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8) | 赤水行記之:茅臺醬香!

2020-09-16 微昭通

8月19日,我們正式開啟了在茅臺的行程。在當地宣傳部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一行17人,先後到魯班場、五馬河、茅臺渡口以及兩家茅臺酒業採訪,一直採訪到晚上七點。

當地宣傳部門為今天的行程作了精心的安排,講到紅色文化,專門安排了仁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會長劉一鳴先生隨行介紹,劉一鳴先生當過老師,退休已三年,但出於對地方文化的熱愛以及對茅臺紅色文化的宏揚傳承,成了很多外來團隊的紅色文化義務宣傳員,他把魯班場戰鬥與紅軍三渡赤水的故事講得生動完整,為記者們採訪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料。為了把仁懷市對赤水河生態文化保護給大家直觀地呈現出來,遵義報社的徐飛老師建議我們去五馬河看一看,採訪那裡的群眾自發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對赤水河支流五馬河進行保護的故事。最後,還安排我們對赤水河流域的白酒企業如何參與赤水河保護進行採訪,考慮十分周到。

幾天來,與赤水河相伴相眠,與赤水河流域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一起律動,我的思維不斷在紅色與綠色之間遊走。到了仁懷,到了茅臺,到了這個紅色與綠色相互交融的地方,我覺得要捨棄些什麼,關注些新內容,因為從茅臺小鎮走過,這裡的文化,除了酒,還是酒,這是一個被酒浸透的小鎮,這是一個醉得很深的小鎮。

這次出門時,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的楊凌波科長給我派了個任務,要我在赤水河流域沿岸了解一下紅纓子高粱什麼時候收割,什麼地方可以看到?這次採訪出行已經六天,但這個題目一直沒有完成,直到今天我在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的小山上,看到一片紅得發紫的高粱,在地裡擺著成熟的造型,等待著主人來收割。是的,當農曆二月,主人把高粱的種子播下,高粱與土地的熱戀已經開始,很快破土成長,而且,這裡是紅軍強攻魯班場的熱土,積極向上的情緒就更加高漲,海拔800多米的山谷給了高粱成長的環境,過了六個月,正是赤水河高粱露臉的時候,也是紅纓子高粱成熟的季節。主人按期來收割了,我看到,地裡有一大片紅纓子高粱還像花兒一樣綻放著,已經擺好了造型,像等待著攝影師讚美的鎂光燈。而有一些,已被主人的鐮刀輕輕割下,甚至有的已被除去秸杆,均勻而飽滿,躺在地上曬太陽,據說,兩三天之後,就將放進窗庫,等待酒廠的老闆派車來,像接新娘一樣拉走,開始它由原料變為美酒被人享用的愉快旅程。

仁懷是一座酒都,而茅臺鎮是酒都裡的皇宮,茅臺酒則是皇宮裡的皇上。但對於我們芸芸眾生來說,有多少人能喝得起茅臺,所以,茅臺鎮千家萬戶以酒為家以酒為業,為人們準備了各種檔次各種價格的醬香美酒,為海內外的客商提供了平臺,也帶活了茅臺與遵義的旅遊。

我們的車才行進茅臺鎮,就聞到了一股醬香,而且是一股令人心動的香味。我從事宣傳工作,知道宣傳就是做好一個內容,反覆地推介,強化人們的印象。但很奇怪,茅臺酒以及茅臺鎮的酒廠基本上不做酒的廣告,不搞宣傳,但是東南西北的人為了這股醬香,仍然從四面八方湧來,在這大山裡折騰,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嗎,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我個人以為,遵義以酒興市,仁懷以酒立市,茅臺鎮就是一個酒的超市,這其中的原因,與茅臺酒的文化有難以分割的關係。

前天,參觀了金沙回沙酒廠,今天,又聽了黔酒、國臺相關人員的科普,我以為,茅臺鎮的酒能吸引人,茅臺酒能醉人的還是它的文化與工藝。

黔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講解員周爾碧女士給我們介紹,醬香酒的釀造與原料、工藝、水、氣候等有密切的關係,真正的醬香酒的釀成,是一個文化凝結與釋放的過程。茅臺醬酒引以為傲的工藝被稱為一二九八七。這是一道堪稱自然與人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工藝。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周期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醬酒的釀造,是一個固態發酵的過程,在後四個環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與很精細的呵護。比如,兩次投糧,第一次投糧叫下沙,沙就是高粱,這次投糧必須經過潤沙、蒸煮、攤涼、加曲、入窖、發酵等六個工序。我以前在農村跟隨父親煮過包穀酒,一般來說,經過這六個工序就可以開始取酒了。但對於醬香白酒的製造來說,這第一次投糧的六個工序才是個開始,還需要第二次投糧,也就是在第一輪工序的基礎上,再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再重複第一輪的六個工序,目的是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的微生物。

