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之前華人傳奇,閩商林文鏡南洋拓土 籤生死狀無償改造家鄉

2020-12-12 一波說

數日之前,超人李嘉誠退休,備受關注。也許有人會問:在李嘉誠之前,誰是華人首富?我告訴你,此人與李嘉誠生於同年,他就是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福耀曹德旺要稱他為「大哥」的林文鏡。

了不起的福清哥,林文鏡傳奇震南洋

林文鏡故居

在福建福清市北門外的陽下溪頭村,有一處始建於清末民國初,三座大小相近的兩進三落四合院式民居——「林氏三對排」,靠西側的就是林文鏡故居。

林文鏡屬龍,生於1928年,父親林洪寬早年赴南洋謀生,在印尼爪哇島中北部的古突士定居。1933年,7歲的林文鏡隨母親陳春宋離開家鄉去印尼,一家人團聚。由於日軍佔領印尼,林文鏡被迫中途輟學,可他毫不氣餒,除自修華文、印尼文、英文外,還會福清方言、閩南語、廣東話,語言交流是華人在外立身行事的基礎。

17歲那年,父親病逝,為了養家餬口,林文鏡子承父業,接過父親留下的店鋪,從跑單幫開始闖入商海。最初,林文鏡是跟著叔父林寶椿做生意,在他諄諄教誨下,既得到一些商業知識,也學會了待人處事之道。對於叔父,林文鏡感念終生。

1965年,林文鏡在雅加達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華仁誼有限公司,這是他事業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裡程碑。在此前後,林文鏡先後辦起了20多家企業,涉及食品業、紡織業、水泥業、地產業、採礦業、航運業。

走南闖北福清人,有「融邑商幫」之稱,是閩商一支重要群體。如雷貫耳的代表如林紹良、林文鏡、曹德旺等。印尼首富林紹良,被美國《投資家》雜誌列為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譽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不少人以為林文鏡與林紹良是叔侄關係,其實他們並非一家子。

研究中國的家族企業關係,不能僅憑血緣關係,其實,與許多家族企業淵源更深的還有「四緣」關係:一是血緣,指的是家族成員內部;二是親緣,指的是宗親關係,比家族範圍更大一些,同祖同宗;三是地緣,就是指老鄉,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都相近,故而形成商幫;四是商緣,或者說業緣,也就是相同的行業領域。血緣、親緣、地緣、業緣關係的泛化與組合,並與之為紐帶,形成了中國家族企業文化和頑強生命力。

林紹良比林文鏡大11歲,兩人老家一個是福清東門外的牛宅村,一個是北門外的溪頭村,可林紹良去印尼的時間比林文鏡晚了5年,不過他當年已是成人,20歲出頭。林文鏡平常喊林紹良為「叔」,一是同鄉、二是尊稱。若依林紹良、林文鏡老家《牛宅林氏族譜》、《溪頭林氏族譜》記載,他們皆是福清九牧林的後裔,但屬不同家族分支。同鄉又是同姓,便以族親相稱。

林紹良移居印尼後,有著名的創業三兄弟(林紹喜、林紹良、林紹根),共同打拼創辦了印尼「三林集團」;幾乎同時,林文鏡的華仁誼也獲得成功。在上世紀60年代末,林紹良與林文鏡牽手、強強聯合,由林紹良的「英扎拉公司」與林文鏡的「華仁誼公司」 重組,創辦了「華仁誼英扎拉」集團,也就是著名的「林氏集團」。

「林氏集團」運行架構的設計上,以林紹良為董事長、林文鏡為董事總經理,一個主內另一個負責對外,但他們股權、利益、決策均對等,凡是以「林氏」名義投資的,共同享有。不過,他們還決定,一旦做出重大決策,無論誰主導,另一方無條件執行,並全力支持。(注,「林氏集團」運作模式,至今仍受到不少國內閩商家族企業追捧。)

精誠合作、彼此信任,從機制上削減摩擦力,林氏集團如虎添翼,迅速向各行各業拓展,短短幾年,在印尼建有許多工業企業,擁有自己的礦山和船隊,躍居印尼企業之首。最為突出的有兩大成就:一是保佳沙裡面粉廠,它不僅擔負著整個印尼麵粉的生產及供應,還延伸麵食各大產業鏈,源源不斷對外出口。

