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19:53 |中新浙裡微信公眾號
用浙江方言讀《詩經》,這樣的詩歌也很美!
「 小時候讀詩經,總覺得有些詩詞的韻腳拗口又不舒服,沒想到用方言讀起來還別有一番韻味。我們的方言也可以這樣『高大上』!」朗讀者汪旭瑩這樣感嘆。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徐越教授
從事方言研究多年的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徐越教授表示:很多古詩詞都會有這樣一種情況。
「像李白杜甫的唐詩,它是一種格律詩,按理說押韻是很工整的。」
徐教授指出,但如果我們用普通話去念,就會發現很多地方不押韻,若用方言去念,有的還是能押韻的。
比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越女詞五首》等,詩中句尾字的古今韻母發生了變化,這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吸引著我們後人不斷探索研究。
紹興媽媽發出「求助帖」
孩子不願開口的「鍋」誰背?
日前,紹興有一位媽媽在論壇發出「求助帖」,她說女兒已經三年級了,聽得懂紹興話,但就是不願開口講。
溝通之後,這位媽媽認為女兒是因為覺得紹興話「土」才不肯講。她覺得現在的學校教育在方言方面有欠缺,同時她希望自己能在網上尋求比較得體的教育方法。
帖子發出後引起眾多網友熱議,有的人覺得孩子不說方言這個「鍋」不應該由學校背。
於是,這又引發了關於「學習方言or普通話」這個話題的又一輪battle。
有的網友認為:沒什麼關係,方言遲早要淘汰的。
也有的網友認為:真的好可惜,再這麼下去,再三代方言就要消失了。
「有的小孩子不愛說方言,覺得方言土,其實這是教育的問題。」徐越教授說。
孩子因為年紀小,不能理解方言文化,不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潛移默化中都會對他的認知產生影響。
徐越教授的父親徐青教授,也是從事語言研究的專家,師從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同時還是高校經典教材黃廖本《現代漢語》的編寫者之一。
受父親影響,徐越教授從小就對語言敏感,對語言學產生興趣,家庭環境的薰陶對孩子成長來說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為此,針對紹興家長的「難題」,徐越教授建議:家長可以從家庭生活開始,給孩子營造一個說方言的環境讓他們學習方言。
方言的「土」是存古
這份珍貴你可知?
「方言是語言的歷史沉澱,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切的地域文化都必須要用方言來表達。」
以紹興蓮花落為例,徐教授說:「比如你用普通話來講蓮花落,那就沒有那個味道咯。」
徐越教授表示,其實方言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每個地方它的方音都不一樣,其中保留了不同的一些存古的東西。」
圖為徐越教授在嘉善楊廟做浙江方言田野調查研究
「有些人覺得方言是一種過去的東西,確實在語言發展演變過程中,它是古代那種語音的一些不同程度的殘留,具有存古性。」
「你說他土,是因為他有存古,但是存古是很珍貴的。這其實也就是方言自身的一種特質,一種價值。」
比如我們的古詩詞。「假如李白杜甫他們那個時候就有錄音機或國際音標,那就可以給我們留下當時的發音。」
徐教授笑著說,「但是現在,我們也可以從方言裡面去尋找那些痕跡。」
儘管困難,這可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
杭州說唱刷屏朋友圈
方言大環境目前怎樣?
今年8月,在B站一檔綜藝《說唱新世代》裡,杭州說唱選手Tangoz(鍾祺)攜一曲《Love Paradise》向家鄉杭州帥氣表白。
他的一句「個裡是杭州」讓杭州話rap出圈,刷屏朋友圈的同時,也讓更多人感受到杭州方言的魅力。
TangoZ鍾祺的表現讓黃子韜激動地感嘆:「你就像一個天使,在散發著光芒!……兩個字,震撼!」
而現場其他評委也表示:「感受到杭州的力量了」、「第一次覺得杭州話這麼好聽」!
