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所有建築物中共有部分侵權案例分析

2021-01-12 中國法院網

2017-03-21 14:28:44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蔡婷

  【案情】

  原告袁某訴被告袁某某業主共有權糾紛一案

  原告袁某

  被告袁某某

  原告袁某訴稱:與被告系上下鄰居關係,2009年底,被告進行房屋裝修時,擅自破牆開門開窗,將五層共用平臺佔為私用,在上面種植花草,放置石桌、石凳等。還在通往五層共用平臺的五層共用走道上安裝鐵門,將鐵門之內的共用走道作為廚房佔用,妨礙原告及其他居民進出五層共用平臺。後經居民投訴,2014年在區房地局的幹預下,被告拆除了上述部分違章搭建。2015年底,被告又擅自在五層共用平臺上搭建陽光房,該陽光房房頂距原告窗戶僅90釐米,嚴重影響原告安全。為此,原告多次與被告交涉,但被告置之不理,給原告人身安全及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影響。故原告起訴法院要求判令被告:1、拆除搭建在房屋五層共用平臺上的陽光房,恢復共用平臺原狀;2、排除通向五層共用平臺的妨礙,拆除搭建在房屋五層共用走道上的廚房,恢復五層共用走道原狀;3、賠償原告精神損害費人民幣3,000元。

  被告袁某某辯稱:房屋四層屋頂上的陽光房非被告搭建,五層走道上搭建的廚房系被告的前任住戶所為,且與居住六層的原告無任何關聯,不影響原告的通風、採光和通行,對此,原告沒有訴權。綜上,要求法院駁回原告的所有訴訟請求。

  法院查證的事實:原、被告分別系房屋606室、506室房屋的權利人。2009年5月被告與某置業有限公司籤訂《住房轉讓協議書》,取得506室房屋的所有權。協議書補充條款載明:該房價中含鐵門內過道及平臺,系505室、506室二戶獨自使用。上述平臺及原告所訴的五層共用平臺系房屋四層屋頂。2009年6月,被告住於505室(系被告妻子所有)。2014年1月13日,區房屋土地管理局(以下簡稱「房地局」)向被告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該決定書載明:因擅自在房屋東牆開窗及佔用共用部位,安裝鐵門和水泥欄杆,擅自門改窗,破牆開門。限2014年1月22日以前改正,恢復原狀。因被告逾期未履行,房地局於同年6月向本院申請執行。2014年7月房地局以當事人通過協調處理已於2014年7月22日履行了部分拆違義務,其餘違章行為待平改坡工程施工時一併處理為由撤回申請執行。2015年起被告陸續在四層屋頂上搭建陽光房、種植綠化。以上事實由原告提供的房屋資料、照片,被告提供的《住房轉讓協議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本院製作的庭審筆錄等證據予以佐證。

  法院判決及其理由:不動產的相鄰方應當按照有利於物業使用、安全、方便、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係。給相鄰方造成妨礙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行為人擅自佔用業主共有部分、改變其使用功能,權利人請求排除妨礙、恢復原狀,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本案中四層屋頂及五層走道均系業主共有部分,被告擅自在四層屋頂上搭建陽光房,並將五層走道改作廚房佔為己用。經現場查看,被告搭建的陽光房房頂距原告窗戶僅90釐米,客觀上影響原告的居住安全。故原告作為與被告同號房屋606室的權利人,要求被告拆除搭建在四層屋頂上的陽光房;拆除搭建在五層走道上的廚房,恢復五層走道原狀的訴訟請求,與法無悖,本院予以支持。但原告要求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損害費人民幣3,000元的訴訟請求,與法無據,本院不予支持。關於被告稱原告所訴的違章搭建大部分系其前任住戶所為,與其無關一節,本院認為,違章搭建即便由被告前任住戶搭建,但已隨房屋一起轉讓給被告,其從搭建物上獲得的利益理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故該抗辯理由,本院不予採納。被告雖稱陽光房非其搭建,其妻黃華在另案中也稱陽光房系己搭建,但被告與黃華作為夫妻,且共同使用陽光房,因此被告亦應對該陽光房的拆除承擔責任,故被告該抗辯理由,本院亦不予採納。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十四條之規定,判決如下:(1)袁某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拆除上海市房屋四層屋頂上搭建的陽光房;(2)袁某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拆除安裝在上海市房屋五層走道上的鐵門及其附件;將上海市房屋五層走道通往四層屋頂之間的窗恢復成原來的門;(3)袁某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清除安裝在上海市房屋五層走道上的廚房設備及放置的所有物品,恢復走道原狀;(4)駁回袁某的其餘訴訟請求。

