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在史地調查途中
【編輯說明:2014年6月6日菲律賓最高法院的Carpio法官在馬尼拉的De LaSalle大學作了題為《歷史事實、歷史謊言與菲律賓西部海域的歷史權利》的演講,否定中國對黃巖島等南海島嶼的主權主張。隨後菲律賓海洋事務研究院(IMOA)在其網站舉辦了一個地圖站,展出59種舊地圖,通過地圖的判讀,提出「海南島是中國最南端的領土」,認為舊地圖中菲律賓海域的Panacot淺灘就是指黃巖島,並進而對黃巖島海域宣示主權主張。(IMOA網址http://www.imoa.ph/imoawebexhibit/)在歷史地圖學領域享有盛譽的李孝聰教授隨即撰寫《從古地圖看黃巖島的歸屬——對菲律賓 2014 年地圖展的反駁》,發表在《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限於篇幅,我們節選這篇文章的部分內容如下,注釋亦從省略,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讀原發表版本。】
從古地圖看黃巖島的歸屬李孝聰菲律賓對歷史時期繪製的地圖具有明顯的誤判,下面逐一給予駁正。
一、最早有Panacot淺灘的地圖
Panacot淺灘最早見於年西班牙人編制《菲律賓群島水道與地理圖》,1734年在馬尼拉出版,作者是西班牙耶穌會士維拉德(Pedro Murillo Velarde)。這幅地圖被認為是所有菲律賓地圖的母本。IMOA網站認為這是一張最早出現Panacot淺灘的地圖,並將Panacot淺灘誤認為中國所說的黃巖島。
此圖的內容和式樣與另一幅1744年版西班牙編制刻印的地圖《菲律賓群島地圖》很接近(圖2),作者也是維拉德,1744年在馬尼拉出版。圖中也畫出1734年圖上靠近呂宋島海岸的三個礁灘,北邊為Galit,中間的一個標誌為Panacot,南邊是Lumbay。
當1734至1744年西班牙人繪製這兩幅菲律賓地圖時,英國的商船斯卡伯勒號(Scarborough)尚未在黃巖島出事,菲律賓人和西班牙人還不清楚黃巖島的存在和位置,否則英國商船不會因偏離航路而觸礁。1734年圖、1744年圖顯示的Panacot島礁,不僅形象與黃巖島的形狀不一致,而且位置也不一樣。所以,僅憑1734年這幅地圖來說明黃巖島屬於菲律賓是不足為據的。
圖2:Mapa de las Yslas Philipinas,1744
(西班牙塞維亞印度總檔案館藏圖)
二、歐洲對黃巖島最初的認知與命名和Panacot淺灘無關
黃巖島被正確地畫在歐洲人繪製的地圖上,是基於1748年一艘屬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斯卡伯勒號(Scarborough)在黃巖島觸礁沉沒,為了紀念此次罹難事故,黃巖島被英國人命名為Scarborough Shoal或Scarboro,即水位下落時可見的沙洲或淺灘。
英國編制的第六版「亞洲集成之亞洲地理」的印度名錄與往來東印度、中國、澳大利亞和非洲、南美洲途中各港口的航海指南,這樣描述斯卡伯勒暗礁:
「斯卡伯勒暗礁或稱瑪茹娜,是從麥可斯菲爾德沙洲(即中沙群島)去呂宋或呂宋島海岸中途略多一點的一處危險的礁石。從北端到暗礁中部的東西範圍大約寬11英裡,至南端收縮一點;周邊都沉浸在(水裡),沒有靠近巖礁探測水深,那些巖礁在水面上只能看見很少一點,而且散落在暗礁的不同部位。」
英國船在黃巖島出事以後,歐洲人為避免其他航船重蹈覆轍,在新編制的航海地圖上專門畫出航線和出事地點,註明沉船發生的時間。
例證1:根據1744年至1765年間在中國南海航行的船隻所提供的海洋資訊,法國編制了中國海圖(圖3)。在這幅海圖上畫了很多航路,用點和十字符號畫出一塊沙洲,標誌Scarboro。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側沿海畫了三塊淺灘,未標名稱,顯然與Scarboro沒有關係,而且隔著較遠的一段距離。
圖3:CHART of the CHINA SEA,1766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圖)
例證2:1778年,倫敦出版「中國海、菲律賓群島以及菲麗茜亞和蘇祿列島的海圖」(圖4)。
圖4:A Chart of the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 Islands