我這兩天聽了關於醬酒的介紹,覺得這個微生物在醬酒的生產中扮演著一個神秘的角色,而且,這個微生物要在海拔適宜、高溫潮溼的環境自然形成,也就是赤水河兩岸和茅臺、習水、赤水等地區特殊的氣候。這讓外行人難以理解其中的奧妙。或許,正是這些自然的因素主宰著茅臺醬香白酒的命運。

而後來的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相信讀者朋友們都能理解得了。但這後面的幾個過程加起來,則要花去一年的時間,這就是工序說道的一,這既是一心一意,也是九九歸一,醬香白酒的釀製,真是一個工序都不能減少的過程,難怪,茅臺鎮的對面山上,會取一個天釀的名字。

入夜,住在茅臺鎮,看著赤水河兩岸浸泡在酒的味覺裡,你忍不住要出去走一走,走進紅軍四渡赤水的記憶。這時,一個1915廣場會把你的足跡留在那裡。所謂1915,是茅臺鎮產的茅臺酒於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白酒博覽會上,摘得了金獎的王冠,因此,這個平平無奇的廣場,得到了這樣一個稱號,也成了一個沒有建築卻名揚茅臺的地標。當年,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時候,茅臺得到了世界的認可,確實給中國人爭了光。

茅臺是醬香白酒的佳品,而且,還為中國革命的成功作出過貢獻,1935年3月15日至17日,中央紅軍三渡赤水的時候,茅臺酒不僅讓紅軍信心倍增,而且為那些在戰鬥中受傷的紅軍戰士療傷消毒,這是令人感動的紅色記憶。

我這裡所寫的茅臺,更多的是一個地名的概念。我走進茅臺鎮,覺得這裡是一個酒的集鎮,這個集鎮的商鋪,經營與吆喝的全是酒。據悉,白酒是仁懷的核心產業,仁懷98%的收入來自白酒,全市有白酒生產企業2900多家,成規模生產白酒的企業有80多家,品牌價值達700多億元。而且,因為白酒,帶動了仁懷的農業、工業和旅遊業,成為仁懷騰飛的催化劑。茅臺在這個產業的發展中,貢獻首當其衝,而且一直承擔著帶動仁懷經濟發展的重任。

除了特殊的氣候與環境,茅臺滿城的醬香與酒香,還得感謝三樣材料:高粱、水和小麥。小麥是制曲的原料。而赤水河的水是醬香美酒的河床,如果沒有赤水河水的滋潤,這條河邊不會有這樣多的美酒和企業。至於高粱,那種果粒飽滿的高粱,則是醬酒釀製的必備原料,特別是茅臺等白酒的醇香怡人,還有讓天下人為之瘋狂的白酒,離不開紅纓子高粱。

茅臺的醬香帶動了遵義乃至金沙等地紅纓子高粱產業的種植,更帶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和貧困群眾的就業,白酒產業的興旺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奇兵的作用,就像紅軍長徵當年的四渡赤水,於輕描淡寫間完成了長徵的偉業。

我們從赤水河的兩岸穿行,感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磅礴力量。從五馬河採訪當地怎樣保護赤水河的典型做法回來,在從五馬鎮回茅臺的路上,看到老百姓的房前屋後,到處都是紅纓子高粱成熟的景象,豐收的景象,我很欣慰,這漫山遍野的紅纓子高粱,讓我聞到了茅臺鎮這塊甜密醉人的土地飄出的醬香。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是的,嗅過了茅臺鎮美酒的清香,見證了赤水河的乾淨清亮,市生態環境保護局楊科長給我調研的問題也似乎有了答案。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社 副總編輯 曹阜金

監製/胡華玉 編審/保進 編輯/陳合松

投稿/822996965@qq.com

@微昭通 域內鐵粉群建設中,歡迎添加管理員微信號(wzhaotong),添加好友請備註縣區市名稱+姓名+聯繫電話(如:水富市張小珏180XXXX0201),無完整備註不予驗證通過,感謝支持,謝謝配合!

