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究竟是什麼?民俗還是迷信,本質是孝文化和家文化的傳承

2020-12-13 咧嘴象

中元節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代表著一種風俗文化,而祭祀燒紙是文化表達的一種方式。所以說中元節所承載的是一種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一種習俗,而不是盲目地將它打入迷信。

中國的是一個血緣聯繫非常緊密的社會,深層次還是反映中國的孝文化,這一天也是為了追憶先人。祭祖這種行為不僅僅是出現在中元節,其它節日諸如清明、春節,也都有緬懷祖先的行為。

中元節也俗稱「七月半」,因為這個季節是豐收的季節,祭祀祖先、祭祀土地,也算是用豐收來酬謝,並祈求來年好收成。中元節本是道教對於七月半這天的稱呼,後來唐朝道教興盛,所以中元節的稱呼也就流傳了下來。

為何有「鬼節」的說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三元,分別是上元(元宵節 )、中元節、下元(農曆十月十五)。這種說法也是從道教演變而來的,三元分別對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這三官大帝。其中中元節對應的是地官,地官主掌地府,這一天地府打開大門,這也是中元節有鬼節說法的原因。

早期中元節也就是七月半,只是單純的一種祭祀的節日,鬼節的說法是後來演變而來的。七月十五還是佛教的盂蘭盆節,盂蘭盆也就是解救超度亡魂的意思,後來節日就開始混用,也就不再當作兩個不同的節日了。

一種文化

中元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不只是中國在過,中元節也曾傳入其它國家,比如周邊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都有類似的節日內容。

中元節本質上還是一種緬懷祖先的行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祭祖,才會有在此一天追憶逝去的親人或祖先。當然中元節也附帶了一些諸如「鬼節」、燒紙這樣的色彩,但是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把中元節打入封建的行為。以前古人遇到無法解釋的行為,會把它們與神靈鬼怪聯想,本質上還是趨吉避兇的思想。

每一個節日在經歷一個時代的同時,時代也會豐富節日本身的內涵,以及剔去不符合時代的內容,每一個節日都是在面臨一個發展的過程。

每一個習俗都有它所代表的內容,如果不符合時代自然會被時代拋棄,從而有新的內涵補入。雖然中元節的名稱、具體習俗,從古至今都有所變化,但是其中緬懷祖先、追憶先人的本質還沒有變。

孝文化與家族觀念

中國好多節日都繞不開的就是孝文化以及家族文化,比如中秋、春節等。

孝文化是自古以來蘊含在中華民族骨子裡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麼多習俗追憶、祭祀祖先。與孝文化相對應的就是家庭、家族觀念,正是這樣的凝聚力才反補了孝文化。比如春節,一家人團圓,並且祭祀祖先。在今天春節團圓的概念絲毫沒有褪去,每年春運都有那麼多人回到家和家人團聚,親戚朋友間拜年,祭奠祖先。