另一個就是建成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廠——印尼水泥廠,產量佔印尼一半。如此龐大的項目,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技術上的支持。身為董事總經理,林文鏡找到臺灣辜家的「臺泥」,達成戰略合作,並由「臺泥」派出技術人員,引進日本先進設備,加上延請德國等國工程師,從建設到投產僅用一年零八個月。

為了家鄉,林文鏡將產業交給合伙人林紹良家族、以及弟弟等家族成員經營,回國「二次創業」,甚至拒絕僑居國印尼總統入閣邀請。有人統計,當年林文鏡身價達50億美元,財富及威望名震南洋。

「人心齊,泰山移!」兩個海外閩商巨子,進行了成功的「中國式合夥」。合夥經營是家族企業一種常見類型,其好處顯而易見,自不必說;可「不怕虎生兩翼,就怕人起二心」, 林文鏡、林紹良二人合作能「如魚得水」,在於事先做好頂層設計,從機制上明確股權架構、管理權及控制權、以及合伙人分工等重要事項,特別是界定好利益走向,其成功案例經驗值得學習!

哪有兒子孝順母親還要記帳?

林文鏡故居有一副楹聯:「華胄毓人龍堂構繼承想見成功不易,高門看駟馬規模宏大還宜興德為鄰。」可謂字句凝練、韻味無窮、直指人心!

人言,家風是指路明燈。林文鏡的母親陳春宋,是一個受中國傳統禮教薰陶的女性,又是一位虔誠基督徒,十分重親情、鄉誼,對子女也要求得非常嚴格。陳春宋經常告誡兒女,人窮不能志短,人富不能忘義,行事以勤為本,從商誠字當先。作為血脈相承的中國人,什麼時候也不能忘了祖德,福清老家有句話「窮幫窮,親幫親,斷了骨頭連著筋。」

陳春宋82歲那年,因突發心肌梗塞病逝於新加坡伊莉莎白醫院。在母親逝世三周年,林文鏡家族將母親連同父親林洪寬屍骨運回祖籍福清合葬,葉落歸根。長子林文鏡與林紹良攜手合作,靠的是天時、地利,更在人和。和在人心,仰於家教之育。

陳春宋34歲失去丈夫,身居異國,除了丈夫留下勉強養家餬口的店鋪,就是四個未成年的子女。林文鏡是家中長子,時年17歲,大女兒林瑞英,6歲,小女兒林華英,僅3歲,最小的兒子林運輝,剛剛蹣跚學步。即便如此困境,「地痩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陳春宋對幾個小子女說,你哥哥(林文鏡)為了養家,中途輟學經商,媽媽心中已不落忍,但無論如何也要保證你們讀書。

那年月,飄落南洋的「華仔」,倍受他人鄙夷,「身在屋簷下」的受辱感,讓陳春宋下決心把小女兒林華英一人送回祖國讀高中。

2016年,林文鏡慈善基金會成立,原始基金來自其家族企業融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捐贈。富而思源,早於1958年,林文鏡就捐資4000萬為家鄉興辦小學,上世紀70年代,他又在家鄉捐資辦敬老院、醫院。多年以來,幾乎是家鄉最缺什麼,他就捐什麼;路難走,修路;上學難,捐建小學、中學、師範學校;缺水,他不僅參與引水工程,還獨資治理河道。

當有人要統計林文鏡做多少善事時,才發現林文鏡捐資根本沒有帳本。林文鏡說;「如果你問我為家鄉捐了多少錢?哪有兒子孝順母親還要記帳的!」

即便與鄧小平從未謀面,可林文鏡說「鄧小平是我的恩人」, 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我這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回來報效祖國。我能幫助家鄉脫貧致富,靠的就是鄧小平說的那句話:「摸著石頭過河」。

林文鏡重回故裡最早是1953年,他作為華僑代表回國參加運動會,可家鄉的落後令他記憶深刻。受政治因素影響,林文鏡為當時家鄉生產隊買化肥、農藥、拖拉機,建電站裝電燈等,均是通過香港等「曲線」渠道。

