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起源與傳說

2020-12-13 逗峰依舊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就有元月十五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

按我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會、猜燈謎、吃元宵,闔家團聚,其樂融融,充分體現了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一)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裡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

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直至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二)元宵節的傳說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一些傳說。

1.漢文帝為平亂勝利而設 據傳,漢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諸呂之亂」,因此就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呂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即「元宵節」。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連續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地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時更加思念家人。她覺得不能在雙親身邊盡孝,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了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佔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佔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陷入一片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

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讖語給你們,可讓你們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

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

2.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

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宮女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並傳令京城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宮廷人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

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城裡家家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

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宮女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

因為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

3.祭祀泰一神 按照我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即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

為「下元」。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

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歷,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饑饉和瘟疫。

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後竟奇蹟治癒,於是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漢武帝就來到甘泉宮,主持祭祀泰一神的活動。這一活動後人被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節又稱燈火節,在南北朝時,燈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鬧花燈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氣洋洋的氣氛,被人們稱作良辰美景。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成群結隊徜徉燈市,來領略「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的節日氛圍。

(一)元宵節張燈的由來

元宵節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關於張燈的由來有這樣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消滅它們。

據說當時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掉。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於是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這個消息後,有如頭上了一個響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了個法子。這位老人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於是心中大快。就這樣,人們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

從此,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燃放煙火,來表達對善良之人的感激之情。

此外,還有一些民俗專家認為,元宵張燈俗起於佛家與道家的鬥法。說是東漢明帝的時候,攝摩騰和竺法蘭來中國傳教,遇到道家的責難。於是,攝摩騰和竺法蘭決定在宮廷與道士角試法力,一比高低。

攝摩騰和竺法蘭火燒經像,而經像絲毫無損,熠熠生輝。明帝見之,感佛法無量,於是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以表佛法大明。就此,佛家神燈火種在中國大地燃起,並逐漸燎原。

後來,佛教大興,佛僧積極勸導人們正月十五張燈,以為張燈之舉功德無量。如此一來,佛家燈火逐漸遍布於民間,遂成正月十五張燈之俗。

如此一來,佛家燈火逐漸遍布於民間,遂成正月十五張燈之俗。

(二)元宵節張燈的發展

自從元宵節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其中寫道:

南油俱滿,西漆爭燃。

蘇徵安息,蠟出龍川。

斜暉交映,倒影澄鮮。

辭賦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節張燈的盛況。

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彩,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近兩萬人,戲臺有四公裡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數萬人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

到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在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燈樓達二十多間,高約五十米,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元宵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

據《大唐新語》記載,每逢元宵節之夜,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三天。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

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裡。

這時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裡燈火長明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當時我國最長的燈節。

到了清代,花燈種類繁多,有形色俱佳的各種燈,其中有古樸典雅的宮燈,五彩繽紛的龍燈,結構精巧、借風旋轉的走馬燈,綾綢扎制、栩栩如生的人物燈等。清代,雖然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燈會的日期縮短為五

清代,雖然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燈會的日期縮短為五天。

宮燈,是我國馳名世界的特種手工花燈藝品。宮燈因多為皇宮和官府製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現存最早的宮燈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

宮燈的製作十分複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

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

1915年,北京宮燈首次被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榮獲金獎,受到國際好評。其後,宮燈逐漸向實用方向發展,出現各種吊燈、壁燈、檯燈和戳燈等。我國的宮燈製作以北京最為著名,宮燈是觀賞性花燈主要品種之一。

歷朝歷代的張燈、觀燈盛事,充分表達了人們祈求五穀豐登,祝福人間太平的美好願望。

民間諺語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鬧元宵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因此,其間蘊涵了濃鬱的燈文化。

鰲山燈杆、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也最能概括此節的活動,即張燈、放火。張燈、放火是元宵最主要的節俗活動,其餘觀燈遊賞以及社火百戲,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此發展、引申而來。

(一)元宵節鬧花燈

元宵節是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而「鬧花燈」是元宵節日慶典規模最大、喜慶氣氛最濃的一種習俗。

1.鬧花燈的由來 元宵節鬧花燈習俗,在隋朝前已見於文字記載。據《資治通鑑》第一百七十五卷中記載:

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遊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資破產,競此

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

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們都在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地。人們不惜錢財,比花燈的規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僕,不論貴賤,不管男女,一切等級、性別、貴賤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閡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歡歌笑語同花燈了。

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大體在550年至580年之間。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它的興起與佛教的流傳有關。

《涅槃經》說,如來佛死後火化,將其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佛門弟子一邊散花一邊奏樂,並每繞城一步點燃一盞燈,以此來表示對如來佛的悼念。

