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用地圖繪就中國歷史——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 國家地圖集編纂委員會 編纂 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歷經三十餘年的努力,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國家歷史地圖集》)第一冊終於面世了。第二、三兩冊的編稿和設計也基本完成,只待清繪製印。但此書半數以上的編委已經去世,其中包括碩果僅存的編委副主任、享年102歲的侯仁之院士,在世的編委最年長的92歲,最年輕的我也已69歲。

 

1982年12月,《國家歷史地圖集》編纂委員會在北京成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法學家張友漁任主任,由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任副主任兼總編纂,副主任還包括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侯仁之、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史念海、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長翁獨健,編委有林甘泉、餘繩武、任繼愈、高德、黃盛璋、鄧銳齡、陳橋驛、鄒逸麟等,幾乎囊括了歷史地理學界和相關學科研究機構負責人和學術權威,數百位專家學者承擔了編纂工作,或參與協作。1983年8月,在浙江莫幹山召開第一次編務工作會議,確定了編纂條例,任命了各圖組負責人,討論了部分樣圖,編纂工作全面啟動。到上世紀90年代初,進度快的圖組已基本完成初稿,但有的圖組因前期成果有限,或工作量太大,人員不足,計劃一再推遲。1991年10月,總編纂譚其驤先生突發腦溢血,喪失工作能力,延至1992年8月去世。編委會決定不再設立總編纂,由林甘泉、高德、鄒逸麟組成助理小組,代理總編纂工作。張友漁去世後,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王忍之繼任組委會主任,其間一度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汝信署理。

 

這項工作之所以要花費那麼長的時間,主要是因為它的艱難程度和巨大的工作量。不少人以為既然已經有了《中國歷史地圖集》,再編《國家歷史地圖集》就會輕車熟路,這是由於不了解兩者的差別。實際上,《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以疆域、政區為主的「普通地圖集」,而《國家地圖集》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歷史地圖集,包括遠古遺址、夏商周、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宗教、農牧、工礦、近代工業、城市、都市分布、港口、交通、戰爭、地貌、沙漠、植被、動物、氣候、災害等20個圖組,1300多幅地圖和相應的表格、說明等。顯然,這絕不是數量的擴大或重複,而是研究領域的拓展和質量的提高。

 

除疆域、政區等少數圖組有較成熟的研究基礎或資料相對集中外,其他大多數圖組都缺乏前期研究成果,往往只能從頭開始。與編繪現當代地圖不同的是,前者一般都有現成的數據和資料可以利用,即使發現缺漏錯訛也能通過實地測量、考察或搜集資料加以彌補校正,後者卻只能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找證據。即使有幸找到遺址、遺蹟或遺痕,也得進行艱巨的復原和重建,方能在地圖上得到正確的顯示。寫論著可以用比較模糊的描述,編入歷史地圖的每個地理要素都必須確定其時間、空間和數量(或)等級的範圍。例如要畫一幅當代的植被分布圖可以利用衛星遙感照片、航拍照片、實測結果、調查資料,必要時還可臨時補充或核對,而要畫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植被分布地圖,就只能依靠分散的原始資料和有限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已故研究員文煥然從上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研究珍稀動物的分布,在史料中大海撈針似的收集資料。但直到他去世,有些種類還無法成圖。例如,史料稱「古時」「南方」或「楚地」有某種動物,在地圖上如何表示?畫在哪個時代,標註在什麼空間範圍?我國古代的農業史料堪稱豐富,農史研究成果也不少,但要據以編纂歷史地圖卻遠遠不夠。為此負責農業圖組的史念海先生從培養人才著手,招收了一批博士生,每人做一個歷史時期的農業地理,完成了一批斷代農業地理研究成果。為了保證質量,直到年近九旬,史先生都堅持親自編圖。

 

由於基礎研究不受重視,「大幹快上」,急於求成,政策導向不利,這類長期集體項目一度陷於困境。不少學科分支或備受文革摧殘,人才青黃不接,或剛剛建立,中青年骨幹急需提升職稱,競爭基金和獎項,爭取學術地位,對這類二三十年不出成果、個人作用難以區分的項目自然無法全力以赴。更大的困難則來自經費短缺,絕大多數圖幅實際上已由我(編輯室主任)與圖組組長一一審定籤發,但第一、二冊圖集已經編定時,設計制印的經費卻已山窮水盡。忽有某文化企業家願意贊助,條件之一是要交他的企業出版,當時的國家出版總署破格批准。但不久該人出走境外,經費完全斷絕。後由鄒逸麟等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全體編委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後期工作方得以繼續。

 

