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雙梁一郭,與演技的謎題

2020-12-15 騰訊網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有的人一直在演自己。

他在每一部電影裡,只需要落入到故事情境裡。

然後就像自己的日常一樣,坐臥行走、應激反應甚至微表情,都甚少去做什麼特別的改變。

卻得到絕大多數人的交口稱讚。

有的人則把自己完全藏起來。

在每一部電影裡,都呈現一個跟原來的自己絕不相同的角色。

從眼神到表情甚至習慣都跟演員本身或者塑造過的其他角色截然不同。

大家也都鼓掌叫好。

這兩個人,一個姓梁,另一個也姓梁。

另外還有一個人。

在不斷的揣摩和嘗試當中。

去一點一滴地改變。

甚至做到將自己多年來習慣的微表情也一併抹去。

這個人,叫郭富城。

他們三人。

大致上能代表香港演員的兩種極致風格。

以及一種雜糅居間狀態。

#

一直以來。並不喜歡教條式判斷。

比如用所謂體系和流派去區分演員風格。

這些定義,其實並無增益。

因為對演員們來說。

如果只熱衷於去印證那些教條式的演技。

又如何能夠讓表演鮮活?

反過來過度教條即走火入魔。

所以真正的好演員。

是在不斷的歷練中。

像塊海綿一樣去吸收各種養分。

以創作,去臻至更高之境。

甚至知行合一,形成理論。

當然,這一點要求極高的綜合素質,很難達到。

/謎題壹

為什麼梁朝偉演自己,是演技好。

而另外的人也演自己,就是演啥都是演自己?

這個問題,梁朝偉在訪談時曾自謙地歸結為運氣比別人好。

而作為一個謎題。

它一直存在於那些被認為演技不夠好、演誰都是演自己的演員及其粉絲心中。

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會厭惡地說道:

梁朝偉演戲就一個表情,演來演去就是演自己,憑什麼就說他演技好?

這當然不只是運氣好的問題。

梁朝偉是以自己去替代角色。

如果打個比方。

他就像一個時間長河裡的穿越者。

外在與內核,都是梁朝偉。

而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下,他有不同的名字。

像阿浪、陳永仁、易先生、葉問,又或者黎耀輝,周慕雲,甚至是歐陽鋒或者盲劍客。

這些角色名字都是他的化名。

他在這些故事裡面,忘掉了過往,真實地活過。

所以那些快樂和情傷、絕望、熱血以及衝動,都真實無欺。

化名就成了真名。

從表演風格上區分。

有些人是寵辱若驚,而另一些人則是寵辱不驚。

梁朝偉是後者。

他的表演,一向冷靜而克制。

喜靜的性格。

以看書為樂趣的日常。

形成了他獨特的氣質氣度。

也異常適合文藝類型影片,在不動聲色間,就可以讓情緒傾覆如山。

而另外的那些,被認為「演誰都是演自己」的演員。

欠缺的,卻並不只是運氣與發揮。

就拿梁朝偉二0一三年的佳作《一代宗師》為例子。

影片中有多個特寫運鏡的表演長鏡。

從「四十歲前都在春天」的無憂自負。

到「寒冬突至」的變故茫然。

再到「為妻兒計,接下殘羹冷炙」的隱忍無奈。

與宮二之間「只是一段緣分」的坦蕩。

最後「隻身在港,再也回不去」孑然孤獨。

一代宗師的人生,就像一幕幕電影,為我們徐徐展露。

如果更換一個演員。

很大可能,是情緒的不到,或者眼神的空洞無物。

而梁朝偉。

他微動的眼角眉梢,一個轉身,甚至連續的眨眼,舒展的法令紋,都成了不可或缺的戲碼。

其表演是一種極致。

對梁朝偉而言,電影愈好,光芒愈盛。

而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哪怕給他世上最好的劇本,也無法成為演技之神。

/謎題貳

為什麼梁家輝可以千變萬化?

