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閱讀閱讀單上有劉慈欣的《流浪地球》,老師布置要閱讀。很多寶媽都上網現買,我家倒是早就買了這本書,在去年《流浪地球》電影上映之後我看女兒喜歡看科幻電影,就趕緊買了本回來,以培養她對科幻小說的閱讀興趣,結果女兒看都不看。
這回老師要求閱讀,要做積累,她不得不看。可是她先糾結的是人家的書名都是「流浪地球」,為什麼她的這本叫「流浪的地球」,問我是不是買錯書了。她說她看了開頭,跟電影完全不一樣。我翻了一下書,忍不住好笑。這是短篇小說集,《流浪地球》在第二篇,她看的壓根不是《流浪地球》。
我很好奇她平常看書不看開頭不看目錄,直奔文章,那她到底知不知道她在看什麼書。看一本書,應該先看題目、封面、作者,前言,目錄,甚至後記,對這本書大致的內容心中有數,對閱讀後得到的收穫也更明確。這本《流浪的地球》是劉慈欣主編的銀火箭少年科幻系列其中之一,一套八本,均為國內外知名科幻作家的代表作。
《流浪地球》只有2萬字左右,不用一個小時就看完了。女兒看完之後,又看了另一篇《超新星紀元》,她說她更喜歡《超新星紀元》,裡面說的是一顆超新星爆炸的強光到達地球,全人類經歷了一場死亡淋浴,這未知射線完全破壞了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全人類幾十億人口,只有十三歲以下的孩子可以自行修復染色體,其他的人受到損傷不可修復。這就意味著地球上將只剩下十三歲以下的孩子。
為了選擇國家領導人,國家決定讓小學畢業班參加野外生存遊戲,觀察孩子表現,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有能力擔當的孩子,由主席和總理等親自教導一天,大人們把世界留給了孩子們。超新星紀元開始了。
女兒看書一定要看到結局,她說《超新星紀元》怎麼沒有結局,懷疑是不是只有節選。我告訴她這是短篇小說,大劉已經寫完了。然後她就一直追問結果會怎樣。我說她可以自己想像,甚至可以給它補寫一個結局。她不說話了。
現在的小孩每天被繁重的作業固定住思路,總覺得什麼東西都是非黑即白,就像老師布置的作業,一定要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對她而言,故事就要寫到結局,交代得明明白白,那才叫故事,不然就是作者不負責任。
她不知道國畫中有留白,詩歌最後兩句言有盡而意無窮,小說結尾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一篇文章寫太滿,反而讓人覺得沒意思。真正好的文章就應該留有想像空間。
超新星紀元留給孩子們的空間足夠大,足夠讓孩子們想像沒有了大人由孩子統治的國家會是什麼樣子,孩子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國與國之間會是什麼樣子。
而在想像後續的時候也要想想原文,24個班級,為什麼鄭老師的班級被選上呢?因為他們懂得團結協作,發揮各自專長,有著遇事冷靜,共同應對,勇敢堅強等好品質。而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能力,如華華的領導能力,曉夢的協調能力,還有「眼鏡」的博學廣知等等。
再想想你要是身在其中,你會怎麼做?這是閱讀的共情力。你的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質?你有哪個方面的能力?你能為集體做些什麼?有不足就去彌補,有優點就要發揚,這就是閱讀的意義,豐富我們的生活,拓寬我們的視野,培養我們的想像,幫助我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