中國歷史悠久,史料豐富,延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歷史地理研究具有獨特優勢,已有成果涉及自然、人文各主要分支,這是其他國家所無法具備的。如歐洲、北美的歷史地圖最多編至二三百年前,且只能以人文地理為主,而中國可編至二三千年前,且包括自然地理。如氣候變遷地圖能顯示長時段的變化,而器測數據和現代觀測記錄不足200年,較完整的記錄只限於很少地點。毫無疑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在世界上擁有領先地位,有望對人類作出獨特貢獻。

 

(作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兼編輯室主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前所長)

上一篇:龔云:弘揚人道與理性:一位史家的人生觀——讀茅家琦先生《桑榆讀史筆記》下一篇:鄭大華:1826年,中國近代文化史的起點——評張昭軍、孫燕京主編《中國近代文化史》

相關焦點

  • 葛劍雄:中國古代地圖是給誰用的?
    最近又看到兆光兄在《明報》上談地圖的文章,更覺慚愧。忝為歷史地理學者,理應重視地圖,但自從寫了《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這本小冊子(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至今尚未做過這方面工作。有感於兆光兄對地圖文化的關注,先在這方面寫幾則短文。中國的製作地圖的歷史不可謂不悠久。目前所知西方製圖學的創始人是希臘的埃拉託色奈斯(前276—前196年),在世時間大約相當於中國戰國末至西漢初。
  • 譚其驤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纂往事
    編繪一部中國歷代沿革地圖,可說是上世紀30年代顧頡剛、譚其驤等歷史地理學家創辦的「禹貢學會」的夙願。在遵義浙江大學期間,譚其驤曾經著手編繪,系主任張其昀也相當重視,校方還為他配備了助手,但他用以編繪的時間有限,資料的收集也相當困難,僅畫成23幅,還只能用紅黑兩色印在土紙上。現在,譚其驤和他的同人們在學術上已趨成熟,應著毛澤東的要求和決定,一個久候的時機來到了。
  • 專家談"國家歷史地圖集":曾為一幅圖考察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紅色絨面上印著國徽,搬動這本對開大圖甚至有些費事。第二年春天,應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的推薦,復旦大學教授譚其驤應召到北京,負責改編、修訂清末楊守敬編繪的《歷代輿地圖》。但由於工程遠比預想的要浩繁,1957年初譚其驤回到復旦大學,開始組織班子。  為了培養年輕學者,譚其驤還於1960年在復旦大學開辦了歷史地理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杜瑜回憶說,「當年,我有幸進入到歷史地理專業學習。
  • 《禹貢傳》:譚其驤與《中國歷史地圖冊》
    編繪一部中國歷代沿革地圖,可說是上世紀30年代顧頡剛、譚其驤等歷史地理學家創辦的「禹貢學會」的夙願。在遵義浙江大學期間,譚其驤曾經著手編繪,系主任張其昀也相當重視,校方還為他配備了助手,但他用以編繪的時間有限,資料的收集也相當困難,僅畫成23幅,還只能用紅黑兩色印在土紙上。現在,譚其驤和他的同人們在學術上已趨成熟,應著毛澤東的要求和決定,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來到了!
  • 《中國歷史地圖集》
    作品:《中國歷史地圖集(合裝8冊)》《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地圖集(精裝本)》《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中國歷史地圖集(精裝本)》《。第七冊:元、明時期中國歷史地圖集(精裝本)》《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時期》《中國歷史地圖集(全8冊)精》《中國歷史地圖集全八冊(精裝本)》《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 葛劍雄;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利瑪竇當然知道中國人對「天下之中」觀念的重視,所以他在繪製世界地圖時,很注意中國的位置和範圍的處理。所以儘管不少人將他畫的世界地圖當作海外奇談,甚至認為根本不可能是事實,對圖上明朝的位置卻沒有什麼異議。 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開始,清朝委任西方傳教士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測繪,十年後大功告成。
  • 《清朝地圖集》正式出版 是海內外第一部清朝斷代歷史地圖集
    近日,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侯楊方教授主編的《清朝地圖集》(同治至宣統卷)(以下簡稱《圖集》)由星球地圖出版社在北京正式發行。《圖集》為六卷本《清朝地圖集》的第一卷,完整反映了清朝同治至宣統時期的疆域版圖、政區沿革以及自然、人口、經濟、文化、歷史事件等要素變動情況,是海內外第一部清朝斷代歷史地圖集。
  • 葛劍雄;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利瑪竇當然知道中國人對「天下之中」觀念的重視,所以他在繪製世界地圖時,很注意中國的位置和範圍的處理。所以儘管不少人將他畫的世界地圖當作海外奇談,甚至認為根本不可能是事實,對圖上明朝的位置卻沒有什麼異議。 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開始,清朝委任西方傳教士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測繪,十年後大功告成。
  • 深度發掘區域歷史地圖文化
    近年來,在我國各地深入發掘地方文化資源的背景下,歷史地圖的研製具有更直接的現實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華林甫認為,從文化價值上來說,歷史地圖的繪製在增強文化自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國家主權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通過這項工作可彌補之前各個專題史、地域史研究成果中斷裂的缺環。從學術價值來說,歷史地圖是工具性的成果,可以成為其他研究的基礎。
  • 用地圖讀懂中國歷史