就表演方式而言。

梁家輝的表演難度其實要大於梁朝偉。

劇本階段的研讀。

對角色的深入剖析。

定位確定。

然後是人物表現的主體把握。

兼及細節的設計。

這些步驟梁朝偉當然也得經歷一遍。

但兩者的區別在於:

梁朝偉以自己替代角色。

梁家輝則是,以角色代替自己。

所以他塑造的每個角色,我們都看不到梁家輝本人的特徵。

而在這個基礎上。

梁家輝又採取了一種沒有定式的表演。

所以他的角色不會有重複感。

這兩者疊加,對演員腦力的考驗就被極度放大了。

如果思考和認知能力不足,就只有一個後果。

人物乾癟而千篇一律。

所以梁家輝就是梁家輝。

絕大多數人都難以望其項背。

從《黑金》中集隱忍、囂張與變態於一身的周朝先。

到《黑社會》中又賤又狠又痞的大D哥。

再到《寒戰》中諳熟辦公室政治、能量驚人的副警務處長李文彬。

隨便拿出一部電影。

都可以被稱作演技的教科書。

其戲路的廣闊。

與角色塑造的多樣性。

幾近無人可及。

且其表演方式不可複製。

/謎題叄

在演技派高手林立的香港影壇,郭富城如何做到彎道超車?

不誇張地說。

郭富城當前的演技,已經成長到可與雙梁並列爭輝的程度。

且其後續成長趨勢或還將過之。

但是在拿金馬獎的前一年,他還拍了一部莫名尷尬的《衝鋒陷陣》。

在歌壇寂寞、影壇未起的時候,被稱作谷底之王。

一年之後拍攝《三岔口》。

曾志偉稱讚郭富城:

我和他好久沒在一起演戲了。

這次覺得他比以前成熟了許多,對角色的把握也比以前強了。

真是意想不到的過癮。

其實如果歷數郭富城之前的銀幕表現。

除了少數幾部影片之外。

其演技表現都在平均水準之上。

只是談不上驚豔。

與雙梁更無法比較。

但從連續兩次金馬封帝開始。

他的戲路就好像一夜之間變得開闊。

其角色塑造能力也突飛猛進。

而他哪怕將龍套、配角和客串計入,到今天總計上映的電影數量也沒超過六十部。

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新導小製作類型。

所以他並沒有熟極而流的數量優勢。

也沒有抱上名導的大腿。

幾乎就是靠自己去嘗試和摸索。

從孫兆仁,到周長勝,再到阿探、康三爺、凌光,以及劉傑輝、臧SIR、李問,還有阿博。

一路跌跌撞撞。

此外,可能很多人都沒有留意過。

郭富城一直以來有個小習慣。

那就是在思索的時候,會下意識地抿一下嘴唇。

這個習慣甚至一直保持到《寒戰》系列。

但在之後的《破局》、《無雙》以及《麥路人》中。

你再也看不到這個「富城式抿唇」。

個人習慣的抹去。

其難度或堪比戒毒。

這一點正好符合了一句老話。

臺上一分鐘。

臺下十年功。

正是在這樣的苦心鑽研與堅韌毅力之下。

他的演技才得以越眾而出。

至《無雙》時。

哪怕已經抵達巔峰。

卻仍然沒有讓其表演形成定式。

在《麥路人》中又讓人眼前一新。

在用角色替代自己的同時。

也在用自己去替代角色。

所以他既有較為寬闊的戲路。

亦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保有。

這是在雙梁基礎上的一種居間融合。

聊個題外。

一直以來。

很多人都在認為:郭富城運氣不錯,挑到不少能發揮演技的劇本。

其實這個問題,是理解有誤。

一開始他確實在嚴謹地挑選有發揮的劇本。

但到得後來,當其演技日臻成熟。

演技與劇本之間。

開始相輔相成。

就變得和梁朝偉一樣。

電影愈好。

光芒愈盛。

而梁家輝的表演方式。

扔掉個人魅力。

去追求角色塑造的千變萬化。

單論演技是一種成功。

但票房表現就不會走強。

再延展開來。

其實香港影壇很多演員。

都偏向梁朝偉的路線。

注重個人魅力的表達與突出。。

這也是香港演員星光強盛的原因。

但極少能抵達梁朝偉的境界。

而比如張學友。

很多人也誇他是演技派。

其演技均值確實不低。

但為何獎項與票房皆相對缺少?

他的表演路線,其實是很少有的、偏向梁家輝式的。

卻與家輝有同樣的一個問題。

即缺失個人風格。

而角色塑造能力又不及家輝。

有雷同感。

這些都是原因。

#

單論演技。

就香港影壇而言。

雙梁一郭的時代。

或已來臨。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