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 國家地圖集編纂委員會 編纂 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歷經三十餘年的努力,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國家歷史地圖集》)第一冊終於面世了。第二、三兩冊的編稿和設計也基本完成,只待清繪製印。但此書半數以上的編委已經去世,其中包括碩果僅存的編委副主任、享年102歲的侯仁之院士,在世的編委最年長的92歲,最年輕的我也已69歲。
1982年12月,《國家歷史地圖集》編纂委員會在北京成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法學家張友漁任主任,由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任副主任兼總編纂,副主任還包括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侯仁之、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史念海、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長翁獨健,編委有林甘泉、餘繩武、任繼愈、高德、黃盛璋、鄧銳齡、陳橋驛、鄒逸麟等,幾乎囊括了歷史地理學界和相關學科研究機構負責人和學術權威,數百位專家學者承擔了編纂工作,或參與協作。1983年8月,在浙江莫幹山召開第一次編務工作會議,確定了編纂條例,任命了各圖組負責人,討論了部分樣圖,編纂工作全面啟動。到上世紀90年代初,進度快的圖組已基本完成初稿,但有的圖組因前期成果有限,或工作量太大,人員不足,計劃一再推遲。1991年10月,總編纂譚其驤先生突發腦溢血,喪失工作能力,延至1992年8月去世。編委會決定不再設立總編纂,由林甘泉、高德、鄒逸麟組成助理小組,代理總編纂工作。張友漁去世後,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王忍之繼任組委會主任,其間一度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汝信署理。
這項工作之所以要花費那麼長的時間,主要是因為它的艱難程度和巨大的工作量。不少人以為既然已經有了《中國歷史地圖集》,再編《國家歷史地圖集》就會輕車熟路,這是由於不了解兩者的差別。實際上,《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以疆域、政區為主的「普通地圖集」,而《國家地圖集》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歷史地圖集,包括遠古遺址、夏商周、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宗教、農牧、工礦、近代工業、城市、都市分布、港口、交通、戰爭、地貌、沙漠、植被、動物、氣候、災害等20個圖組,1300多幅地圖和相應的表格、說明等。顯然,這絕不是數量的擴大或重複,而是研究領域的拓展和質量的提高。
除疆域、政區等少數圖組有較成熟的研究基礎或資料相對集中外,其他大多數圖組都缺乏前期研究成果,往往只能從頭開始。與編繪現當代地圖不同的是,前者一般都有現成的數據和資料可以利用,即使發現缺漏錯訛也能通過實地測量、考察或搜集資料加以彌補校正,後者卻只能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找證據。即使有幸找到遺址、遺蹟或遺痕,也得進行艱巨的復原和重建,方能在地圖上得到正確的顯示。寫論著可以用比較模糊的描述,編入歷史地圖的每個地理要素都必須確定其時間、空間和數量(或)等級的範圍。例如要畫一幅當代的植被分布圖可以利用衛星遙感照片、航拍照片、實測結果、調查資料,必要時還可臨時補充或核對,而要畫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植被分布地圖,就只能依靠分散的原始資料和有限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已故研究員文煥然從上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研究珍稀動物的分布,在史料中大海撈針似的收集資料。但直到他去世,有些種類還無法成圖。例如,史料稱「古時」「南方」或「楚地」有某種動物,在地圖上如何表示?畫在哪個時代,標註在什麼空間範圍?我國古代的農業史料堪稱豐富,農史研究成果也不少,但要據以編纂歷史地圖卻遠遠不夠。為此負責農業圖組的史念海先生從培養人才著手,招收了一批博士生,每人做一個歷史時期的農業地理,完成了一批斷代農業地理研究成果。為了保證質量,直到年近九旬,史先生都堅持親自編圖。
由於基礎研究不受重視,「大幹快上」,急於求成,政策導向不利,這類長期集體項目一度陷於困境。不少學科分支或備受文革摧殘,人才青黃不接,或剛剛建立,中青年骨幹急需提升職稱,競爭基金和獎項,爭取學術地位,對這類二三十年不出成果、個人作用難以區分的項目自然無法全力以赴。更大的困難則來自經費短缺,絕大多數圖幅實際上已由我(編輯室主任)與圖組組長一一審定籤發,但第一、二冊圖集已經編定時,設計制印的經費卻已山窮水盡。忽有某文化企業家願意贊助,條件之一是要交他的企業出版,當時的國家出版總署破格批准。但不久該人出走境外,經費完全斷絕。後由鄒逸麟等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全體編委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後期工作方得以繼續。
中國歷史悠久,史料豐富,延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歷史地理研究具有獨特優勢,已有成果涉及自然、人文各主要分支,這是其他國家所無法具備的。如歐洲、北美的歷史地圖最多編至二三百年前,且只能以人文地理為主,而中國可編至二三千年前,且包括自然地理。如氣候變遷地圖能顯示長時段的變化,而器測數據和現代觀測記錄不足200年,較完整的記錄只限於很少地點。毫無疑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在世界上擁有領先地位,有望對人類作出獨特貢獻。
(作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兼編輯室主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前所長)
上一篇:龔云:弘揚人道與理性:一位史家的人生觀——讀茅家琦先生《桑榆讀史筆記》下一篇:鄭大華:1826年,中國近代文化史的起點——評張昭軍、孫燕京主編《中國近代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