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進虎鯨的世界
(鯨目全家福)
鯨目又分為兩個亞目,分別是:
鬚鯨亞目(Mysticeti)。特點是沒有牙齒,依靠嘴巴裡大量的角質鯨鬚過濾海水捕食。
齒鯨亞目(Odontoceti)。特點是有牙齒。
其中鬚鯨亞目又分為 4 個科,分別是:
(1.弓頭鯨,嘴巴附近會有不規則的白色斑點)
(2.南露脊鯨,眼圈附近的白眉、嘴巴附近的白點是皮繭,只生活在南半球溫帶海域)
(3.北露脊鯨。沒錯,和南露脊鯨長得基本一模一樣,但只生活在北半球溫帶海域。長期的地域阻隔讓他們和南半球的親戚產生了生殖隔離,成了單獨的物種。因為過度捕殺,非常瀕危,現在全球大概還有 300-600 頭)
(4.小露脊鯨,是唯一有背鰭的露脊鯨,也是最小的露脊鯨)
(5.小鬚鯨。鬚鯨科裡最小的一種,雖然如此……也有十米左右長。常常會和上面的小露脊鯨混淆)
(6.布氏鯨。正在進食的布氏鯨,可以看到大嘴吞了許多海水,然後通過鯨鬚過濾掉海水,留下魚蝦)
(7.座頭鯨。可能是最著名的鬚鯨了,以巨大的胸鰭和酷愛唱歌聞名)
(8.塞鯨。和布氏鯨非常像,區別在於,布氏鯨只出現在熱帶海域,塞鯨則遍布在全球海域)
(9.長鬚鯨是僅次於藍鯨的世界第二大動物,目前發現的最大個體體長 26 米)
(10.藍鯨,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廣泛分布在全球海域。目前得到證實的最大個體記錄為 33 米,190 噸)
(11.灰鯨,我很醜可是……額……)
齒鯨亞目分為 10 個科,分別是:
(12.亞河豚,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當地土著傳言,亞河豚會化身翩翩少男,和當地少女交媾。聯想到海豚那種糜爛的性生活作風,可能……亞河豚也會強姦人類……)
(13.拉河豚。生活在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近海,是唯一可以在海水中生活的淡水豚。標誌性的特點就是超長的吻部。拉河豚的「拉」字是指拉普拉特河,大概是第一次被發現的地方。)
(14.白鱀豚。2007 年宣布功能性滅絕。默哀)
(15.印河豚。生活在印度河水域,非常稀有,僅存 500 頭)
(16.恆河豚,和印河豚非常相像,應該是同一物種因為地域隔離產生了生殖隔離。生活在恆河、梅克納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幹了這杯恆河水,然後……啊,我死了)
(17.江豚。長得非常像小號的白鯨。適應力很強,從中國的長江,到印度、日韓的海域都有分布。)
(18.加灣鼠海豚。嘴巴附近會有一塊小小黑斑。只分布在加利福尼亞灣最北部的狹小區域內,極度瀕危,現存個體可能不足一百頭)
(19.港灣鼠海豚。被頂到天上這位就是。廣泛分布在北半球沿岸水域)
(20.棘鰭鼠海豚,分布在南美洲南部水域沿岸,特點是背鰭向後生長)
(21.黑眶鼠海豚。很少見到活體,推測分布於南美洲沿岸和南半球個別島嶼附近。)
(22.白腰鼠海豚。分為兩種,一種是類似圖中這樣,從肚子中部開始出現白肚皮。還有一種是從胸鰭就開始出現白肚皮。)
(23.一角鯨。角實際上是一根長牙。有一些變異的個體甚至會長 2 根)
(24.白鯨,水族館的常客,不介紹了。喂,你們把重點放在鯨魚身上好嗎!)
