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追溯其本源,僅為一種奢侈消費品的包裝容器,經三四百年的演變至今,雖然其包裝的消費品本身(鼻煙)早已從社會中淡出,以致銷聲匿跡,但鼻煙壺仍作為一種藝術文玩被廣泛珍藏,竟成為拍賣會上的寵兒。這種現象不僅罕見,也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溯源鼻煙壺
16 世紀初,哥倫布第二次抵達美洲大陸,發現美洲人種植、食用菸草,作為提神醒腦、去瘟除病的手段,用法是如檳榔在口中咀嚼,隨即將菸草種植技術和食用方法傳播到了歐洲。
歐洲上流社會認為嚼食菸草行為不雅,可能引發口腔癌症,所以改把菸草烘烤,磨成細粉,添加冰片、麝香、玫瑰、檀香等各種香料發酵,再密封於蠟丸中陳化,經數年至數十年後,改使用吸聞方式,味道可是酸、羶、糊、豆、甜等數種,認為是一種高雅嗜好,並深受王公貴族青睞。
鼻煙盒 歐洲菸民的掌中藝術
菸草經日本或由歐洲教會在16 世紀傳入中國,17 世紀明代中國福建已有菸草種植,1738 年崇禎皇帝曾下令禁菸草,但未能認真執行。據資料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首次南巡時,在江寧(南京)接見西方傳教士畢嘉和汪儒望時,二人把從西方帶來的珍貴禮物獻給皇帝,其中就有鼻煙。
乾隆年間,無論是鼻煙壺的種類、數量還是工藝水平,均已達到了最高峰,後世常稱為"乾隆工",精妙絕倫,視為典範。60 年內所制鼻煙壺無數,涵蓋了所有材料和品種、式樣,也無奇不有,色彩繽紛,除繼承前朝品種外,還創造出掐絲琺瑯、雕瓷、描金刻花玻璃、雕漆、竹木牙角等品種,風格從以前的淳樸簡約向繁華高貴方向發展。
清朝皇帝喜愛鼻煙壺,也可在繪畫中體現,如《道光帝喜溢秋庭圖》,無論道光皇帝攜后妃、子女在庭院中賞花嬉戲或手搖羽扇小憩,皇帝都手握鼻煙壺,悠然自得。
道光帝喜溢秋庭圖
俗話說"上有所行,下必效之。"許多王公大臣紛紛效仿。嘉慶四年(1799)和珅府邸抄家發現有2390 件鼻煙壺,可見一斑。
現存早期宮廷鼻煙壺為金屬胎琺瑯類、玻璃類、玉石類、牙角類等,裝飾圖案有花卉、花鳥、山水、人物、動物等,各種製法有畫、刻、套雕、鑲嵌等。
但到嘉慶(1796—1820)後,宮廷鼻煙壺製作從數量、質量來看,不斷下降,精品減少,而民間鼻煙壺生產卻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發展,晚清民國初年創造出"內畫鼻煙壺",開創了一個新主流品種。
雖然鼻煙已被淘汰了,但鼻煙壺的鑑賞綿延至今。
鼻煙壺的收藏鑑賞
鼻煙壺的藝術水平在中國達到登峰造極,集中國繪畫、書法、鑲嵌、制瓷、琢磨、模造等傳統技藝於方寸之間,世界一枝獨秀,所採用的裝飾,多有吉祥、富貴、長壽、仕途順暢等寓意。
鼻煙壺為中外人士所喜愛,在很長一段時間大量精品鼻煙壺流向國外,英、日、美等國都有很多有名的鼻煙壺收藏家,如美國的史密斯夫人、佩裡夫人、卡姆曼博士、梅耶女士、奧德爾先生等,他們還出版了很多專著,如佩裡夫人的《中國鼻煙壺——收藏家的學習和機遇》、史密斯夫人的《古代中國鼻煙壺藏品目錄》,他們還創建了中國鼻煙壺收藏協會和舉辦專場拍賣會,如1968 年美國的中國鼻煙壺協會衡量會員有500 多人,新加坡牛車水鼻煙壺學會十分活躍。2011 年佳士得"小有洞天——J & J 鼻煙壺珍藏"專場拍賣會連創佳績。
乾隆款 御製銅胎畫琺瑯彩歐式仕女圖鼻煙壺
▲在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盈寸盛妍—鼻煙壺集萃」專場中,清乾隆款 御製銅胎畫琺瑯彩歐式仕女圖鼻煙壺,以782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目前內地拍賣場上最貴的鼻煙壺。
近年來精品鼻煙壺有回流趨勢。鼻煙壺經過幾百年來的演變,已成為中國工藝美學獨特創造的縮影,它集外形優美,藝術表現力強,製造用材豐富,製造技藝精良,創意翻新等諸多優點於一體,儘管體積嬌小,但方寸之間把微型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
鼻煙壺被稱為"中國掌中瑰寶"當之無愧,在世界工藝美術界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