with the Archipelagos
of Felicia and Soloo,1778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藏圖)
這幅海圖是在前述1734年圖的基礎上,結合英國航海調查的新資料而繪製。圖上不但顯示了呂宋島西岸近海的三個淺灘,還描繪出英國商船遭遇觸礁沉沒的Scarborough Shoal。關鍵的問題是圖上不僅用英文註記三個淺灘的名稱,而且抄錄了1734年圖使用的名稱,而ScarboroughShoal(黃巖島),文字註記The Scarborough Sept. 12th 1748,意思是斯卡伯勒號於1748年9月12日(沉沒),是英國運茶帆船撞上淺灘的日子。在這幅海圖中同時繪出Panacot淺灘和Scarborough Shoal沙洲(黃巖島),證明二者根本就沒有關係。
例證3:1794年,英國刊出「中國海新海圖及其通道」。(圖5)
圖:5:A NEW CHART OF THE CHINA SEA
with ITS SEVERAL ENTRANCES,1794
(西班牙國家圖書館藏圖)
在這幅新海圖上,呂宋島西海岸外三個環礁的西側,畫了一個呈半月狀的環礁(即黃巖島),注名Scarborough Shoal和the Negroes Head(黑岬)。在淺灘的西北側畫出斯卡伯勒號船沉沒的時間地點。地圖上用點線標誌出一條從香港出發,經過Scarborough Shoal去巴拉望島的航線。
圖中,黃巖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隔著三個比較大的島礁或淺灘,其中Marsingola or South Maroona即前文所述之Panacot礁,而Scarbro Shoal與那三個近海島礁沒有任何關係。由此可以證明Panacot根本就不是黃巖島。
從此以後,Scarborough(或Scarboro)才被普遍標繪在西方地圖上,並顯示了比較準確的位置。在此之前,東方或西方繪製的地圖都沒有明確地畫出黃巖島。
佐證1:法國皇家著名製圖學家Jean Baptiste NicolasDenis d』Apres de Mannevillette(1707-1780)於1753年再版其《東方海洋》(Le Neptune Oriental)一書時,補入一幅新繪製的海圖「好望角到日本之東洋大海圖」(圖7)。
圖7:Cart Réduite de L』Ocean Oriental
Depuis le Cap de Bonne
Espérance, Jusqu』au Japon.
Jean Baptiste Nicolas Denis
d』Apres de Mannevillette,1753
(好望角到日本之東洋大海圖局部)
在這幅法文版海圖上,描繪了靠近菲律賓群島之呂宋島西海岸外的三個環礁狀淺灘,自北而南分別命名為:B. Bolinao(博林腦淺灘)、B. Marsingola(瑪升禺洛淺灘)、B. Mariveles(瑪麗弗爾淺灘),但是沒有畫出黃巖島。也就是說,截止到Scarborough號觸礁沉沒之前,菲律賓人或東來的歐洲人都還沒有認識到黃巖島的存在。
佐證2:1755年,英國製圖師所羅門·博爾頓(Solomon Bolton)編制的地圖Second part of Asia. beingChina, part of India and Tartary: the islands of Sonda, Molucka, Philippin andJapan(亞洲第二部分:中國、印度和韃靼;馬六甲、菲律賓和日本),也標誌出靠近呂宋島西海岸的三個環礁,菲律賓群島的形象已經趨近正確,但是依然沒有畫出黃巖島。(圖8)
圖8:Second part of Asia. being China,
part of India and Tartary:
the islands of Sonda, Molucka,
Philippin and Japan
Solomon Bolton,1755
(亞洲第二部分:中國、印度和韃靼局部)
(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藏圖)
即便是中國清朝自己編制的南洋地圖,如果繪製於1748年英國商船斯卡伯勒號(Scarborough)在黃巖島觸礁沉沒之前,也同樣沒有畫出黃巖島。
