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組關於民生與法律的對話——法治為美好生活保駕護航
12月3日,工人在觀看憲法知識展板。當日,中鐵上海工程局聯合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人民法院在合肥暢通二環二標項目工地開展「送法進工地」活動,提高工地工人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新華社發
三組關於民生與法律的對話——法治為美好生活保駕護航
12月3日,在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人民法院,法官向叢臺區十里舖小學的學生介紹法庭相關設施。當日,十里舖小學組織學生走進法院,通過開展模擬法庭等活動,了解法庭審理基本程序及涉及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知識,「零距離」感知法庭。郝群英攝/光明圖片
三組關於民生與法律的對話——法治為美好生活保駕護航
12月3日,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實驗學校新盛分校的學生在誦讀憲法。在第七個「國家憲法日」來臨之際,各地學校開展憲法知識宣傳活動,通過憲法誦讀、憲法知識小課堂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憲法教育。新華社發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靳昊、劉華東、張勝、李曉、王斯敏
編者按: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根基在民眾。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
在第七個國家憲法日來臨之際,我們請來幾位幹部群眾講述自己的法律故事和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並請專家為其提供解答與建議,讓法律和你我「零距離」,讓生活因法治更美好。
【你問我答】
鄉村在發展,法律服務怎樣更精準
12月3日,在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東外街道辦事處長虹社區,工作人員正在向居民普及憲法和相關法律知識。
提問人: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良坊鎮黨委書記 劉曉飛
村民利益無小事。為妥善化解村民之間因合同訂立、婚喪嫁娶、遺產繼承、徵地拆遷等產生的各種矛盾糾紛,基層幹部不僅要當「滅火隊」,更要做「暖心人」。在農村,親情與法理常常交織在一起,既要通過法律化解矛盾,也要注意促成家庭和睦。
近年來,我們鎮田心村根據村級事務的性質、內容和辦理方式,把村務事項分成3類,即通報類、懇談類、表決類,開闢了溝通村情民意的「快速通道」。我們通過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從提事、議事、定事、辦事、評事五個環節,讓村民了解、理解,並參與其中。
為了更好地把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起來,我們還採用了便民信箱、公示欄、電話諮詢等多種形式,為村民提供諮詢、講座、答疑、調解、訴訟等法律服務,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衝突或法律糾紛。今年,我們又以微信、QQ、郵箱等為平臺,探索出「線上接受+線下答覆」的便民法律服務模式,讓村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得到便捷專業的法律服務。
探索越來越深入,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了。我感到,隨著村民們生活越來越好,對法治服務水準的要求也「水漲船高」。我們的工作怎樣才能提高質量,力爭永遠比村民需求「快一步」?期待您的點撥。
答問專家: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渠 瀅
您說得很對,基層法律服務的供給不應該是單向輸出,而是必須立足於群眾的切實需求,實現基層矛盾和爭議的實質性化解,從而真正打通法律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農村等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完善是有效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的基礎條件,也是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基層政府學習借鑑「楓橋經驗」,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探索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如何讓法律服務更加精準高效,的確是基層政府面臨的新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更」著手提升。
更有溫度。基層的矛盾和糾紛大多由瑣事引發,類型複雜多樣,「人情」色彩濃重。當事人的訴求可能並不僅限於解決法律爭議,而是希望化解生活中長期存在的矛盾。這就要求農村法律工作者不僅能解決專業性的法律問題,也要直面糾紛中的情感衝突;不是簡單機械地適用法律,而是以當事人的利益和實際需求為導向,尋求法理與情感的平衡,做到案件處理的合法、合情與合理。
更有彈性。要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就要以靈活多樣的法律服務方式應對基層社會矛盾的多元化,並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特別是對由家庭矛盾、鄰裡糾紛等引發的案件,可以優先選擇非訴訟矛盾解決方式,在依靠律師解決專業性問題的同時,吸納社會化、非專業化的人民調解組織等不同類型法律服務主體來推動案件調解,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制度靈活、高效、低成本等優勢。同時,由於基層社會處於持續發展變化之中,公共法律服務的內容和側重點也應當與時俱進,及時回應和滿足基層社會不斷提升的公共服務需求。例如,在當下的法治宣傳中,應將近年來比較突出的電信詐騙、非法集資等問題以及防疫管理制度等作為重點宣講內容。
更接地氣。當前,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仍有待加強,法治宣傳教育依然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基層法律服務的工作重心。與高等院校的法學教育不同,面向基層的法治宣傳要充分考慮基層群眾、特別是村民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法治宣傳並非「陽春白雪」,應當有生活裡的煙火氣息。在面對不同受眾時,法治宣傳的方式和手段也要創新調整。例如,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可以成為法律知識的載體,模擬法庭可以更加直觀地幫助基層群眾感受公民的守法義務和法律的神聖威嚴。
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法治如何來兜底
提問人: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退休幹部 閆明中
這些年來,黨和國家很重視老齡法制建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行了修訂,民法典也對保障老年人權益作出了規定,這讓我們心裡越來越踏實。
養老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有的老人手頭有些餘錢,被人一忽悠就買了「理財」、搞了「投資」,最後血本無歸,不少人還被卷進所謂的「以房養老」騙局。民法典中提到了居住權,這和「以房養老」是什麼關係?怎樣避免此類騙局?