節目中,鍾祺坦言:這歌是他真實地對家鄉的表達,他希望用方言做出更多優秀的吳語類作品。
鍾祺口中的這個「吳語」,其使用人口佔浙江總人口的 95%以上,是浙江的主體方言。
提到「吳語」,知道它的人有多少?為什麼浙江方言不如四川、陝西這些地區的方言有名呢?
「不一樣。」對於網友提問,徐越教授指出,四川、陝西這些地方說得都是北方方言,它是有方音,有帶一些口音的。她解釋說,「這些方言是大家都能聽懂的,但是浙江吳語說出去,人家可能是聽不懂的,也很難學的。」
在杭州本科畢業並且已經工作一段時間的山東女孩王玉巖,這樣評價浙江方言:「第一次聽浙江方言,覺得挺好聽的,但是浙江的方言都挺難學的,有時候省內人互相也聽不懂。」她表示,「在這裡時間久了,北方人聽可能也能聽懂,但是聽一天耳朵特別累。」平時她身邊的人都說普通話。
「這是一個大環境,大家都說普通話。」徐越教授說。
歷經六代約100年時間
有的方言正在日漸流失?
徐越教授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語言的發展演變也特別快,同時方言流失非常嚴重。
在杭州市區範圍內,除吳語方言外,還有少量閩南話分布,屬於再移民方言。
徐越教授師生團隊在一次「杭州閩語歷史與現狀」的方言調研中,採訪到屏峰村村民廖鴻華先生。
廖鴻華家族是從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遷徙到浙江省平陽縣水頭鎮的,他太爺爺時又從水頭鎮遷到杭州,他向徐教授團隊講述了從其太爺爺到其外孫六代人的杭州閩語盛衰過程。
從第一代只會說閩語,到第六代基本不會說,歷經六代,大約100年時間,家族閩語日漸流失。
「現在很多人的方言水平都在降低,從這一代小孩子到更大一點的大學生,都是這種情況,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徐越教授感嘆。
知網上一篇論文引起我們關注:杭州師範大學的寧怡、陳紫怡、劉怡、王玉銘等人曾通過浙江省內走訪,對杭州、溫州、衢州、台州的幾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他們發現,當代大學生的方言水平受童年成長環境影響較大。雖然許多學生家鄉在農村,但隨著他們在城市裡成長,方言水平普遍偏低。
數據來源:文獻《當代浙江方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調查發現:約有2/3的被訪者熱愛方言,他們認為方言是家鄉文化的傳承,是地區的特色和魅力,可以給人帶來親切感和歸屬感。同時,也有1/3的被訪者對方言是無所謂、漠不關心的態度。
「不會說方言的一代」
也是最遺憾的一代?
在豆瓣上「不會說方言的我們」話題中,簡介寫著:因為各種原因,有些人在某地長大卻始終沒能學會當地的方言。
沒能學會任何一處的方言,成為了很多人的遺憾。
一位豆瓣網友這樣回憶說:記得小學學校明令禁止校內說方言……因而很懵懂地默認了「說方言很土」這樣的認知……但現在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被剝奪掉了些什麼。
徐越教授表示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學習方言和普通話二者是不對立的。「學校教育的教學語言就是普通話,這個是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如果課後還能開一些與當地方言相關的選修課,我覺得這個是應該的。」
之前,杭州省府路小學就專門開設杭州話的社團課,徐教授認為這種形式也很值得推廣。
「一個杭州人,你不會說杭州話,你也聽不懂杭州話,甚至對自己成長地區的歷史一點都不了解,這怎麼行呢?」
徐越教授表示,「即便不會說,如果能聽懂,那也是一種財富。」
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方言不僅是交流工具,還是地域文化載體。此外,它還是一種情懷,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感情紐帶。隨著時代發展、普通話普及率日漸提高,如今很多中華民族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鄉音,正在慢慢消失。
網絡上很多年輕人把自己自嘲為「不會說方言的一代」,在某地長大卻始終沒能學會當地的方言,或是沒有學會任何一處的方言,這是否也是你的遺憾?不妨和我們分享一下,你會說自己的家鄉方言嗎?
(原標題《用浙江方言讀《詩經》,這詩歌太美!我不敢聽》。編輯 袁華明)
1607169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