相關焦點

  • 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燒紙,到底是民俗還是迷信
    今天就是七月十五了,在我們傳統的文化中,把這一天稱為中元節。不過每個地方對於這一天的定位,也是不一樣的。西南成都一些地方,他們過得7月13,也有些地方過的是今天7月14,多數地方是過7月15的。那麼在這一天祭祀燒紙,是屬於民俗還是迷信呢?我個人覺得在7月半這一天,祭祀先人燒紙,可能確實是在現今不太妥當,有更文明、更安全的方法。但要講祭祀先人,是迷信就有些過了,應該是屬於民俗才對。
  • 民俗|中元節就是滿街燒紙?它其實很有文化!
    民俗|中元節就是滿街燒紙?它其實很有文化!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
  • 中元節不僅是「鬼節」 體現「由親親到博愛」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譚繼和與民俗專家袁廷棟告訴本報記者,「鬼節」其實是對中元節祭拜超度孤魂野鬼這一方面內容的稱呼,並不能概括這個節日的全部含義;中元節的意義和內涵,要更為廣闊。中元節為啥在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的「元」,是元素,古時的中國人認為構成宇宙的三種元素為天、地、水。道教的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也就是相應祭拜天官玉帝、地官閻王和水官龍王。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傳承千年的孝道文化,其內含究竟是什麼?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生死離別祭祖思親,千百年的傳統習俗讓「孝道」文化深深的刻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我們常說的「孝」究竟源於哪裡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今天小編就帶你詳細了解一下。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孝道」的根本意義在於對生命的延續,這其中包含對個體生命的延續,和對文化生命的延續。
  • 中元節文化闢謠:沒有「初一鬼門開 三十鬼門關」的說法,只有七月十五
    又到了農曆七月,因為七月十五為三官大帝·赦罪地官的誕辰,據說地獄會放出亡人魂魄,加之宗教因素的文化,變成了一年中最大的鬼節——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所以七月也被人們稱為「鬼月」。當然這些可以說是迷信以及民俗信仰,但作為傳承下來的一種祭祀文化,也是有其可取之處,比如慎終追遠的對先人的奠祭。
  • 中元節緣何叫鬼節 它是如何被遺忘的
    民俗專家、「燈謎大師」翟鴻起以「中國情人節」的名義,今年的「七夕」熱鬧非凡。「可七夕和情人節有什麼關係呢?」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在「七夕」被扭曲的身影后,還有一個尷尬的「中元節」呢?它曾被我們祖祖輩輩所珍視,如今,它卻悄無聲息。究竟是什麼讓我們遺忘了「中元節」?明天,它是否會徹底銷聲匿跡?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稀裡糊塗成「鬼節」傳統「中元節」是農曆7月15日。
  • 「東北仙家」故事傳說是文化還是迷信?怎麼區別迷信與文化
    東北仙家的文化東北仙家文化包含三部分,一是道教的仙家文化;二是部分是出馬仙代表的宗教文化遺存;三是仙家文化民間傳說東北道教護法神不是王靈官清朝年間東北鐵剎山雲光洞龍門郭守真道長開創了納仙歸道的先河怎麼把迷信從文化、民間傳說中區別出來?
  • 閩南的「拜拜」,是迷信還是文化?
    曾有人戲稱,閩南的媽媽勤勞又顧家,不是在忙拜拜,就是在去拜拜的路上你覺得「拜拜」是習俗還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呢?有許多外省的人說:你們這裡經濟好,但是你們這裡也好封建。不過我反而覺得這是獨屬於閩南人的一種生活儀式,並不認同是一種迷信,而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嚮往和祈禱。你也只有在閩南才能體會這裡執著的信奉是那樣的普及。
  • 中元節有多少天 中元節要注意什麼
    中元節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以祀鬼為中心得節日,那麼中元節有多少天呢?中元節要注意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中元節的意義  中元節是一個異彩紛呈,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它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還有我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 農村老話:「七月半沒事別往河邊站」是什麼意思?中元節有啥講究?
    七月半是中元節的一個稱呼,因為這一天是七月十五,所以人們把它稱為七月半,不同的地區稱呼也有所不同,有著祭祖節、盂蘭盆節等多個稱呼。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的產生應該是屬於融合了民間風俗與道家及佛教文化為一體的節日,最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有了祭祖的傳統,因為這個時期真是農作物成熟的季節,將最新鮮的食材食物供奉給祖先,希望祖先保佑家人的健康和來年的豐收。在道教文化中,將中元節認定為是地官的誕辰,所以在這節日期間,地府會將所有的鬼魂放出,所以又有「鬼節」的說法。
  • 中元節我們應該傳承什麼?
    每到農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也就是俗稱的「七月半」,中國人會迎來一個特殊的節日——中元節,坊間又稱「鬼節」。在這一天,城鄉很多家庭都會聚集在過世的先人陵墓前舉行祭祖儀式,寄託對先人的哀思和懷念。一時間,田野四處青煙繚繞,時不時還傳出鞭炮的鳴響。這種祭奠方式,不僅汙染環境,還極易造成火災,事實上也不符合過中元節的初衷。
  • 七月半為什麼叫「中元節」,起源於何物?淺談傳統節日中元節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稱鬼節(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十四日)。2020年9月2日這天便是七月半,中元節。 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有些人家還會舉行家宴。古時候,在祭祀、供奉祖先時非常講究行禮如儀,有著一整套約定俗成的流程。
  • 山大路街道傳承弘揚「孝文化」,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水平 打造「孝...
    從2017年開始,山大路街道依託轄區閔子騫「孝文化」資源優勢,已成功舉辦四屆孝文化節。「以孝文化為承載,以精神文明塑造為重點,以傳統文化傳承為突破口,街道認真挖掘孝文化的豐富內涵,將孝文化傳承延伸至市域社會治理,引導企業參與其中,大力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山大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磊說。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就存在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中。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概括起來包含了兩大核心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這條傳承路線的主角,就是我們所知道的老子。但是,從我們的研究來看,老子很可能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傳承線,在這條傳承線上,每一個時代的那個人都是老子。相關的解讀內容,已經上傳至心智玩家的專欄,有興趣的網友可以閱讀。第二條路線就是用「禮樂」的形式,在日常生活、工作場景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
  • 中元節,它的文化內涵你了解多少?
    又到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中元節祭祀祖先要注意哪些事情,這裡面的講究可真不少……中元節的由來,你清楚嗎?
  • 是文化被歪曲,還是迷信
    顯然,有些人將風水直接與迷信劃上了等號,認為申遺也好,列入國家級名錄也罷,都是在渲染封建迷信。然而,韓國政府早已啟動了「整體風水地理」項目,還將其列為國家遺產名錄和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他們的工作正在穩步推進過程中。預計不遠的將來,風水也會端午節一樣被認定為韓國的文化。
  • 中元節已過,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是不是太簡單粗暴了?
    01中元節簡述對於中元節,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而且還是在我國民間非常受重視的傳統節日,民間俗稱「鬼節」。2010年,中國文化部還將中元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中元節本身源自祭祀,意義在於敬祖。它的重要性在於祭祀活動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永遠不斷的「孝道」。傳統祭祀活動一般有三種方式,上墳、家祭和遙祭。而中元節祭祀的時候,一般採取的遙祭方式。
  • 2016年中元節將至 中元節有哪些民俗與禁忌
    巴中在線8月16日訊: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過了今晚就是中華傳統節日中元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有些地區七月十四就開始過節了。中元節究竟是個什麼節?中元節民俗是什麼?中元節又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 「迷信」還是「文化」, 田小娥砸爛的宗族祠堂代表了什麼?
    小說《白鹿原》中族長白嘉軒按照白鹿原家族的村規民俗,拒絕黑娃和田小娥結婚而進祠堂和族譜。並最終把他們趕出了白鹿原。後來黑娃搞運動帶領田小娥怒砸祠堂犯眾怒。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人民日報》發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第一次提出:要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四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即最初的「破四舊」。瘋狂的「破四舊」運動蔓延全國,無數文物古蹟遭到嚴重破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