相關焦點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6) | 赤水行記之:土城記憶!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6) | 赤水行記之:土城記憶!這種味道,隨後在茅臺集團習酒公司裡得到印證,那真是一種沁人心脾的香味啊,如上甑的饅頭,熱呼呼的,這種清醇,剛好是赤水河的味道。我們還到了當年紅軍長徵二渡、四渡赤水的淋灘渡口,採訪這裡脫貧攻堅的腳步,品嘗淋灘鎮傳承了數百年工藝熬製的紅糖,走進淋灘驛站、淋灘老街和淋灘渡口,與街上的老人們促膝談心,分享淋灘一百多年的慢搖時光。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數據不會說謊,遵義市抓旅遊統籌兼顧,多點開花,把紅色旅遊與赤水河的旅遊有機融合,僅2019年,到赤水河仁懷、習水、赤水旅遊的遊客達4274萬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10多億元。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9) | 赤水行記之:匯入長江!
    但在土城的宋窖,聽了28年前走完赤水並最終認定了赤水源頭的譚智勇先生激情講解後,我還是願意相信人們在赤水河上的追根溯源,把原來網絡甚至沿河一線人們理解的赤水河認定為523千米,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長度,也是一個應該接受的長度。我們應該有把赤水河作為長江經濟帶上一條最乾淨的河流,建設成為一條「長江上遊最美生態河流」的胸懷。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在行進過程中,出了點小插曲,畢節日報的劉燎主任有急事,高大濤記者因小孩生病,均沒有參與「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遵義段)的集中採訪,而是派王韻、張媛媛二位美女記者參加。但劉燎主任堅決不放棄對赤水河的擁抱與眷念,當他處理完家裡的急事,於今天上午義無反顧地趕赴古藺縣太平鎮,與大部隊會合。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在行進過程中,出了點小插曲,畢節日報的劉燎主任有急事,高大濤記者因小孩生病,均沒有參與「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遵義段)的集中採訪,而是派王韻、張媛媛二位美女記者參加。但劉燎主任堅決不放棄對赤水河的擁抱與眷念,當他處理完家裡的急事,於今天上午義無反顧地趕赴古藺縣太平鎮,與大部隊會合。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3) | 赤水行記之:飲水思源!
    我們的眼前,清一色的木結構建築,重簷飛閣,倚山而建,錯落有致,沒有小橋流水,卻有石梯老屋,古色古香,平心靜氣地講述古渡85年前的紅色故事。四渡赤水紀念館不失時機地插進來,對這一段故事的精華做了最好的註腳,走馬轉角樓的設置,紅軍各位首長當年居住環境的復原,各軍團以及醫院、銀行乃至紅軍戰士的住宿地點,都有見證。這種古建築集中呈列方式,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2) | 赤水行記之:美酒河谷!
    以至於我們都有點不耐煩了,乾脆到威信瞻仰扎西會議,到雞鳴三省找尋紅色記憶,然後前往遵義,看遵義會議永放光芒,到婁山關聽西風獵獵,及至到仁懷,雖然仍有紅軍強攻魯班場和紅軍三渡赤水的紅色記憶。但是,到了茅臺,當赤水河穿越了萬壑千山,從烏蒙山的懷抱裡奔湧而出,飽吸大山之氣,蓄日月精華,向中遊大踏步走來,就像一個大家閨秀了,不,是一個豪邁奔放的烏蒙大漢,唱起了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壯歌。赤水河因為綠水青山激起的豪氣,在茅臺把中國的醬酒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5) | 赤水行記之:綠水青山!
    但這個願望沒有達成,紅軍經土城四渡赤水後,因前方攻擊赤水、敘永受阻,轉而到雲南的威信縣扎西集結,召開了扎西會議,然後回師東進,譜寫了四渡赤水的傳奇。一路行來,赤水河邊的各個村鎮充分用好赤水河資源,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綠水青山,促進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的例子不甚枚舉。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
    看得出,遵義市做足了紅色旅遊與赤水河旅遊的大文章,做強了文化旅遊的大產業。具體做法上,有這樣幾點,一是編制好全市旅遊發展規劃,二是加強項目建設,抓好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三是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已投資40億元完成160千米的赤水河旅遊公路建設,市縣之間的高速公路網三年多前就已建成,四是抓好旅遊策劃營銷。這點,我是有體會的。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4) | 遊記:茅臺渡口!
    三年前,我採訪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四市的赤水河流域保護聯誼會,在這個小鎮駐留了3天;時隔三年後,2020年8月19日,我以「感受紅色·走進赤水」為主題的赤水河流域大型採訪活動媒體記者的身份再次到此小駐一宿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2) | 解密赤水河的多重文化符號!