1985年,林文鏡再次踏上故土,可家鄉溪頭村的情況讓他驚呆了,其助手提醒他,幾年來已累積捐獻三、四百萬,當時可是個大數字,為什麼家鄉依舊貧困呢?當時,整個福清僅有二個工廠,一個是快要倒閉的罐頭廠,另一家是小自來水廠。與鄉親了解情況後,林文鏡明白一個道理:光靠捐助富不了鄉親,必須幫助家鄉脫貧致富。

經過一年多深思熟慮,1987年,在印尼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林文鏡毅然回國,開始締造「福清模式」。回國前,他將林氏集團的股份託付給合伙人,由長子林宏修負責其他的家族事業,其中,胞弟林運輝負責印尼泗水保佳裡面粉廠。林文鏡與太太張瑞珍育有三兒兩女,均在美國、澳洲等地接受高等教育,且彼此和睦有愛,業務上都能獨擋一面,故而林文鏡回國報效家鄉,已無後顧之憂。(註:林紹良與林文鏡分開是從2005年開始,林紹良為三林集團董事長,林文鏡為融僑集團董事長,各自成就事業。)

歸國後,林文鏡與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籤訂《幫助福清脫貧致富5年計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與政府籤訂無償改造家鄉貧困面貌的華僑。當年的計劃明確,用5年時間幫助家鄉工業產值達到5億美元。與昔日「華僑領袖」陳嘉庚毀家辦學不同,「福清模式」是幫助家鄉整體開發,改天換地,脫貧致富。

融僑經濟開發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第一個由回鄉僑資創辦的經濟開發區。1986年,福清全縣(當時未改市)工農業總產值統統加起來,不過4.3億元人民幣,5年內幫助家鄉建一個年產值5億美元的工業區,許多人以為認為林文鏡在痴人說夢。為了吸引外資投資家鄉福清,林文鏡自掏腰包,輾轉世界各地,光是臺灣就跑了100多趟。

1990年在開發區創辦的冠捷電子,就是林文鏡旗下企業與臺灣潘氏集團合資企業,它已成為全球第一顯示器專業大廠、年產值超90億美元。為了吸引投資,林文鏡承諾「虧了算我的,賺了算你的」,建冠捷廠,林文鏡先出資買地,並提供生產流動資金。後來,他還將冠捷的部分股份,讓給鄉親與境外合作夥伴。

從「輸血」到「造血」, 「福清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在實現第一個脫貧致富「五年計劃」後,林文鏡又開始幫助福清年工業產值提升至50億美元的「二五計劃」、 500億美元「三五計劃」。

朱鎔基有舉世皆知的「五戒」,第一條就是「不題詞」,可曾被林文鏡拒絕的朱鎔基,卻破戒揮毫在溪頭村為林文鏡題詞。原來,江澤民在上海任上,曾以免費提供浦東一平方公裡土地的優厚條件,引林文鏡投資上海浦東,但被拒絕。朱鎔基在國務院副總理任上,提出讓林文鏡在長江沿線建廠,且開出國家年訂購500萬噸水泥的優厚條件,依舊被林文鏡拒絕,氣得朱鎔基直指林文鏡「福清主義」。後來,林文鏡對於拒收「大禮」頗有悔意,也很痛心,可當年拒絕的理由是「到上海是錦上添花,去福清是雪中送炭!」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林文鏡看來,置家鄉故土落後於不顧,就是失職,就是人生的失敗。故而,在重大決策時,愛鄉之情就是行事第一準則。

2010年,習近平考察福州時,親切接見了福清籍僑領林文鏡,他說,文鏡先生為福建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家鄉福清、福州的感情很深,做了許多造福桑梓的實事好事,「這種感情感動了很多人」

一波說 傳承在中國(6)

