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上海市奉賢區的大學生小林「悄無聲息」地被騙了6000元。
2019年4月下旬,小林在網上花6000元購買了一個遊戲帳號,結果錢轉出去了,遊戲帳號卻被賣家改了密碼,微信也被拉黑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隨著近年高速無線網絡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遊戲在手機端盛行。與此同時,與網遊相關的交易也成為騙子「集散地」,從遊戲帳號、遊戲裝備、虛擬遊戲貨幣,甚至代練升級帳號等級等都可以進行交易。不惜花重金購買高級遊戲帳戶或裝備的人不在少數。
「土豪」兄弟6000元「送」帳號
2019年寒假,讀大三的小林迷上一款名為「夢幻西遊」的網路遊戲。不僅如此,他還在遊戲中交到一個新好友。這名好友不僅帶他練級、刷裝備,還經常送一些材料貨幣給他,有時還會叫小林幫忙代練、做任務。登錄上對方帳號的小林發現好友「包裹」裡的豪華裝備,決定要追隨「土豪」的腳步。沒過多久,兩人就加了微信稱兄道弟。
1個月後,「土豪」兄弟在一次聊天時「無意」透露出想賣號退圈的意圖:「我年紀大了,玩不動了。你說8800元會有人要嗎?」登錄過對方帳號的小林了解對方的「身家」,這個帳號的累計投資金額絕不低於數萬元。
想到這裡,小林主動提出想買對方的帳號,只是自己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錢。「土豪」好友當即表示:「我怎麼能賺兄弟的錢,6000元,這號就當半送你了,你什麼時候有錢直接微信轉我就行。」想到「兄弟」如此爽快,小林即刻和朋友借錢湊了6000元,表示自己隨意賣幾件該帳號裡的裝備就能立馬還錢。
喜提帳號當晚,小林登錄體驗了一番,發現價值最高的幾件裝備還在「時間鎖」期限內,無法轉移變賣,但來日方長,小林並沒在意。就在小林第二天打算再次登錄時,發現帳號密碼已被更改,自己無法登錄。他想問「好友」討個說法,卻已被拉黑。
其實,所謂的「土豪」兄弟後經奉賢區警方查證,是家住杭州的犯罪嫌疑人洪某,1997年出生,與被害人小林年齡相仿。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很早就輟學出來務工,多年來一直居無定所,以打零工為主,唯一的休閒娛樂就是網遊。洪某物色的第二個詐騙對象和小林有相似的身份背景,被民警抓獲時,他正用同樣的手法從另一名被害人處騙取4000元。
遊戲交易中的爾虞我詐
奉賢區警方梳理案件時發現,近年來,與小林有相同遭遇的年輕人不在少數。
同年7月,家住奉賢海灣地區的陸先生在某遊戲網站上看到一條出售某款手機遊戲帳號的信息。陸先生正是該款遊戲的愛好者,見到出售的該帳號等級較高,他心動不已。在與對方添加微信聊天后,一番討價還價之下,雙方談妥以6000元的價格成交。隨後,陸先生將錢款悉數通過微信轉帳的方式匯給對方。遊戲帳號到手沒幾天,陸先生就發現自己購買的遊戲帳號登錄密碼已被他人更改,自己無法正常登錄。懷疑自己被騙後,陸先生來到派出所報案。
最終,上海民警在山東聊城將犯罪嫌疑人溫某抓獲。溫某承認的確以6000元的價格賣出過一個手機遊戲帳號,但矢口否認自己在賣出帳號後私自更改密碼,導致對方無法正常登錄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民警進一步調查,發現另有一名被害青年小王也從溫某處花費5000元買入一個遊戲帳號,也同樣被更改密碼導致無法登錄遊戲。經民警核查,小王與陸先生購買的系同一帳號。由此證明,犯罪嫌疑人溫某對同一遊戲帳號售出後更改密碼,並再次出售牟利的犯罪事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買賣遊戲帳號」掙的還都是「小錢」。
來自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檢察院的信息顯示,在校大學生朱某連同好友馬某一起在網上售賣遊戲《絕地求生》的外掛,從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間,累計銷售金額達300萬餘元,累計成交198556筆。
「一開始是打算利用大學閒餘時間,用這樣一個『創業』的方式(掙錢),但直到被捕,才認識到錯誤,發現是違法犯罪行為。」大學生朱某後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這起案件中,檢察院向法院提議,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可適用緩刑。
網遊交易騙局多涉30歲以下青年及未成年人
上海市公安局奉賢分局刑偵支隊反電信網絡詐騙隊隊長張文韜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設計網遊交易的犯罪嫌疑人大多在前期聊天記錄中曾洩露出自己的個人身份信息,為案件的偵破開了綠燈。但在偵破過程中,也存在難點。
有的詐騙分子會在遊戲平臺公共頻道內發廣告,以高價收購玩家遊戲帳號,在被害人上當聯繫其後,要求對方通過QQ、微信等私聊,並要求被害人到其指定的虛假遊戲帳戶進行交易。被害人在該網站註冊後,與犯罪分子完成帳戶交易,發現交易的錢款在該網站無法提現。
這時,網站的客服會提示被害人的提款帳戶輸錯了被凍結,需要繳納一筆解凍金。但在繳納之後還是無法提現,客服又會以其他名目騙取更多錢財。
張文韜說,此類案件偵辦的難度在於犯罪分子通過架設在境外的網站、域名或購買他人被冒用註冊的域名,仿冒國內的正規遊戲交易平臺,製作虛假的遊戲帳戶交易網站。同時,有犯罪分子設置資金池,使用虛假註冊得到的對公銀行帳戶、冒名使用的個人銀行卡對詐騙來的資金進行「洗白」,增加公安機關的查證難度。
警方同時發現,此類案件的被害人多為30歲以下青年及未成年人。他們有比較明顯的共性。
一是好奇作祟。此類人群年輕,願意接觸一些網遊、虛擬交友等新事物,對這些新事物的接觸有限,當「好奇」遇上「小白」,一個個打開的錢袋子就展露在騙子面前。二是虛榮作祟。比如大三學生小林愛好在虛擬世界中滿足年輕人精神世界的需求,遇到一個帶自己練級、送自己裝備的好友,可以讓自己在遊戲世界呼風喚雨、受到他人崇拜時,他深陷其中。三是義氣作祟。因為一起「戰鬥」過,涉世未深的被害人從未懷疑過相識不過月餘的「兄弟」。四是貪念作祟。通常有兩類人會買賣遊戲帳號和裝備——特別有錢的和特別沒錢的,前者求速成,後者則賺錢倒賣,俗稱「黃牛」。
警方提醒廣大群眾,除了選擇正確的網遊交易平臺,更要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要輕易提供自己的微信、QQ帳戶及密碼,以及各類驗證碼。未成年玩家的家長應當告誡孩子,防止沉迷遊戲,並向他們講述案例,提高防範意識。
林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