但《涅槃經》沒有明確記載這些悼念活動就在正月十五進行。《西域記》所說的僧俗共同觀看舍利放光的習俗,則明確說是正月十五。

這兩個習俗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民俗。從地點看,這一民俗開始流行於洛陽及周邊州郡。這與北魏、北周時崇尚佛教以及著名禪宗大師達摩、慧可先後在嵩山少林寺傳法有關,因為禪宗開始興起時,深受百姓的歡迎。

從習俗的內容看,正月十五鬧花燈打破了一切界限,體現了佛教禪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觀點。這種取消一切束縛、打破一切界限的習俗,時至

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觀點。這種取消一切束縛、打破一切界限的習俗,時至今日還有餘風。民間「正月十五沒大小」的俗語和風習便是古風的遺存。

雖然這個習俗起源於佛教及佛事活動,但當這一習俗形成之後,其宗教色彩便漸漸淡化,成為百姓們狂歡的節日。

2.北京鬧花燈歷史 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上元節鬧花燈,在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

上元節是道教的提法,為慶賀道教「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生於正月十五,上元節便成為具有佛、道兩教特色的民眾性節日。

在上元節時,最早只有皇宮和達官顯貴的府第在自家門前掛幾盞燈,藉以炫耀門楣。後來,民間富戶相率效尤,燈市也應運而生。民間元宵節張燈、賽燈、觀燈,亦逐漸成為普遍的習俗。

明代燈市在北京東城燈市口。每到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無不俱備,並有茶樓酒肆供遊人飲宴作樂。各鋪戶都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

清代始將燈與市分開,以東四牌樓、地安門外為最盛,其次為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外城是正陽門外大街。此地鋪戶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皆爭強鬥勝地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有紗絹、玻璃、羊角、西洋之

別。

花燈上面繪有古代傳說故事,如《列國》《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紅樓夢》《水滸傳》《聊齋志異》《精忠傳》《三俠五義》等,或蘭、菊、梅、竹,或鸞、鳳、龍、虎、蟲、魚等,無不顏色鮮美、栩栩發生。又有獨出心裁者,澆注冰燈,搞冰燈會。

早年,地安門外大街的聚盛公幹果鋪,義溜河沿的冰窖工人,均巧手結冰為神佛、戲劇人物、器具,內燃燈燭,其間龍、虎、魚、鳥,華而不奢,樸而不俗。

在上元夜,無論官宦貴人、平民百姓,都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形成萬人空巷之勢。

市面更有臨時商販售賣走馬燈、吉利燈、氣死風燈,以及獅、狗、羊、兔等動物形象的紙燈,形成了燈市。孩子們紛紛提著買來的燈籠,四處遊逛玩耍,形成提燈逛燈之景,好不熱鬧。

3.通會燈市 原涿州城中有夾城,門名「通會」,夾城上有重樓三間,名「通會樓」,俗稱鼓樓。樓上左鼓右鍾,樓高13.5米,10公裡外可遙遙在目。

每年正月十五是鬧花燈之日,從通會樓至南門置72架木製等牌樓,十字路口置燈棚7座。每到此日,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放鞭炮,

燈棚7座。每到此日,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放鞭炮,真是火樹齊開,星球碎掛,千家萬戶,燃燭通宵。

元宵之夜,登上鼓樓,遠眺長街,龍飛鳳舞,頗為壯觀。這一景象稱為通會燈市。?

通會燈市似火龍,雙塔晴煙報主兇。

拒馬長虹行逆水,胡良曉月除夕明。

這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的場面。

最初的燈是單純、靜止的,它不能運動,也較少裝飾,並且多是單個獨立的。其後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裝飾最先邁出步伐,燈的裡裡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飾。

(二)元宵節詠燈詩

元宵節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流傳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趣味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不夜城中陸地蓮,小梅初破月初圓。

新年第一佳時節,誰肯如翁閉戶眠。

這就是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熱鬧場景。

在鬧花燈的海洋裡,有燈謎讓你競猜,於賞燈中射虎添趣;有龍燈繞你狂舞,於翻飛中心動情歡;有燈籠讓你投票,於評選中盡展風流;有湯圓讓你飽嘗,於賽吃中捧腹狂歡……這正是:「正月十五鬧花燈,街衢斷煞夜歸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

隋煬帝曾寫過《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一詩寫道: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朝治世因社會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

唐玄宗時,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幟。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中說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詩詞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

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

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

張悅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的詩中寫道: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中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節的盛況,但卻蘊涵著歡樂愉悅、熱鬧熙攘的場景。

唐代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詩寫道: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描寫的也是一派燭光閃爍的,猶如星光般絢爛的熱鬧景象。

此外,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一詩意境也很不錯: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但是元宵節的燈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