例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春正月,令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水師各營巡查南洋呂宋、噶羅吧等處入出商船,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分別編制了《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和《東洋南洋海道圖》(圖9、10),其用意是顯示由福建廈門為到發港,與南洋諸國、東洋日本相互聯繫的海上航路的走向,以實施監管。
圖9:康熙五十六年(1717)覺羅滿保編制《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圖)
圖10:康熙五十六年(1717)施世驃編制《東洋南洋海道圖》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圖)
這兩幅地圖有著相似的形式和覆蓋範圍,均畫出了東海、南海海域的主要島嶼,其中南海西部海域畫了一塊由棕黃色長帶狀密集點組成的沙灘,註記「長沙」,這種表示法在以往的中國古代輿圖中從未出現過。從地圖樣式分析,覺羅滿保、施世驃編制的兩幅地圖顯然參照歐洲人繪製的地圖而摹繪,吸收了18世紀以前歐洲人繪製地圖上那種用線圍合起來虛構的長帶狀群點沙條表示危險區的畫法。
但是,施世驃的《東洋南洋海道圖》更側重表現清朝管轄從福建、廣東、浙江沿海通往南海周邊諸國及通向日本長崎的航路。在這兩幅地圖上南海諸島的名稱使用漢字書寫,有些是中國人自己的定名,也有一些島嶼的命名採用西文發音轉寫成中文的音譯。
圖上畫出由福建廈門起航,經過「氣」(東沙群島)與「呂宋」(菲律賓)之間海域,到達菲律賓群島各港口的航路。在靠近菲律賓呂宋島航路西側洋面上畫了兩座島嶼,北邊的標作「貓士知無呢諾」,南邊的標作「貓士知瑪升禺洛」,與菲律賓群島隔開。這個地名音譯很可能是根據西班牙人編制地圖上的島礁名稱:Bajo Bolinao和Bajo Marsingola的音譯。
無論是蓄意還是無意將這個濱臨菲律賓西海岸的島礁當作黃巖島,都緣於未釐清外國地圖上對南海諸島名稱的演進過程。歐洲人對黃巖島最初的認知,並命名為Scarborough Shoal,同菲律賓與近海的Panacot淺灘是毫無關係的。
三、黃巖島如何被改名為Masingloc(馬辛洛克)19世紀以來,到東方來的歐洲航船已經比較清楚Scarborough Shoal在南中國海的方位,大多數歐洲人編繪的地圖皆有所表現和標誌。可是,19世紀初,西班牙人在中國海的水道調查時卻改變了Scarborough Shoal的名稱,代之以菲律賓呂宋島西海岸一個港口的名字:Bajo de Masingloc(馬辛洛克),給後世關於黃巖島的歸屬造成混亂。這是為什麼呢?
18世紀末,呂宋島西部近海原來露出水面的三塊淺灘:(1)北邊的Galit或稱B. Bolinao(博林腦淺灘)、(2)中間的Panacot或稱B. Marsingola(瑪升禺洛淺灘)、南邊的Lumbay或稱B. Mariveles(瑪麗弗爾淺灘),一度被上漲的海水淹沒而不顯露,所以,1794年4月,西班牙人在呂宋島西岸近海測量水道時繪製的地圖,沒有對那三處淺灘定名。(參見菲律賓展覽地圖第47幅)
1792年5月4日,西班牙人亞歷山大·馬拉斯皮納(A. Malaspina)駕駛聖露西亞(Sta. Lucia)號輪船測量了Scarborough Shoal礁,他在日記中寫道:「(在這個淺灘上)西班牙和外國船隻遇難了。」因而,1800年西班牙又派皇家帆船隊再次調查測量,並根據航行路線繪製了航海圖Plano de la Navigacion,此圖現保存在馬德裏海軍博物館檔案室。(參見菲律賓展覽地圖第44幅)
圖上的文字表明1800年西班牙測量船隊考察Scarborough(黃巖島)的目的是測量該島礁的位置、形狀和大小,同時巡查是否在與Scarborough平行的經緯度內存在另外的島嶼。由於此時呂宋島近海淺灘已經被海水淹沒,西班牙測量船隊在與斯卡伯勒礁平行緯度線上沒有發現任何島礁,與黃巖島平行緯度的海域內只有遠在其東方呂宋島西海岸邊的一個小島(15°31'16.08"北、119°54'57.01"東)。與小島隔著0.94海裡寬的海峽,是呂宋島西岸現名Masingloc的小海港(15°32'9.30"北、119°57'1.42"東)。