  【評析】

  一、本案適用法律制度的選擇

  本案中涉及的法律關係較為複雜,原、被告既是同一棟建築物區分所有的區分所有人,又系上下樓鄰居關係,可以適用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也可以運用相鄰關係來化解他們之間產生的矛盾衝突。這就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和相鄰關係兩項制度。雖然這兩項制度有一些交集,但也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主要區別如下:

  1.性質不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一種特殊的所有權,由專有權、共有權以及成員權相結合而成,屬於獨立的一種物權。相鄰關係,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物權,其本質是相鄰不動產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適當擴展或限制。

  2.主體不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主體必須是所有權人,現實中取得專有部分的所有權即成為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相鄰關係的主體是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此處不限於是所有權人。

  3.客體不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客體指的是區分建築物的專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相鄰關係客體一般是指相鄰各方行使不動產所有權行為,強調的是所有人或使用人可要求鄰人提供方便,正當行使自己的所有權權益,同時又要為鄰人利益方便,接受必要限制。

  4.內容不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內容包括對專有部分的權利義務,基於共有部分而形成的權利義務,以及依成員權而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相鄰關係內容包括:相鄰一方有權要求相鄰另一方提供必要的便利,相鄰另一方應當在必要的限度內給予方便。可以說此為對不動產所有權的擴張;相應的,在他方要求己方提供必要便利時,己方得負擔一定限度的容忍義務,也就是限制己方權利的行使。

  5.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主要解決的是所有權的行使與保護問題,而相鄰關係主要調整的是所有權的延伸和限制問題。

  若本案適用相鄰關係的話,原告的三個訴訟請求中只有「拆除搭建在房屋五層共用平臺上的陽光房,恢復共用平臺原狀」此一個訴訟請求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從原告的訴稱中可知,被告擅自在五層共用平臺上搭建陽光房,該陽光房房頂距原告窗戶僅90釐米。此陽光房已經威脅到了原告的居住安全。原告以相鄰關係起訴能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是關於被告佔用走道搭建廚房的行為並沒有對原告不動產所有權的行使造成影響僅以相鄰關係為由起訴是得不到法院的支持的。

  故本案適用建築物所有權制度,原告的權利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救濟。本文將從建築物所有權方面對本案進行詳盡的分析。

  二、本案爭議的焦點

  本案中存在以下幾個值得討論的問題:1、被告的行為能否構成侵權?2、協議的效力如何?

  1.被告的行為能否構成侵權?

  本案中涉及爭議的平臺和走道都屬於區分建築物的共有部分,被告作為建築物區分所有人之一對爭議的平臺及走道同樣享有權利。要判斷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就要分析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了對其他建築物區分所有人對共有部分支配的妨害?若被告的行為沒有對其他建築物區分所有人的共有權造成妨害,則不構成侵權;反之,則構成侵權。

  本案中四層樓頂平臺以及通往五層共用平臺的五層共用走道,無論是構造上,還是使用上均不具有獨立性,不屬於專有部分。本案中爭議的走道則屬於全體共有權人必須共同使用的共有部分。對該共有部分權利的行使應當遵循法定原則,嚴格依據法律的規定進行。依據《物權法》第83條規定可知,「侵佔通道」屬於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被告將五層走道改作廚房佔為己用的行為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屬於侵權行為。

  另外,本案中被告提出被告搭建陽光房、種植綠化的行為與居住六層的原告無任何關聯,不影響原告的通風、採光和通行,對此,原告沒有訴權。本案中經法院查明原告系上海市房屋606室的合法所有人,原告享有該房的所有權,也成為眾多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之一,原告享有專有權、共有權和成員權。案中涉及的平臺以及走道是共有部分,原告對爭議部分享有共有權。

  2.協議的效力的問題

  本案中協議涉及的走道依其性質屬於全體區分所有人必須共同使用的共有部分,對其使用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依據《物權法》第76條以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法律應用問題解釋》第7條的規定可知「改變共有部分的用途」屬於區分所有人共同決定的事項。該補充協議由被告與某置業有限公司擅自達成,並沒有經過其他區分所有人的共同決議,是不具有效力的。