由於年齡增長和疾病等原因,有的老年人沒法料理生活、處理財產。最近看到,上海一位八旬獨居老人與一位非親非故的水果攤主籤訂了意定監護協議和遺贈撫養協議,把價值300多萬元房產贈給外人,引發親屬質疑。這兩份協議能保護老人的權益嗎?老人去世後,如果子女對遺囑爭執不休,法律有什麼相關規定?
智能時代,由於精力和知識所限,很多老年人會「慢半拍」。有的博物館不在網上預約就不讓參觀,有的地鐵站沒有電子票就沒法乘車,有的地方沒有健康碼就不讓進……我看國務院最近出臺了相關規定,那是不是說,這類做法其實並不合法?
答問專家:遼寧大學中國老齡政策法律研究所所長 任 際
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典,對公民全生命周期實施全方位保障,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方面也有很多亮點,將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產生深遠影響。
我國社會中,「養兒防老」觀念根深蒂固,但近年來養老方式日漸多元化,「以房養老」也成為一個選項。老人可以將房子出租、出售、抵押貸款等,靠獲取的收益來養老。
民法典物權編增設了居住權這一新型用益物權。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或者遺囑,佔有、使用他人住宅,以滿足居住需要。在此情況下,房子的新業主沒有權利趕走居住權人,這為老年人「以房養老」提供了法律保障。
近年來,「以房養老」騙局多發。在此提醒老年人,籤署任何法律文件,一定要做到「一看仔細、二明白後果、三籤字按指印」,要和家人充分溝通,向律師等專業人員諮詢法律意見,要選擇有資質的正規金融機構,要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好老年人享有的權益,特別是居住權,以防陷入集資或詐騙陷阱。
民法典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這就是意定監護。民法典同時規定,自然人可以與繼承人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籤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該組織或者個人承擔該自然人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對此,親屬應充分尊重老人的個人意願,不能侵犯老人的人身權、財產權。
生活中,一些老人由於年齡增長和患病等因素,需要生活照料或處理財產方面的幫助,此時可籤訂意定監護協議及遺贈撫養協議,以備不時之需。
民法典在傳統的口頭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公證遺囑等遺囑形式外,增設了錄音錄像遺囑和列印遺囑,這讓老人立遺囑時可選擇更多的技術手段,也為確定老人真實意願提供了更多保障方法。同時,遺囑人可以撤回、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牴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準。當前,老年人應轉變觀念,對身後財產早做打算,以避免糾紛。
智能時代的到來,對老人傳統的生活狀態是一個挑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有享受社會服務和社會優待的權利,有參與社會發展和共享發展成果的權利,明確禁止歧視老年人。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為老年人接受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提供保障。「十四五」期間,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相信老年人的各項需要將得到更好滿足。
優化營商環境,法治提供哪些保障
提問人:山東省德州市愛優品手機店店長 廉 博
考大學、進事業單位,然後辭職開手機店,我最終成了個體戶。當初辭職創業時,也有過顧慮,一怕政府門難進、事難辦,二怕顧客不講理、挑事情。幾年下來,顧慮漸漸打消了,我感覺,法治意識正浸潤著我們的社會。
近幾年,政府在行政審批改革方面下了大力氣,依法行政也落到實處,給我們帶來不少便利。今年我周圍新開的店也不少,聽說現在開店,營業執照申領、社保登記、醫保登記、住房公積金登記、印章刻制、辦理稅務……一大堆事情半天就能辦完,印章和稅控設備還是免費領的,這可比我開店那時好多了。
做生意這幾年,難免與顧客有糾紛,常請工商部門或其他組織依法調解。今年6月,一位女顧客說自己在店裡買的手機需反覆重啟,而當天又急著出差,我便趕到店裡給她換了一臺備用手機臨時頂替。幾天後,顧客出差回來要求把之前的手機退掉。我查詢了購買記錄,這臺手機已經賣出兩年半,過了質保期,只能付費維修,或者按市場價格予以二手回收。顧客不肯,我只好請來消協工作人員依法協調,最終的調解結果雙方都接受:我將這臺過了質保期的手機修好,歸還顧客。
都說「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我很感興趣:法治到底是怎樣改變營商環境的?請您給我「掃掃盲」。
答問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王 瑛
一個手機店主的小故事,折射的是中國營商環境的大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持續部署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營商環境改善的背後,處處都是法治印記。
法治可以平衡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市場經濟領域有關法律法規「立改廢釋」,讓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更加清晰,使市場主體的利益關係調節更加有法可依。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政府既要在市場活動中扮演好監管者、調控者和服務者的角色,也要避免對市場過多幹預,確保市場主體的營商自由。法治環境下,政府要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著力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法治可以保障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2020年1月1日施行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是我國優化營商環境領域的第一部綜合性行政法規,以政府立法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制度保障,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法治構建公平公正的制度體系,對市場經濟關係發揮著確定、引導、規範、保護和制約的作用,經濟活動中各個主體、各種行為都以法律形式得到規範,為營商環境提供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保障。
法治可以平等全面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平等保護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產權保護的法治化讓市場競爭更公平、市場活力更充盈。
如同這位店長感受到的那樣,法治為企業吃下「定心丸」,只有將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才能為企業賦予發展的持久動力和堅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