這座近海小島的歷史名稱應當就是Macinloc。為了便於認知,西班牙人首次用「下Macinloc」來命名位於東經117度48½分的斯卡伯勒暗礁Scarborough(黃巖島),而與東經119度54'分57.01秒的馬辛洛克(Masingloc或Macinloc)根本不在同一位置上。
對19世紀初呂宋島近海淺灘被海水淹沒的事實還可以找出其他的證據。1815年,英國編制的中國海地圖CHINA SEA上,對黃巖島使用了兩個名稱的註記:Scarborough or Maroona(斯卡巴洛礁或馬茹娜)。在1802年版英國海圖上,Maroona指菲律賓呂宋島近海的南北兩塊淺灘為North Maroona、South Maroona,為何1815年版將此名移到黃巖島呢?1815年英國海圖上有一段註記(圖11),意思是「Mirabella和其他與呂宋海岸有相當距離、在大多數海圖上定位的沙洲,現在推測已經不存在了」。
圖11:1815年英國編制的中國海地圖及註記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藏圖,南京大學南海問題協調創新平臺藏複製件)
通常在19世紀之前海圖上表現的呂宋島西邊海上的三塊淺灘,在這幅1815年海圖上的確沒有畫出來。也就是說,由於菲律賓近海沙洲不見蹤跡,於是當時測量航道編制海圖的歐洲人有可能把菲律賓近海淺灘沙洲的名字移用到Scarborough上,只是沒有移植呂宋島陸地上的地名。
由此能夠證明,西班牙人在1800年前後測量菲律賓以西海域時,也無法確指呂宋島沿海淺灘,於是就把菲律賓港口Masingloc之名移植到Scarborough(斯卡巴洛礁、黃巖島)上。不過,英國人用了與Scarborough平行的已經消失的淺灘的名字Maroona,而西班牙人則採用與Scarborough平行的呂宋島陸地港口的名字Masingloc,二者改名的用意和影響還是有差別的。
1808年,西班牙官方水文局根據1792、1794、1800年海上測量船隊陸續測量的成果,在馬德裡出版了菲律賓總海圖(圖12)。圖上用點狀線畫出歷次測量航行的航跡,呂宋島近海的淺灘無法定位,也沒有名稱,說明時隔六十多年後西班牙人已經不清楚呂宋島西部海域那三個淺灘如何與歷史名稱一一對應。
對黃巖島,西班牙人同時採用兩個名稱「馬辛洛克」和「斯卡伯勒」,以此為開端,西班牙人將菲律賓呂宋島西海岸近海小島和港口Masingloc的名字移植到Scarborough上。
顯然,西班牙人有意識地用西班牙殖民地呂宋島當地的名字Masingloc來重新命名英國人先於西班牙人對黃巖島的定名,以表示西班牙人的「佔領和發現」。在此之後,西班牙人編制的菲律賓地圖乾脆刪除了英國人,單獨使用Bajo de Masingloc這個名字。
圖12A:Carta General del Archipielago
de Filipinas,1808
(西班牙馬德裏海軍博物館藏圖,轉引自菲律賓地圖展)
以這次菲律賓展覽地圖中編制年代從1852、1862、1865、1866、1867、1871年至1899年的第51至57幅西班牙版地圖為例,都是單獨採用「Bajo de Masingloc」這個西班牙名稱。
西班牙人不顧歷史而對南海島礁的擅自改名,造成南海島礁命名的混亂,也為菲律賓獨立後主張對黃巖島等南海島嶼歸屬權埋下伏筆。
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期,歐洲其他國家編制的亞洲地圖對南中國海島礁名稱的標註,並沒有採納西班牙人擅自改變的名字,大多數歐洲人繪製的地圖上仍然沿用Scarborough Shoal,或者將兩種名字一起註記。
四、黃巖島從來不在菲律賓國界線內
1898年4月25日美國對西班牙宣戰,7月,西班牙戰敗求和,於8月12日被迫在華盛頓同美國籤訂停戰協定。12月10日,美、西兩國的代表在巴黎籤訂《巴黎條約》。根據條約,美國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作為取得菲律賓的代價,美國、西班牙籤訂的《巴黎條約》規定了菲律賓群島的邊界線。
《巴黎條約》共17條,第三條規定如下:
西班牙將通稱菲律賓群島的各島嶼讓與美國,這些島嶼包括在下列線之內:
一條線從西向東沿著或接近北緯20°平行線,穿過巴士海峽可供航行的中部;從格林威治東經118°到127°,從那裡起,沿著北緯45′平行線到與東經119°35′子午線的交點,到北緯7°40′與東經116°的交點;由此,沿著東經118°作為開始點。
據此,菲律賓群島領土西部界線是東經118度。而黃巖島位於東經117度50分左右,剛好在菲律賓國界線之外。那麼,是否有地圖為證呢?
