斜成山,背斜成谷也都存在。
2、識別,當地表面與各種構造面基本吻合時形成的地貌。
構造面:指巖層層面,斷層面,不整合面,侵入巖體與圍巖的接觸面,褶皺面。
二、構造地貌的(構造地貌=地貌形態+構造形態)分類(一般都發生的沉積巖地區)
1、水平巖層構造地貌
1)定義:當地面與水平巖層的層面基本吻合時,就稱之。
傾角<5°的巖層叫水平巖層
階梯狀的地形有兩個要素,階地面和陡砍。
筆記上有示例圖。
2)形態分類
構造平原
構造階地
方山:由水平巖層形成的桌狀(平頂)山,稱方山。
尖山:由水平巖層形成的山頂尖峭的平頂山,稱尖山。
2、單斜構造地貌
1)定義:單斜構造所表現的地貌形態。單斜巖層傾角>5°的巖層。
2)形態分類
A 單斜平原與單面山
單斜平原:傾角<20°的單斜構造所形成的平原,稱為單斜平原。
單面山:單斜平原被平行巖層(傾角<20°)走向的流水切割,形成的一面陡一面緩的山體,稱為單面山。
B 單斜山與豬背嶺(脊、崖)
單斜山:單斜巖層的傾角>20°時所形成的平行巖層走向的巖體。
豬背嶺:單斜山被平行巖層走向的流水切割破壞所形成的兩側近乎對稱的山體。
谷與峪的區別?
谷:介於單面山與單面山或豬背嶺與豬背嶺之間的長條形凹地稱為谷。
峪:谷與谷交匯的開闊地叫峪。例如,秦皇島的花場峪;山西的沙石峪。
3、褶皺構造地貌
1)地貌:地表面與褶皺面基本吻合時形成的地質形態。
2)形態類型:A背斜山、向斜谷
B 地形倒置(逆地貌)——正向地質構造表現為負地形或負向地質構造表現為正地形的現象叫逆地貌。
a正地貌:向上運動;
b負地貌:向下運動;
c正地形:高凸為正;
d負地形:低凹為負。
4、斷層構造地貌(筆記上有示例圖)
1)定義:斷層作用為主所形成的地貌形態。
2)識別:主要根據斷層存在的表現。
A斷層崖
B斷層三角面(斷層崖被垂直斷層走向的流水切割而形成的三角狀的三角面稱為斷層三角面)
3)分類 斷塊山地,斷塊丘陵,斷陷平原,斷陷盆地,斷陷谷地
既有斷層又有褶皺伴生形成斷凹盆地。
凹指小型地貌;拗指大型地貌。
5、侵入巖構造地貌(筆記上有示例圖)
1)定義:侵入地表一下的巖體被剝露出地表,但基本上保持原始侵入狀態,這種地貌叫侵入巖地貌。
例如,黃山就是侵入巖地貌。
2)分類,巖株山,巖脈丘陵,巖基山
三、火山地貌及火山堆積物
1、定義:火山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堆積物。這裡的火山都指的是新火山,也就是新生代以來的火山。
2、火山地貌的基本形態(筆記上有示例圖)
1)火山盾:火山分發形成的平緩高凸的盾狀丘陵。
火山盾一般式基性巖漿形成,基性的巖漿比較稀容易流動。酸性巖漿比較粘稠,容易形成錐體。
2)火山錐:中心式噴發的火山物質形成的倒錐狀地形。組成物質包括:熔巖和火山碎屑巖。
3)熔巖平原:大規模裂隙式火山噴發形成的平原地貌。
4)火山口(湖):火山錐頂部形成的圓形凹地稱為火山口,火山口積水成湖,稱為火山口湖。例如,長白山天池,在白山頭的頂部,深380m。
5)火山堆積物
A 火山熔巖
B 火山碎屑巖
a火山灰 粒徑<2mm
b火山角礫 2~64mm
c火山礫 >64mm
黑龍江五大連池為火山堰塞湖,1721年發生的火山噴發,世界火山博物館,可以看到火山噴發的任何現象。
火山堆積物有重要研究意義,測年的較好材料。確定夾層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