蘇軾說「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範成大說「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歐陽修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這些名人都把元宵節美景寫得有聲有色。

相關焦點

  • 元宵節起源的常見傳說講述,那些元宵節背後你不知道的秘密
    另一個可能的起源是慶祝「冬天的黑暗衰落」和社區「用人造光在夜間移動」的能力,即燈籠。在漢代,這個節日與北極星神提尹相連。元宵節起源的常見傳說講述燈籠,常見於中國慶祝活動期間有一個傳說,指出這是拜一時間太乙,天帝在遠古時代。
  •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與傳說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盤點(圖)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與傳說  2016年2月22日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不僅要全家團圓,也意味著農曆新年才算真正的過完了。在我們舉家團圓吃著甜美的元宵時不僅產生疑問,這元宵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元宵節源於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
  • 元宵節起源的常見傳說講述,那些元宵節背後你不知道的秘密
    另一個可能的起源是慶祝「冬天的黑暗衰落」和社區「用人造光在夜間移動」的能力,即燈籠。在漢代,這個節日與北極星神提尹相連。元宵節起源的常見傳說講述燈籠,常見於中國慶祝活動期間有一個傳說,指出這是拜一時間太乙,天帝在遠古時代。
  • 元宵節的起源與傳說
    按我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會、猜燈謎、吃元宵,闔家團聚,其樂融融,充分體現了元宵節的文化內涵。(一)元宵節的起源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
  •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與傳說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盤點(圖)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與傳說  2016年2月22日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不僅要全家團圓,也意味著農曆新年才算真正的過完了。在我們舉家團圓吃著甜美的元宵時不僅產生疑問,這元宵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元宵節源於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
  • 元宵節起源傳說:講述人類在天災前智慧化險為夷
    元宵節廣泛流行的舞龍活動就與祈年不無關係。莊稼豐收離不開風調雨順,龍是司水之神,舞龍的目的正在於喚醒冬季沉潛的長龍,讓它興雲布雨,濟物利人。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恰當地點明了元宵節的狂歡性質。   張燈賞燈是鬧,燃放觀看煙火也是鬧,最能表現元宵節「鬧」的特點的,還是盛大的社火演出。
  • 元宵節燈會的起源?都有哪些歷史傳說與經典故事
    燈會是中國一項傳統古老的民俗文化,燈會還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自古民間就有觀賞花燈的習俗。燈會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在元宵節上,按照民間習俗,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
  • 元宵節起源說
    元宵節起源之歷史元宵節起源之神話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元宵節,是中國民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另一個高潮。據說,中國人過元宵節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每年都過元宵節,但是有關元宵的由來和傳說卻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那麼,親們想知道有關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嗎?一起來看看吧。
  • 元宵節的起源由來是什麼?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元宵節來歷傳說一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
  • 元宵節燈會的起源?都有哪些歷史傳說與經典故事
    燈會是中國一項傳統古老的民俗文化,燈會還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自古民間就有觀賞花燈的習俗。燈會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在元宵節上,按照民間習俗,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
  •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元宵節,是中國民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另一個高潮。據說,中國人過元宵節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每年都過元宵節,但是有關元宵的由來和傳說卻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那麼,親們想知道有關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嗎?一起來看看吧。
  •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元宵節,是中國民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另一個高潮。據說,中國人過元宵節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每年都過元宵節,但是有關元宵的由來和傳說卻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那麼,親們想知道有關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嗎?一起來看看吧。
  • 元宵節活動: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活動:元宵節的起源2015-02-27 14:17:3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元宵節的起源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裡。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 「絹燈 」、 「五彩羊皮燈 」、 「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
  • 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
    元宵節快到了,你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嗎?不知道沒關係,來這裡看看,太平洋電腦網下面就為大家提供一篇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的文章內容。快來了解一下吧。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而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 而為人所知。
  • 元宵節習俗的起源之謎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又有「燈節」之稱,舊時習俗,無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屆時每家門前都高懸彩燈。
  • 元宵節的一些習俗的由來和一些關於元宵節的傳說
    元宵節是自春節以來第一個重要的節日,是中國和以漢字為主的人最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正月是農曆的第一個月,又稱元月,而元宵節是每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時候夜又被稱為宵,所以每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元宵節。那麼既然是傳統節日肯定會有一些特定的習俗,元宵節的習俗主要有那麼幾種,猜燈謎,出門賞月,吃元宵,舞獅,踩高蹺,等等。我們接下來就介紹一下這幾個習俗的活動。
  • 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
    元宵節快到了,你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嗎?不知道沒關係,來這裡看看,太平洋電腦網下面就為大家提供一篇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的文章內容。快來了解一下吧。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而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 而為人所知。
  •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 元宵節的起源由來是什麼?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
    元宵節習俗4、走百病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