    中國文化的延續性是其他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能比擬的。歷史地圖能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來研究、解讀中國歷史文化,能為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參考,同時也有大眾關心的興趣點可以在歷史地理學中找到答案或獨特的解讀視角。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升級」
    而日前,一個「升級版」的「譚圖」在網上引起關注,這個綜合了中國從公元2年到2000年的人口信息、並可提供查詢的電子版「中國歷史地圖集」是目前首套完整包括中國全部歷史時期的府(郡)級和縣級人口資料庫,它的製作人侯楊方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國人口地理信息系統(CPGIS)。
  • 葛劍雄:學歷史的用處不在於「用」
    那麼,把中國歷史和成語要結合起來對孩子學歷史有何用處?周功鑫有40餘年的博物館界從業經歷,之所以用成語來引出歷史,是因為成語本身就是史實,如果能很好地保留故事性、人物關係,將是一個很好的歷史傳播媒介。她建議家長不必要求孩子背誦,能夠比較具體地了解歷史就已達到學習目的。她希望孩子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進入的是一個「立體」的世界,能讀到不只有歷史,還有文化、藝術、生活美學、生活風尚、藝術特質。這套書有兩個細節:一是會附上歷史地圖,通過地圖的方式讓讀者了解當時各個國家和每一場戰爭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二是書中有很多顯示器物史的圖片,可以看清許多造物的細節,以此希望青少年能學得更多內容。
  • 中外歷史上所繪含有釣魚島的地圖知多少?
    新華網上海7月30日電(記者張建松)十八、十九世紀,法國、英國、日本、德國、美國、中國等國家所繪的地圖中,均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列入中國版圖。這充分表明,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早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
  • 鄒逸麟:從地圖集裡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
    ┃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結緣 1956年大學畢業後,鄒逸麟被分配至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恰逢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譚其驤先生在北京主持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
  • 中國歷史疆域的再現 ——評《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圖集》最終確定的原則是:「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統一之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範圍。
  • 專家談"國家歷史地圖集"每幅圖都付出艱辛的勞動
    圖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圖2:譚其驤主編八卷本《中國歷史地圖集》    圖3:1988年1月26日,歷史地圖集編委會於北京合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是五種國家地圖集(含自然、普通、經濟、農業、歷史)中的一種,前四種已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在上世紀90年代陸續出版。1981年,國家決定編纂《國家歷史地圖集》,同時指定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1982年歷史地圖集編委會成立,由張友漁任主任,譚其驤、夏鼐、侯仁之、史念海、翁獨健任副主任,譚其驤為總編纂。秘書長為高德,編委19人,在莫幹山召開了第一次會議。
  • 古代地圖簡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繪製地圖的國家之一
    自然資源部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經初步審核,該劇中使用的地圖存在錯誤,已經責成屬地管理部門對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理。也許有人會說,有這麼嚴重嗎?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啊?如果你了解地圖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熟悉地圖的歷史,就不會這麼想了。 地圖是國家版圖的主要表現形式,直觀反映一個國家的主權範圍,具有嚴肅的政治性、嚴密的科學性和嚴格的法定性。
  • 日本更新國家地圖 「包含」中國釣魚島(圖)
    不過近日,日本再次修訂國家地圖,將爭議領土全部包含在內,其中「包括」中國釣魚島。據日本新華僑報網援引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迄今,與俄羅斯之間的爭端領土「北方四島」(俄稱南千島群島)一直未能被日方納入國家地圖,稱其因受到相關條件限制,無法實地測量,也不能使用航空攝像。日前,日本國土地理院通過使用人工衛星,製作了「北方四島」的詳細地圖。
  • 地圖的歷史與人類的認知
    不久前,北京山水美術館舉辦了「中國漢畫大展」。在眾多的漢畫拓片中,有許多伏羲女媧手持規矩的畫像,這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中國人製圖的悠久傳統。而在國家博物館的「秦漢文明展」中,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地圖也被放在顯眼的位置。
  • 李鵬|九州圖式與近代困境:傳統王朝國家語境下的歷史地圖編繪
    自漢晉以來,歷代王朝知識階層所編繪的各類歷史地圖層出不窮,或為解經之用,或為讀史之助。這種基於「王朝地理學」話語體系中的歷史地圖編繪,往往帶有論證傳統政治空間秩序的意義,成為王朝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