    走進習水縣土城鎮四渡赤水紀念館,迎面是一堵刻滿紅軍戰史的浮雕牆,戰士們騎戰馬、推大炮、揮刀渡河……來往的遊客站在浮雕前,遙想當年滾滾硝煙,赤水河畔鮮血盡染,感慨之餘眼眶不禁溼了。魯班場位於貴州省仁懷市城南20公裡處,是紅軍通往茅臺渡口的要道,茅臺渡口是紅軍三渡赤水之地。據資料顯示,魯班場一戰,紅軍犧牲了489位戰士。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1) | 赤水行記之:鹽鹹醋酸!
    其歷史悠久,但以市命名的時間卻不長,它原來叫仁懷,後更名為赤水廳,1914年設赤水縣,1990年設赤水市至今。赤水市是幸運的,雖然被仁懷最終奪走了名號,卻成為赤水河流域唯一用赤水來命名的城市。據他回憶,貴州人吃的鹽巴,是從四川自貢來的,一般是從岷江沿金沙江起運,先是大船,可載上百噸,運到合江,因河道淺,運船載重減至30噸,到了赤水渡口,又換20噸級的駁船,到了丙安古渡和元厚古渡,就換為6噸了,然後再往上,經土城,到吳公巖,因灘大,無法行船,需人背轉運,過了吳公巖,又轉小船運至茅臺,最後上岸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12) | 赤水行記之:金沙水暖!
    一個理由是紅軍長徵二渡赤水、重佔遵義後,1935年3月10日至12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楓香鎮的苟壩開了一個會,討論是否發起打鼓新場戰鬥,教訓一下王家烈的黔軍。會議開得十分激烈,因為打鼓新場是黔西北第一重鎮,經濟較好,人煙稠密,拿下打鼓新場,對鼓舞紅軍士氣有很大的作用。從當時掌握的打鼓新場的敵軍力量與紅軍主力的勢力對比,發起這場戰鬥是可行的,參會的所有人中,只有毛澤東反對,其他人均贊同。
  • 匯入長江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59)
    但在土城的宋窖,聽了28年前走完赤水並最終認定了赤水源頭的譚智勇先生激情講解後,我還是願意相信人們在赤水河上的追根溯源,把原來網絡甚至沿河一線人們理解的赤水河認定為523千米,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長度,也是一個應該接受的長度。我們應該有把赤水河作為長江經濟帶上一條最乾淨的河流,建設成為一條「長江上遊最美生態河流」的胸懷。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7) | 赤水行記之:雞鳴三省!
    這次採訪,與其說我是探訪赤水河的流向,不如說我是被赤水河的紅色記憶所吸引。我雖然住在赤水河邊,但距這個地點還有一段距離,至今沒有去過。除了在網絡上,就只有在睡夢裡,對雞鳴三省魂牽夢縈,與雞鳴三省面對面對話的念想卻一直沒實現。沒想到,這次三省四市媒體赤水河之行,讓我數十年的夢想將變為現實。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4) | 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
    古藺是紅軍四渡赤水的主要徵戰地,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在古藺境內就轉戰54天,其間三進三出,兩渡赤水河。紅軍在古藺取得了「二郎背水戰、太平阻擊戰、鎮龍山奔襲戰、打雲莊」等系列戰鬥的勝利。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來到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在講解員楊平的精彩講述下,我們再次聆聽了「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戰役是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
  • 茅臺渡口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㊹
    三年前,我採訪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四市的赤水河流域保護聯誼會,在這個小鎮駐留了3天;時隔三年後,2020年8月19日,我以「感受紅色·走進赤水」為主題的赤水河流域大型採訪活動媒體記者的身份再次到此小駐一宿。
  • 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
    屈指一算,我們這次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採訪,時間剛好過去一半,而赤水河也剛好過去一半,到了中遊。這種味道,隨後在茅臺集團習酒公司裡得到印證,那真是一種沁人心脾的香味啊,如上甑的饅頭,熱呼呼的,這種清醇,剛好是赤水河的味道。 我們還到了當年紅軍長徵二渡、四渡赤水的淋灘渡口,採訪這裡脫貧攻堅的腳步,品嘗淋灘鎮傳承了數百年工藝熬製的紅糖,走進淋灘驛站、淋灘老街和淋灘渡口,與街上的老人們促膝談心,分享淋灘一百多年的慢搖時光。
  • 中國工農紅軍,茅臺四渡赤水
    茅臺標籤——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園以紀念塔為基礎(塔總體高25米,寓意著紅軍長徵二萬五千裡),按照國家5A級景區進行設,是融紅色文化、酒文化、生態休閒於一體的紅色旅遊景區和紅軍長徵精神瞻仰地;茅臺標籤——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
  • 土城記憶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㊱
    屈指一算,我們這次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採訪,時間剛好過去一半,而赤水河也剛好過去一半,到了中遊。1月29日,紅軍從土城、元厚渡過赤水河,從而拉開了著名戰役——四渡赤水的序幕。從紅色的硝煙裡走出來,我們深感新中國成立的來之不易,也被紅軍將士浴血奮戰、誓死如歸的精神所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