  本協議中的平臺雖然不屬於全體區分所有人必須共同使用的共有部分,可以通過全體區分所有人約定設置專有使用權。可是協議中設置的專有使用權並沒有取得其他區分所有人的同意,顯然也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本案中的補充協議是沒有法律效力的,被告不能通過本補充協議取得走道以及平臺的專有使用權。共有權人肯定有權對妨害其共有權行使的行為人提起訴訟。

  三、對法院判決的分析

  本案的審理法院認為:「不動產的相鄰方應當按照有利於物業使用、安全、方便、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係。給相鄰方造成妨礙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據此可以看出法院是以我國民法之不動產相鄰關係為本案的法律適用依據。相鄰關係是民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所謂相鄰關係是指「兩個以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相互間應當給予便利或者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係。」[馬俊駒、餘延滿著:《民法原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頁。]其後法院又以「行為人擅自佔用業主共有部分、改變其使用功能,權利人請求排除妨礙、恢復原狀,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作為並列的判決理由之一。此處又適用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

  可以看出本案的審理法官並沒有對本案中涉及的法律關係作出準確的定性,而是將相鄰關係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兩項制度疊加適用。相信在實踐中如此適用此兩項制度的情形肯定不勝枚舉。司法實踐中造成此種情形是由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與相鄰關係二者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特別是因共有部分產生的糾紛時,二者甚至還會產生競合的情形。但必須明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和相鄰關係畢竟是兩項不同的法律制度,如前文所述即使是相同的情形,選擇適用不同的法律制度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