(25.秘魯中喙鯨。是體型最小的喙鯨。長期以來,科學家只是在秘魯的幾個菜市場見過秘魯中喙鯨的部分標本,上圖是 1988 年科學家首次在秘魯發現的秘魯中喙鯨的完整……屍體)
(26.赫氏中喙鯨。很神秘的一種鯨,首次發現至今已經一個多世紀,只找到了二十多具擱淺的屍體,還有幾次疑似的海上目擊報告,對其的研究還處於很淺的層面)
(27.安氏中喙鯨。目前只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紐西蘭沿海發現過擱淺的安氏中喙鯨。成年雄性會有兩顆大牙突出在吻部兩側)
(28.索氏中喙鯨。在海面上很難認出索氏中喙鯨,但是這種鯨格外容易擱淺,目前已經發現過 100 多次擱淺記錄)
(29.熱氏中喙鯨。在美國大西洋沿岸經常發現擱淺的熱氏中喙鯨,在歐洲和北非沿岸也發現過零星的擱淺個體,它的特點是小齙牙出現在吻部的前 1/3 位置)
(30.銀杏齒中喙鯨。人類對其幾乎一無所知……在日本出現過一些擱淺的屍體,它的齙牙是喙鯨裡最大的,且呈銀杏葉狀)
(31.格氏中喙鯨。在澳大利亞南部、紐西蘭、非洲南部和南美洲南部被發現過,白色的喙是比較明顯的特徵)
(32.特魯氏中喙鯨。長期以來只在大西洋北部發現過擱淺個體,生物學家以為它只在大西洋生活,後來在南印度洋又發現了……嘴巴尖兒上有兩顆小牙)
(33.布氏中喙鯨。長了兩顆大齙牙,下顎還有個明顯的大突起。這種喙鯨分布比較廣泛,世界各地都有過目擊記錄)
(34.哈氏中喙鯨。頭上有一個「白帽子」,辨識度比較高,在日本東部沿海和美國西部沿海有過目擊記錄)
(35.史氏中喙鯨。分布在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沿海,日本海也有一個小的族群)
(36.長齒中喙鯨。比較好辨識的喙鯨,最大的特色就是超級長的獠牙了,成年鯨的獠牙能露出 30 公分長,有的甚至會兩根獠牙在嘴巴上部交匯,導致鯨不能完整的張開嘴)
(37.未得到命名代號為 Mesoplodon sp."A"的中喙鯨。連名字都沒有,要什麼皂片!)
(38.謝氏塔喙鯨。也是只發現過擱淺屍體,而且大部分屍體都已經腐爛很久。目前推測它生活在紐西蘭和南美洲南部,大大的額頭是比較明顯的特徵)
(39.柯氏喙鯨.是 分布比較廣的喙鯨了,特點是圓圓的腦袋,喙部不是那麼明顯)
(40.南瓶鼻鯨,相對於它在北半球的親戚北瓶鼻鯨來說,南瓶鼻鯨生活在遠離人類活動的海域,躲過了被量捕獵的噩運)
(41.北瓶鼻鯨,是喙鯨裡較為人熟知的一種,廣泛分布在大西洋北部。北瓶鼻鯨好奇心極重,特別喜歡靠近人類的船隻,然而俗話說得好,好奇害死貓,北瓶鼻鯨這種特性導致它成為了捕鯨人最容易捕獲的目標。群居的北瓶鼻鯨不願意拋棄受傷的同伴,捕鯨人發現並利用了這種習性,捕捉到一隻北瓶鼻鯨後,不急於將其殺死,而是等待它吸引自己的同伴過來救援後,一網打盡)
(42.朗氏中喙鯨。謎一樣的生物,連擱淺的屍體都沒有被發現過,人類對其所有的了解都是來自 2 個頭骨標本:1882 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發現了一個頭骨,風蝕破損的很厲害;1955 年在索馬利亞又發現了一個頭骨,扔在一家工廠的垃圾堆裡……)
(43.阿氏貝喙鯨。分布在南極冰區附近,人類對其研究甚少,在紐西蘭發現過幾個擱淺的屍體)
(44.貝氏喙鯨。有 4 顆牙齒漏在外邊,又名四齒鯨。分布在日本海,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沿海。目前日本每年仍會捕殺幾十頭)
(45.抹香鯨。像不像 EVE 裡的泰坦!)
