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2日,印度總理莫迪和美國總統川普在美國休斯頓共同出席了約有五萬人參加的「你好莫迪(Howdy Modi)」大型集會,期間川普稱他深感「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兩人輪流發表了演說,還同臺互誇,引發現場不少印度裔美國人的歡呼。
莫迪的此次美國之行為期一周,自9月21日至27日,除了出席「你好莫迪」大會,他還要出席第74屆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與川普舉行雙邊會談,強化兩國的「特殊關係」。擁有巨大能源儲備的德克薩斯州成為莫迪此次訪問美國的重中之重。此外,莫迪還計劃與多名美國能源企業高管進行會面,以深化印美之間的能源合作。那麼,經過此次訪問後,印美之間能能源合作能否「更上一層樓」?兩國之間的能源合作又存在哪些影響因素?
為何是休斯頓?與此前印美領導人會晤地點不同的是,此次莫迪與川普並沒有選擇在分別代表著美國政治中心和科技中心的華盛頓和舊金山會晤,而是共同出現在了美國的「能源之都」——休斯頓,這反映出了印美在能源領域深化兩國合作的迫切希望。
對印度而言,國內龐大的能源需求加上極為有限的國內供應,使其成為美國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商的巨大潛在市場。而且由於川普對伊朗實施「極限施壓」政策,禁止各國從伊朗進口石油,這對一直以來將伊朗視為主要能源供應商的印度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而美國也在為其能源尋找出路。
除了能源因素外,印度和休斯頓有著源遠流長的經貿關係:休斯頓的28家公司在印度擁有69家子公司;2019年休斯頓與印度之間的貿易額超過4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6%。而在文化上,超過15萬名休斯頓居民是印裔美國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印度出生。龐大的印僑社區的存在也有助於解釋印度為何將休斯頓視為舉辦「Howdy Modi」的理想地點。
印度能源外交戰略自從科技革命以來,能源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確保能源安全成為了各國國家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在 2004 年當選為印度總理後就提出,「在我們的議事日程中,能源安全僅次於糧食安全。」作為向來以「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為目標的印度而言,當它成長為當今世界新興工業國和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印度能源的結構性矛盾更使其必須加緊實行多元化、全方位的能源外交戰略。
目前,印度已經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其70%-80%的石油和30%-40%的天然氣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近十年來,印度對於原油的需求飆升,從2008年的2553.427千桶/日激增到2018年的4543.645千桶/日,天然氣同樣如此。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印度將在2040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石油消費量由2014年的600萬桶/日增長到980萬桶/日,天然氣消費量也將增長3倍,達到1750億立方米。能源短缺正日益成為橫在莫迪政府達成「5萬億美元經濟體」目標道路上的障礙。
對此,歷屆印度政府都在積極尋求油氣進口來源地和通道的多元化。目前,印度形成了以中東為內核;以西非、北非為中層;以周邊和其他能源行為體為外層的同心圓能源外交。在北方,印度積極與俄羅斯、中亞和高加索地區進行合作,參與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與推進油氣管道建設。針對近年來大量油氣資源被探明的北非、西非,印度通過「以援助換石油」的方式,構建起了西向能源外交戰略。在中東,印度與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達成良好的合作關係,特別是伊朗,早在2012年印度就已經超越中國成為伊朗的第一大石油進口國。
自從莫迪上臺以來,印度傳統的「向東看(Look East)」政策變為了「向東行動(Act East)」,加大了對東南亞地區油氣資源的開發、投資力度。此外,印度還尋求新的油氣資源,努力構建全球能源網絡。2005年,印美啟動了雙邊能源對話,加大雙邊能源貿易和投資,兩國還在2010年就清潔能源和印度頁巖氣勘探開發合作達成共識。2018年,印度與美國在德裡(Delhi)籤署了《美印戰略能源夥伴關係(U.S.-India Strategic Energy Partnership)》,以加強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兩國認為,印美在能源貿易方面仍有著巨大的潛力,並特別提到了加強在頁巖氣和液化天然氣領域的合作。
川普政策刺激美能源出口2017年1月20日,川普政府公布了其能源政策——「美國第一」能源計劃(American First Energy Plan),其核心在於重點扶持本土化石能源產業,要求美國開發本土頁巖氣、能源儘量做到自給自足、支持並振興清潔煤炭工業、能源發展以保護環境為優先等內容。這一改變反映了美國能源供給結構和世界能源需求結構的變化。
實際上,全球能源供應格局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加拿大油砂和美國頁巖氣的開發使得西半球在國際能源供應格局的地位有所上升。在歐巴馬任期內,隨著勘探、開採技術的進一步提高,水平井及水力壓裂技術等核心技術的突破給美國帶來了「頁巖氣革命」,這使得美國實現了由能源進口國轉變為能源出口國的目標。再加上川普執政期間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繼續支持發展傳統能源,進一步推動了美國能源產業的發展。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數據,美國48個州廣泛分布著有機頁巖。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數據表明,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的原油出口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出口數量激增則出現在2016年-2018年,從2016年的590.750千桶/日激增到2018年的2002.417千桶/日。天然氣同樣如此,從2016年的66133百萬立方米增加到了2018年的102125百萬立方米(見下表)。由此可見,川普的「能源新現實主義」一出臺就刺激了美國各大能源巨頭,從而推動美國能源出口數量進一步增加。
印美能源合作有基礎也面臨瓶頸自獨立以來,印度一直把「有聲有色的大國」作為自己的目標,奉行「不結盟政策」,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美國的關係「起伏不定」,所以印美間的能源合作一直鮮有起色。冷戰結束後,印度在鞏固印俄關係的基礎上,不斷深化與美國的關係,特別是「9.11」事件後,印美兩國加大了在反恐領域的合作力度,雙邊關係出現了實質性變化,這直接推動了兩國在能源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2006年底, 美國國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海德法案(The Hyde Act),批准了印美核協議;2008年10月,美國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和印度外長慕克吉(Pranab Kumar Mukherjee)在華盛頓正式籤署了《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協議》,通過發展核電能從而緩解長期以來阻礙印度經濟發展的電力短缺問題;歐巴馬上臺後,印美又在能源安全、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了備忘錄。
印美關係的現實是兩國能源合作的基礎。在川普政府的所謂「印太戰略」中,美國將印度定位為「主要防務夥伴」,並冠以「獨有地位」的殊榮,希望將美印關係提升至「等同於最親密盟友和夥伴關係」的願景。在軍事合作上:2016年,印美籤署《後勤交換協議備忘錄(LEMOA)》,同意互用對方軍事基地;2018年9月,印美外長及防長舉行首次「2+2」對話,籤署《通訊兼容與安全協議(COMCASA)》,推動印美軍事裝備實現通信聯通,為美向印出口先進通訊安全設備鋪平了道路。
但是,印美能源合作也面臨國際局勢變化的瓶頸。當今世界不確定性顯著增多,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思潮抬頭,逆全球化態勢上升,大國競爭回歸。在此背景下,印美能源合作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無論是川普嚴厲壓制伊朗導致印伊大宗原油交易取消給印度所帶來的短期陣痛,還是印美兩國國內民粹主義不斷蔓延從而對印美貿易關係造成損害,抑或是從更長的時間範圍上印美雙方的猜疑與防範,這些都成為了制約印美能源合作「大跨步」發展的因素。
(戴永紅: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地緣政治研究所所長;田之遠: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