  具體到本案而言,被告在四層屬於建築物區分所有人共有的平臺上搭建陽光房的行為,一方面,本平臺屬於全體區分所有人共有,原告當然享有共有權,故原告可以基於共有權提起物上請求權。另一方面,由於該陽光房房頂距原告窗戶僅90釐米,嚴重影響原告安全。原告也可以基於相鄰關係提起訴訟。但對於本案中涉及的走道,被告將其佔用為廚房的行為,正如被告辯稱所言,並不影響原告的通風、採光和通行等,原告不能基於相鄰關係而請求被告拆除,只得基於共有權提出請求。在審理此案時,若原告是基於共有權提起訴訟就要適用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則原告要求拆除五層共用平臺上的陽光房以及拆除五層共用走道上的廚房,恢復五層共用走道原狀這兩項請求都可得到法院的支持。若是基於相鄰關係而應適用相鄰關係法律制度,則拆除五層共用走道上的廚房請求是不能得到法院支持的。可見本案審理法院將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和相鄰關係一起作為判決理由的做法有諸多不適當。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區分所有建築物中共有部分侵權案例分析
    雖然這兩項制度有一些交集,但也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主要區別如下:  1.性質不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一種特殊的所有權,由專有權、共有權以及成員權相結合而成,屬於獨立的一種物權。相鄰關係,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物權,其本質是相鄰不動產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適當擴展或限制。  2.主體不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主體必須是所有權人,現實中取得專有部分的所有權即成為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
  • 區分所有建築物的土地使用權
    由於法律上一般將建築物與土地作為不動產所有權的不同客體,而建築物又必須依賴土地才能存在,因此,區分所有建築物與其土地使用權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在我國,土地屬於國家或者集體所有,任何通過建造、購買等方式取得建築物所有權者,不能自然取得建築物所賴以存在的土地的所有權,他們取得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
  •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具體是指的什麼?具體規定又是什麼?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中國物權法專章規定的不動產所有權一種形態。所謂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指的是權利人即業主對於一棟建築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係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將建築物的特定部分作為所有權的標的,嚴格而言,與物權客體須為獨立物,以及一物一權主義原則不相符合。但是依社會觀念,一建築物區分為若干部分,各有該部分的所有權,應為常有之事,而且這樣也不妨礙物權的公示,無害於交易安全。基於物權客體的獨立性原則,區分所有的專有部分,須具備一定條件,才可以在作為建築物區分所有中專有權的客體。
  •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具體是指的什麼?具體規定又是什麼?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中國物權法專章規定的不動產所有權一種形態。所謂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指的是權利人即業主對於一棟建築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係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將建築物的特定部分作為所有權的標的,嚴格而言,與物權客體須為獨立物,以及一物一權主義原則不相符合。但是依社會觀念,一建築物區分為若干部分,各有該部分的所有權,應為常有之事,而且這樣也不妨礙物權的公示,無害於交易安全。基於物權客體的獨立性原則,區分所有的專有部分,須具備一定條件,才可以在作為建築物區分所有中專有權的客體。
  •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根據物權法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內住宅享有所有權,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業部分以外的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因此通過法律規定我們可以得出,我們對我們的房屋享有對住宅享有專有權,對共有部分享有共同共有權與成員權。
  • 【全國法院2019年優秀案例分析】珠海中院獲獎案例詳解
    近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辦的全國法院系統2019年度優秀案例分析評選結果公布珠海法院共有2篇案例分析獲獎在這裡,小編帶大家來看珠海法院獲得優秀獎的案例李美蓉訴廣州市時代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 2015物業管理師知識點: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概念和特徵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指由區分所有建築物的專有權、共有權以及基於共同關係而產生的成員權所構成的特別所有權。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商業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其特徵有:  (1)內容構成的複合性;由三部分組成,有別於普通的房屋所有權。
  • 【全國法院2019年優秀案例分析】珠海中院獲獎案例詳解
    近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辦的全國法院系統2019年度優秀案例分析評選結果公布珠海法院共有2篇案例分析獲獎在這裡,小編帶大家來看珠海法院獲得優秀獎的案例李美蓉訴廣州市時代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含義是什麼
    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含義是什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我國物權法專章規定的不動產所有權一種形態。所謂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指的是權利人即業主對於一棟建築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係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
  •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含義是什麼
    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含義是什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我國物權法專章規定的不動產所有權一種形態。所謂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指的是權利人即業主對於一棟建築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係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
  •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是什麼
    一、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是什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我國物權法專章規定的不動產所有權一種形態。所謂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指的是權利人即業主對於一棟建築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係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
  •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理解與應用,值得學習
    建築物 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物權上一項重要的不動產權利,是高層或者多層建築物產生,並在一棟建築物存在多個所有權人後出現的物權種類。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一般是指數人區分一建築物而各有其專有部分,並就共有部分按其專有部分享有共有的權利。
  • 【走進民法典】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指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民法典對建築物區分所有權這一部分進行了全面修訂。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不僅是業主行使所有權、實現自治管理的法律保障,也是物業服務企業提供物業管理和服務的重要依據。
  • 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
    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 )以上的業主且佔總人數( )以上的業主同意。   單選題  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 )以上的業主且佔總人數( )以上的業主同意。
  • 民法典解讀之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二百七十八條 下列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 (一)制定和修改業主大會議事規則; (二) 制定和修改管理規約;
  • 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及物業服務糾紛立規
    最高人民法院24日出臺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及物業服務糾紛有關問題的兩部司法解釋,為妥善處理業主身份界定、車庫車位所屬、物業服務糾紛等涉及百姓民生的現實問題立規,將於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物權法》自2007年10月1日施行以來,涉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和物業服務的糾紛案件數量不斷增加,亟須出臺明確的司法解釋,統一裁判尺度。
  • 域外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起源與發展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作為當代城市生活的主要居住形式的權利形態,已成為各國民眾安居樂業的基石。我國現行物權法設有專章,但它如何依據2017年3月新頒布的民法總則,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實值期待。本文試對兩大法系代表性國家區分所有權的制度源流作一整理,以期正本清源、裨益當下。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在英美法系的發端頗為有趣。
  • 建築物外牆脫落致人死亡,物業公司需要擔責嗎
    爭議焦點 物業公司並非建築物的所有人和使用人,政府及小區業主未向物業公司撥付專項維修基金,建築物外牆脫落非物業公司過錯導致,物業公司是否需要承擔侵權責任?基本案情A高空拋物、墜物事件引發的民事糾紛存在影響面廣、難以查找直接侵權人等特點,處理時存在一定難度,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一)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墜落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明確具體侵權人,處理時需儘量限縮「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的範圍,減輕當事人訴累。
  • 一詞一解丨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一詞一解丨字裡行間讀懂《民法典》系列(九)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指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
  • 案例分析:侵權責任法上因果關係的判斷
    摘要:因果關係問題是侵權責任法上的核心問題,也是其中較為複雜和頗具爭議的一個問題。因果關係問題之所以呈現複雜性,一方面源於事物間存在客觀的普遍的多樣的聯繫,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法律上因果關係的認定不是事物間客觀聯繫的翻版,它往往要考量利益和價值,而利益衡量和價值判斷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1]本文將結合一個具體的案例,重點分析因果關係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