(46.小抹香鯨。抱歉沒有找到很合適的圖。小抹香鯨有一道假鰓樣子的花紋,還有非常小的背鰭)
(47.侏儒抹香鯨。有一個假鰓樣子的花紋,背鰭比較大)
(海豚科全家福)
(48.虎鯨。沒想到吧,老子其實是種海豚。作為海洋中最頂級的捕食者,我實在也不是不謙虛。真實世界裡的大白鯊,比你們電影裡拍的不知道兇猛到哪裡去了,我一頓吃了仨。你們啊,還是圖森破,拿衣服。)
(49.小虎鯨。個頭不大,一米多長,但是攻擊性很強,有過多次襲擊人類的記錄,甚至經常追逐捕獵捕自己大的海豚。白色的嘴唇是識別的標誌。)
(50.瓜頭鯨。和小虎鯨非常像,也有白色的嘴唇,差別在於小虎鯨頭部是圓鈍姓,瓜頭鯨是尖瓜形。瓜頭鯨喜歡和海豚共遊)
(51.偽虎鯨。海洋樂園裡的常客,據說在野外有攻擊海豚的記錄,但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性情極為溫順。鰭有明顯的 S 形彎曲)
(52.短肢領航鯨。喜歡群居,遊動時一群一字排開,寬度可以達到幾公裡。所謂的「領航」,其實是因為領航鯨生性友善,允許人類船舶靠近)
(53.長肢領航鯨。和短肢領航鯨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就是腹鰭的長度要長很多。)
(54.真海豚。古銅色的色斑讓真海豚十分靚麗扎眼。真海豚變種極多,體型差距也很大,長度從一米多到兩米多都有,許多分類學家都建議將真海豚分為好幾種不同的海豚,尤其被廣泛認可的分類方法是分為短吻真海豚和長吻真海豚。真海豚分布廣泛,除了兩極海域外到處都有發現,它也是數量最多的鯨豚類動物,總量可能達到幾百萬頭)
(55.北露脊海豚。生活在北太平洋區域,沒有背鰭,快速遊動時喜歡躍出水面。全身黑色,只在肚子下有一塊白斑)
(56.南露脊海豚。和北半球的兄弟長得很像,但身上有大面積的白色,實在是……醜出了特色……遠遠看去很容易被當成企鵝)
(57.土庫海豚。和土庫曼斯坦沒有一毛錢關係……分布在加勒比到巴西沿岸,還有的土庫海豚會沿亞馬遜河逆流而上。是海豚科裡比較小的一種)
(58.印太洋駝海豚。就是非常著名的「中華白海豚」,叫做駝海豚的原因是背部有一個高高的隆起好像駝峰,在我國的福建兩廣海南島,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都有廣泛分布)
(59.大西洋駝海豚。分布在非洲西部沿岸,也會順著尼日河逆流而上。它們最著名的舉動就是,會配合茅利塔尼亞漁民把魚趕入漁網。BBC 的某紀錄片記載過。)
(60.條紋原海豚。身上有手指狀的條紋,部分個體的腹部是粉紅色的。經常與其他海豚同遊,尤其是真海豚,不過因為真海豚的古銅色色塊所以不太容易混淆。是跳躍的高手,尤其擅長騰空跳躍,能跳七八米高)
(61.短吻飛旋原海豚。海豚家族炫技界的翹楚之一,喜歡跳出水面然後快速旋轉身體,不過花樣沒有下面的長吻飛旋海豚那麼多,分布在大西洋的熱帶亞熱帶水域)
(62.長吻飛旋原海豚。體操運動員來了大家快閃開!長吻飛旋海豚無愧「飛旋」二字,從水中快速竄出,騰空五六米,以身體為軸,快速旋轉 6、7 圈之後才會落水!炫酷至極。全球熱帶也熱帶水域都有分布,尤其喜歡追逐船頭——所以經常被船撞死……)
(63.熱帶點斑原海豚。身上有許多斑點,如同人的指紋一樣,每一頭的斑點都不一樣。廣泛分布在全球熱帶亞熱帶水域)
(64.大西洋點斑原海豚。和熱帶斑點原海豚非常像,只是身形要粗壯一些,而且只分布在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水域)
(65.糙齒海豚。喜歡生活在全球的熱帶、亞熱帶甚至溫帶的深水水域,身上有粉色的斑塊讓它比較好辨認。糙齒的意思是說它牙齒上有深深的豎條紋)
