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已經二十餘載了。先是在京城謀生,後又到異國定居。但不管走到哪裡,呼倫貝爾大草原始終在我的夢裡。
提到天堂草原,人們好像很容易想到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貝爾到底有多美?語言是蒼白無力的,讓圖片來說話吧:
符不符合你夢想中的草原形象?
天下第一曲水——呼倫貝爾的莫日格勒河。
草美人更美。
呼倫貝爾是傳統的,呼倫貝爾也是現代的。
滿洲裡套娃廣場
滿洲裡之夜
哈薩爾大橋
海拉爾的天空永遠是蔚藍的。
見識了呼倫貝爾的美,但我的文章卻不會停留於呼倫貝爾的美。我想講的是,呼倫貝爾作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在中國歷史上所留下的印記。
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這些遊牧民族的名字你是否耳熟能詳?他們都是在呼倫貝爾這個搖籃裡長大成人的,並在這裡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時代。
嘎仙洞。
嘎仙洞,是位於呼倫貝爾大興安嶺北部的一個天然洞穴。
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這裡就是北魏官方在《魏書》裡所認定的鮮卑族拓跋部發源地。
《魏書·序紀》記載,拓跋部出於鮮卑,鮮卑出於「大鮮卑山」。拓跋部歷經兩次南遷,先「南遷大澤」、後「南移」而「居匈奴之故地」。
《魏書·烏洛侯傳》還記載說,烏洛侯國於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來朝,稱其國西北有魏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人多祈請」。於是「太武遣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於石室之壁而還」。
也就是說,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接到北方烏洛候國使節報告,說在北方密林深處中的洞穴,曾是鮮卑祖先居住過的舊墟。當得知自己的先祖,曾經生活在這嘎仙洞中,太武帝無限悲憫。派親信大臣帶著牛羊來此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並刻下了祝文。
許多專家學者,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中書侍郎李敞當年刻在石壁上的祭文,但始終未能找到。
1980年7月30日,考古學家米文平等人,在此發現石刻祝文,結合當時在洞內發現的陶器碎片等,認定此處即為史書中記載的北魏祖庭。
嘎仙洞位於一道花崗巖峭壁上,洞口西南向,離地25米。該洞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米。西壁有隸書銘文201字,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遣中書侍郎李敞所刻,其內容與《魏書》等古代裡的史書記述完全相符。
由是,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嘎仙洞,竟成為能和秦兵馬俑相媲美的重要近代考古發現。這在東北亞考古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嘎仙洞石碑
目前在洞口處的摩崖石刻真跡,已經被用柵欄和防護蓋板進行封存,遊客已經不能看到了。而在真跡的旁邊,立著一塊今人摹拓的石碑,其中刻有19行201個字。書體是南北朝時期的漢字隸書,記錄了北魏皇帝拓跋燾祭奠祖先的歷史。
歷史學家翦伯贊在《內蒙訪古》中對契丹人在呼倫貝爾的活動記述如下:
「史載契丹人最初居在鮮卑人的故地,地名梟羅固沒裡,沒裡者,河也,這條河究竟在哪裡,不得而知。最近在扎賚諾爾古墓群附近發現了契丹人的古城遺址,證明契丹人也在呼倫貝爾草原東部遊牧過。」
在呼倫貝爾草原遊牧過的契丹人,後來向內蒙的中部和西部發展,最後定居在黃河流域建立了遼王朝。
稱雄北方草原的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在呼倫貝爾草原統治了208年之後,又被其屬部女真人趕了出去。公元1115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女真各部戰敗遼軍,即皇帝位,1117年建元天輔,國號「金」,1122年改國號為「大金」。金朝歷時119年,與宋朝(南宋)相對峙,是我國歷史上第三次南北朝時期。