證據一:
1902年9月,美國政府出版局刊印了為美國國防部島嶼事務局準備的美利堅合眾國菲律賓群島注音地名索引和地理詞典附地圖、海圖及插圖一書,是一部具有政府權威性的出版物,在書中最早用地圖的形式表現《巴黎條約》規定的美國從西班牙手中獲取菲律賓群島的領土範圍。(圖16、17)
圖16、17:黑色線條黃色寬帶標明美西條約規定的菲律賓國界線
圖內用鮮明的黑色線條黃色寬帶標明美國與西班牙籤訂條約規定的菲律賓國界線,將Scarborough Shoal明確地隔離在線外,而且該書中的菲律賓地圖和菲律賓地名索引中,均未出現該島名稱,可見Scarborough Shoal(黃巖島)當時就不在菲律賓國界範圍內是非常明確的。
證據二:
1906年,美國人霍奇森(Caspar Hodgson)根據《巴黎條約》資料編繪了一幅菲律賓群島地圖(圖18),圖上最關鍵的證據是在地圖的左側沿著東經118°經線,在海面上畫了一條由點橫組成的線,註記「巴黎條約線」。這也就是巴黎條約劃定的菲律賓西部國界的位置,此條約線將Scarborough Shoal隔在線外,意味著恢復18世紀英國人對黃巖島的最初命名,取消了19世紀西班牙人的命名。證明黃巖島不屬於菲律賓管轄的領土。
圖18:Map of the Phillipine Islands, 1906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
證據三:
1908年,霍奇森再次請人繪製並鐫刻了尺寸更大的菲律賓群島地圖(圖19)。該圖紙本彩印,投影法繪製,採用以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為本初子午線的經緯網,比例尺:1:1,115,000。覆蓋範圍:東經117°至124°,北緯4°50′至18°50′。
圖19A:Map of the Phillipine Islands, 1908
(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
圖19B:黃巖島位於東經118度國際條約線之外
1908年版菲律賓群島地圖是經過美國和菲律賓官方測量、校訂後編繪製圖,並經過嚴格的審定。這幅公開出版的地圖,對地圖上的菲律賓國界線是經過官方認可的,具有法理依據。最關鍵的證據依然是在地圖左側沿著東經118°經線的海面上畫了一條由點橫組成的線,註記「巴黎條約線」,這是巴黎條約劃定的菲律賓西部國界線,而Scarborough Shoal則還是在條約線以外。
據我們初步調查,目前全世界有13家圖書館收藏著1908年版《菲律賓群島地圖》。1935年5月14日武昌國立師範學校圖書館入藏了這幅1908年版菲律賓群島地圖。在中國能夠發現這幅地圖的原件,說明其印製和流傳範圍相當廣泛,從一個側面提供了黃巖島不屬於菲律賓領土的確鑿證據。
此後,大多數西方印製的菲律賓地圖都不再顯示Scarborough Shoal,甚至菲律賓政府於1961年印製的菲律賓共和國地圖也沒有標誌黃巖島(圖20)。
圖20: Map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lipines,1961
(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藏圖)
1970年出版的菲律賓共和國政治地圖上,用紅色點線標誌菲律賓的國界範圍,在東經118度,黃巖島在此線之外。這幅菲律賓官方印製的地圖與1898年《巴黎條約》劃定的菲律賓領土的範圍是一致的。黃巖島始終在這條線之外。
儘管20世紀出版的菲律賓官方地圖或西方編制的地圖,常常用各種方式把黃巖島所在的海域用圖題、文字加以遮擋或根本不表現,也難以改變黃巖島在東經118度菲律賓國界線之外的事實。
1935年中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公布的地名稱黃巖島為「斯卡巴洛礁」(Scarborough Reef),將其納入中國的領土範圍內。
1938至1945年,在中國正式出版的地圖上,用「南石」來命名和標誌黃巖島。1938—1939年美國為出版《中國年鑑》(The Chinese Year Book1938-1939)編制新版中國地圖(MAP OF CHINA),在所附「南中國海圖」上顯示黃巖島,標名「South Rock」,顯然採用了中國名稱「南石」的漢字意譯,而且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顏色來表示。
1946年7月18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內政部方域司,由復旦大學地理系教授傅角今擔任司長,籌備如何收復被日本佔領的南海諸島,恢復傳統海疆線,重新命名南海水域的島礁、石群及沙灘名稱,實測繪製新的南海諸島地圖。內政部方域司具體負責國界線的確定,並聘用西北大學地理系教授鄭資約為內政部專門委員。
1946年底,鄭資約在隨中國艦隊從南沙群島勘測完畢返回之後,與內政部方域司地質、方域、繪圖等方面的專家整理實測資料,繪製中國南海地圖,並向行政院呈請核准頒布一系列的地圖,包括《南海諸島位置圖》(1∶400萬),《西沙群島圖》(1∶35萬),《中沙群島圖》,《南沙群島圖》(1∶200萬),《太平島圖》和《永興島圖》。
在呈請的文件中,有「內政部繪製南海諸島位置圖,西沙群島圖,中沙群島圖,南沙群島圖,太平島圖,永興島-石島圖及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對照表中將斯卡巴洛礁改成民主礁。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布的《中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將黃巖島定為標準名稱。
無論是歷史檔案還是地圖,都表明黃巖島最初的名稱不是來自菲律賓土著的命名;黃巖島從來就不在菲律賓的國界線之內,不是菲律賓的所屬島嶼;菲律賓不享有主權和管轄權,這是有法律依據而且也被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以及菲律賓政府自身承認的。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