(66.瓶鼻海豚。著名到無需贅言。在泰坦尼克船頭逐浪的是它,在海洋樂園表演的還是它,出現在《紅色警戒》遊戲裡的還是它,如果有人以為世界上只有一種海豚,那一定也是它。極為聰慧,極為方便馴服,智商相當於 4 歲的人類兒童。PS:性癮患者。)
(67.康氏矮海豚。長得非常有特色,又被稱為熊貓海豚。體型很小,很容易被誤認為鼠海豚。分布在阿根廷沿海,福克蘭群島沿海,還有幾千海裡之外的凱爾蓋朗群島,國外的一些水族館內有飼養,國內貌似還沒有)
(68.黑矮海豚。分布在智力沿海,最南可達合恩角。曾經數量很多,有過 4000 頭一群共遊的記錄。但是智利漁民大量捕殺黑矮海豚用來作為誘餌捕捉大王蟹,讓這一生物數量銳減)
(69.海氏矮海豚。很遺憾,沒有關於這種海豚的照片。分布區域非常狹窄,只在南非和納米比亞近海,數量也不多,又生性怕人,很少有目擊的記錄)
(70.赫氏矮海豚。只生活在紐西蘭的矮海豚,頭頂有一個灰色的「帽子」。海豚科裡比較瀕危的一種,目前僅存 3000 頭)
(71.裡氏海豚。非常容易辨認,身上會留下各種疤痕,不知道是同種海豚打鬥造成,還是捕食魷魚造成,這種疤痕在裡氏海豚身上非常普遍。成年裡氏海豚顏色會變得很深或很淺,深色的會有點像領航鯨,淺色的會有點像白鯨,上圖很好的表現了這一特點)
(72.弗氏海豚。分布在太平洋的熱帶海域,以及斯裡蘭卡海域、南非東部沿海等。很容易和瓶鼻海豚、真海豚等混淆,但弗氏海豚嘴巴很短)
(73.大西洋斑紋海豚。和真海豚正相反,大西洋斑紋海豚的黃色斑塊位於身體後方。特別喜歡跳躍,又被稱為跳躍海豚。在北大西洋廣泛分布)
(74.白喙斑紋海豚。有白色的喙部,和大西洋斑紋海豚一樣,廣泛分布在北大西洋水域。喜歡追逐船頭)
(75.皮氏斑紋海豚。僅分布在南美洲南部,尤以麥哲倫海峽最為集中。和黑矮海豚一樣,被大量捕殺,用來釣螃蟹)
(76.沙漏斑紋海豚。因身上白色的斑塊像沙漏而得名。分布在南半球靠近南極的水域。死亡後,身體會迅速變成全黑。)
(77.太平洋斑紋海豚。分布在北太平洋溫帶水域。是非常出色的遊泳者,擅長快速遊動然後迅速竄出水面,尾巴帶出大量水霧,就如上圖一樣。)
(78.暗色斑紋海豚。分布在南美洲、南非的溫帶水域。特別喜歡躍出水面,經常連續躍出水面十幾次。擅長和其他鯨類、海鳥協同捕獵。看過雅克貝漢的《海洋》紀錄片的朋友應該會有印象)
(79.伊河海豚。因被發現在緬甸伊洛瓦底江而得名。長得非常像白鯨,所以有的分類學家建議把它分類到一角鯨科。分布在東南亞、南亞以及澳大利亞北部水域,除了生活在海裡,還經常沿著淡水河逆流而上,上圖就是在湄公河拍攝到的。有的族群甚至會終生生活在淡水裡。)
懷著很沉重的心情寫完了這個答案。
提起鯨和海豚,沒有人不會不發自內心的喜愛,要麼是聰慧機敏,要麼是龐大溫順,你甚至很難找到一個形容鯨豚類的專屬貶義詞。而五千萬年來,鯨豚徵服了地球上每一片水域,適應了每一個水域的環境,發展出了兩個亞目,十幾科,79 種鯨組成的龐大家族,無愧為進化中的成功典範。
然而在今天,全部 79 種鯨豚都處在滅絕危機的邊緣。這其中,最令國人引以為傲白鱀豚已經離開了我們;江豚的長江族群因為棲息地被破壞,恐怕也時日不多;經歷了 19 世紀捕鯨業瘋狂屠殺的抹香鯨、北瓶鼻鯨數量雖然已經不再下滑,但仍不容樂觀,甚至有的國家仍未停止商業捕鯨;即便是數量最多的真海豚,也在受到捕魚業的嚴重威脅,每年因拖網作業導致海豚被漁網纏繞窒息的案例不計其數……
下面是幾種最為瀕危的鯨目動物及現存量:
藍鯨:約 6000-10000 頭
恆河豚:約 4000 頭
赫氏矮海豚:約 3000 頭
南露脊鯨:約 3000 頭,以極緩慢的速度回升
印河豚:約 500 頭
北露脊鯨:不足 300 頭,仍在無法阻止的下降
加灣鼠海豚:約 100 頭,已進入倒計時
(人工飼養的白鱀豚淇淇,於 2002 年 7 月 14 日在孤獨中死去)
希望我的這個小帖能為鯨豚類保護工作盡到一點點綿薄之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