女真人世代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是東北古代肅慎族系後裔,其名稱也是「肅慎」的音轉。金國取代遼之後,原遼統治下的部族紛紛降金,不願降金的部族也在各尋出路。一些北方草原上的部族紛紛乘機南下,佔據了呼倫湖、貝爾湖、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克魯倫河一帶的草原,同這裡烏古、敵烈部的餘部相融合。一些新的部族塔塔爾、弘吉剌、山只昆、合底斤等又出現在呼倫貝爾草原上。金國為了加強對呼倫貝爾地區的統治,初期,金取代遼之後,將其軍政合一的「猛安(千夫長)謀克(百夫長)」的行政管理體制應用於呼倫貝爾。
金長城內蒙古界
金代,在大興安嶺東麓和西麓各修築了一條線形軍事防線,稱金界壕、金長城等,是金國為抵禦日益強大的蒙古諸部而修築的軍事防禦工事。界壕為土築,由牆、壕、邊堡、關隘和烽火臺等部分組成。嶺西界壕起自今額爾古納市上庫力,止於今蒙古國的烏勒吉河源處的沼澤地,長730公裡。嶺東界壕起自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七家子附近,經阿榮旗、扎蘭屯和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一直到武川縣上廟溝的界壕終點,長約2500公裡。這兩條界壕基本是平行狀態分布,既不銜接,也不重複,是兩條各自獨立存在的界壕。這兩條界壕都有部分段經過呼倫貝爾地區。金界壕的日漸南移,反映出蒙古諸部的崛起進程。
為了保衛呼倫貝爾草原建築過兩條邊牆的女真人,後來也進入了黃河流域。和鮮卑人、契丹人略有不同,女真人在進入中原以前已經具有比較高度的文化,並且建立了金王朝。
呼倫貝爾草原是蒙古民族的發源地,在古今中外的史籍中,均有這種記載。
「蒙古」這個名稱,最早見於我國唐代的記載。《舊唐書》稱之為「蒙兀室韋」。8世紀以前,「蒙兀室韋」曾在額爾古納河東岸的峽谷地帶的幽深密林裡以狩獵和牧畜為生。
著名蒙元史學者亦鄰真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提出:「蒙古民族的名稱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唐代室韋—達怛部落—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名的最早的漢文譯寫,見於我國歷史文獻《舊唐書》。
《舊唐書》說:望建河(額爾古納河)『東經蒙兀室韋之北』。《舊唐書》所依據的材料大約是七八世紀唐代人的記載,當時,額爾古納河下遊居住著蒙兀室韋部落」。波斯史學家拉施特所著的《史集》中也有蒙古先民在額爾古納河流域大山裡居住的記載。
關於蒙古民族的形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林梅村教授提出的觀點是:「蒙古民族是以大興安嶺森林部落和呼倫貝爾草原部落兩大原蒙古人集團為核心,後來又融合蒙古高原的突厥遊牧部落以及一部分流亡漠北的契丹、女真乃至漢族農牧民,最終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可謂起於松漠之間。蒙古人的興起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額爾古納河山林;騰汲思海;斡難河源頭不峏罕山;成吉思汗的崛起。真正的蒙古人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後出現的,13世紀初以前的蒙古先民尚處於原蒙古人時代,並非現代民族學意義上的蒙古人」。
當時的蒙古帝國版圖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蒙古人當然知道這個草原的重要性,元順帝在失掉了大都以後,帶著他的殘餘軍隊逃亡,不是逃往別處而是逃到呼倫貝爾草原。
朱元璋似乎也知道這個草原的重要性,他派藍玉追擊元順帝,一直追到捕魚兒海(即今貝爾湖)東北八十裡的地方,在這個草原中徹底地殲滅了元順帝的軍隊以後,蒙古王朝的統治才從中國歷史上結束。
歷史學家經過多年的考證和研究,他們認定蒙古人的發源地在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河畔,這裡是蒙古民族尋根問祖之地。
蒙兀室韋人在大興安嶺的森林裡成長,在呼倫貝爾草原上壯大,在蒙古高原上馳騁,最終衝向世界的舞臺,演繹了震古爍今的歷史,形成了承傳千秋的草原文明。
風從草原走過,吹散了多少傳說……
歷史與未來在呼倫貝爾交匯,此時,讓我們站在歷史的門檻上,暢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