相關焦點

  • 李嘉誠之前華人傳奇,閩商林文鏡南洋拓土 籤生死狀無償改造家鄉
    數日之前,超人李嘉誠退休,備受關注。也許有人會問:在李嘉誠之前,誰是華人首富?我告訴你,此人與李嘉誠生於同年,他就是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福耀曹德旺要稱他為「大哥」的林文鏡。了不起的福清哥,林文鏡傳奇震南洋
  • 第一座記錄華僑華人造福家鄉的組雕建成 位於福清松濤園
    原標題:第一座記錄華僑華人造福家鄉的組雕建成 位於福清松濤園 13日上午,第一座記錄華僑華人造福家鄉的組雕,在福清市陽下街道溪頭村松濤園華僑雕塑文化廣場建成並向公眾開放。 福清市陽下街道溪頭村是東南亞著名華商林文鏡的老家。1928年,林文鏡生於此,8歲時離鄉下南洋,逐漸成為東南亞有影響力的商界領袖。59歲時他回鄉,立志幫助家鄉脫貧致富,為福清快速崛起作出巨大貢獻。
  • 「華商教父」林文鏡走了
    林文鏡的回答是:不能!然後,他留了下來,紮根故鄉,造福桑梓,直到去世。操市長的心林文鏡出生在福建福清溪頭村,8歲就下了南洋,等再回來時,已經56歲。之前,他為家鄉的貧窮操心。現在,他又為家鄉的富有操心起來。福清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作為福清華僑的精神領袖,林文鏡對華僑群體的命運尤其關心。他稱自己是老華僑,而改革開放後走出國門的則為「新僑」。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有新僑300萬人,其中福州100萬人,福清30萬人。
  • 融僑集團創始人林文鏡去世 出生於福建省福清縣溪頭村
    融僑集團創始人林文鏡去世 出生於福建省福清縣溪頭村時間:2018-07-04 13:16   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融僑集團創始人林文鏡去世 出生於福建省福清縣溪頭村 據福州當地媒體消息, 僑領、融僑集團創始人林文鏡於7月2日去世,享年90歲。
  • 潮商,浙商,閩商到底誰更厲害?哪一個才是中國第一商幫?
    在我國歷史上就一直存在四大商幫,分別是粵商、浙商、晉商以及徽商,目前晉商和徽商已經衰敗了,目前只有浙商和粵商還是欣欣向榮的,粵商大部分人是潮汕人,被簡稱為潮商,在徽商和晉商在慢慢衰退的時候,一個商幫正在慢慢的崛起,就是福建的閩商。
  • 中國三大商幫之一的閩商 誕生了很多商業奇才 霸佔東南亞各國首富
    從古至今,閩商踏遍了海內外的各個國家,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商。從宋元時期開始,閩商就開創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明清年代,鄭氏海商集團又在東南亞以及東亞各國建立起了海上商業王國。現在的閩商足跡已經踏遍了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華僑人數達1000多萬。可見,閩商是十分龐大的一支隊伍。
  • 中國三大商幫:潮商、浙商、閩商,哪一個才是中國第一商幫?
    實際上,當晉商和徽商逐漸衰落時,福建閩商正在慢慢崛起。因此,目前潮商、浙商和閩商組成屹立不倒中國三大商幫。那這三個商幫,哪一個才是中國第一商幫呢?作為清朝唯一合法的特殊對外貿易區,廣州的十三家分支機構在鴉片戰爭之前一直壟斷著中國的對外貿易長達85年之久,粵商逐漸成為一支強大的商業力量。在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這個時代再次給廣東帶來了一次先機。深圳成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帶動廣東率先崛起。作為粵商最重要的力量,潮商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迅速發展壯大,湧現出大批優秀的商人富豪。
  • 比李嘉誠還要傳奇:窮小子轟轟烈烈下南洋,竟被整個泰國視為英雄
    文:秉文 主編:朱邦凌說到華人首富,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大名鼎鼎的李嘉誠,他的勵志成功史已經成為無數後輩的"寶典",受到很多人的敬仰。但其實,在華人世界,還有一位商業大亨,他也坐過華人首富的位置,其成功史甚至比李嘉誠還要"傳奇"。
  • 比李嘉誠更牛的首富,沒他就沒現在的深圳,2000億無償捐贈國家
    說起中國有名的首富,許多人的印象就是李嘉誠。其實跟李嘉誠同一個時代,還有一位首富,他的人生可以說比李嘉誠更加傳奇。李嘉誠甚至親自為他扶棺,他死後更享受國葬的待遇,國旗蓋棺。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深圳,他就是莊世平。
  • 日本最恐怖的一個鬼屋,進去之前得籤生死狀,遊客:花錢找罪受
    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世界上最恐怖的鬼屋了,進去之前得籤生死狀,遊客:花錢找罪受。這個世界上最「刺激」的醫院就在日本,也是日本十分有名的一個旅遊景點,因為這個景點的獨特吸引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遊客到這裡來遊玩,而且很多人去了一次就不敢再去第二次,富士急鬼屋位於日本山梨縣吉田市新西原五丁目富士急樂園內,這個鬼屋是由醫院改造成的。
  • 曾與李嘉誠齊名的福清主義者,被歷史銘記的「福建傳說」!
    一位哲人說過,任何人都不能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但他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實現提升生命品質、豐富生命內涵的目的;他可以增加生命的深度,實現他一生應有的價值…… 很少人知道,林文鏡先生巨大的輝煌的背後,也覆轍過阿喀琉斯之踵的巨痛,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使福清籍的海外華僑華人損失了200億美元,林氏集團也損失了50億美元。
  • 中國浙商、潮商、閩商,誰更「厲害」?哪一個才是中國第一商幫?
    如今我國三大商幫就分為了浙商,潮商和閩商。名聲赫赫的浙商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重心的轉移,因為地理位置的優異,改革開放開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的經濟發展一下子崛起,江浙滬那一帶成了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浙商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 僑領林文鏡捐建福清大學 結束家鄉沒有大學歷史
    林文鏡在生日宴會上宣布捐資在福清創辦一所綜合性的大學。   中新網3月20日電 著名僑領林文鏡
  • 浙商、粵商、閩商、晉商、徽商誰更厲害?我國的第一商幫是哪個?
    例如,香港首富李嘉誠,不僅蟬聯15年華人首富,其個人資產更是高達萬億元。如今,李嘉誠已經宣布退休,年輕時靠著低價拿下地皮之後再轉手賣出,可謂賺得盆滿缽滿。自2013年以來,李嘉誠慢慢拋售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房地產項目,幾乎「套現」了數萬億資產,然後全部投資海外,對英國的投資更是被外界調侃為可以買下半個英國。長期以來,粵商越來越意識到利用地形來創造更高的商業。
  • 傳奇潮商陳旭年:成就南洋華人之光
    而從熙公祠的主人——旅居馬來西亞柔佛洲僑領陳旭年的一生,則更富傳奇色彩。  「番駙馬」:漂洋過海辛苦打拼  陳旭年原名陳毓宜,生於1827年(清道光七年),卒於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享年七十五歲。「陳旭年」這一名字,可能是據其英文名「Tan Yeok Nee」譯成中文時諧音所致。
  • 愛國企業家林文鏡:做到印尼首富,不願放棄中國國籍,帶回兩千億
    林文鏡的創業之路十分艱辛,從大陸到海外,從水泥廠到麵粉廠,在他的心中,家鄉的名聲和發展十分重要。 他的第一次創業是為了家庭可以擺脫貧困,第二次創業是為了家鄉可以走上小康之路,還藉此為中國帶來了2千億的投資,所以在他的心中,家庭、家鄉和國家是極為重要的,這也是他功成名就後仍然不願意改變國籍的重要原因。
  • 胡潤閩商富豪榜:菲律賓華裔富豪居首 陳發樹第7
    從左至右:施至成(菲律賓)、許榮茂(中國)、黃亦聰(印尼)出生於晉江的菲律賓華人施至成以600億元財富成為閩商首富福州、泉州上榜閩商最多繼閩商篇之後,《2014胡潤中國閩商&浙商生活方式研究報告—浙商篇》也將相繼出爐。閩商是中國最慷慨的企業家群體之一。他們做慈善多數從身邊開始,慈善公益項目多數以家鄉為主,逐步放射到全國,乃至全世界。閩商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茶葉情有獨鍾。
  • 馬來西亞20世紀10位最重要華商,7位是閩商
    在馬來西亞,生活著700餘萬華人,其中有約有半數祖籍福建,閩商更是活躍與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各個階段,為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今年年初,馬來西亞經濟部長阿茲敏就曾表示,富有上進心的福建籍華人更是驅動大馬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之一。
  • 世界上最辣的三道菜,碰一下手都會腫,吃之前要籤生死狀!
    文|南姐世界上最辣的三道菜,碰一下手都會腫,吃之前要籤生死狀!說起吃辣,你們第一個能想到的肯定是重慶四川那一帶,他們可是無辣不歡呀。但是對於其他地方的很多人來說,吃辣就是一個煎熬,完全受不了那麼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