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信陽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盛鵬 黃曉婉)草木萌發,春山可望。人間最美四月天,光山縣碧水環繞,花團錦簇。工廠裡機器轟鳴、動力澎湃,活力迸發、亮點紛呈;田野裡春暖花開、陽光明媚,精耕細作、生機勃勃。
面對疫情,如何統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光山交上完美答卷,堅持戰「疫」復工兩手抓,守好疫情防控「安全線」,按下經濟發展「快進鍵」,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闊步走進「春天裡」。
春色滿園生態美
光山縣官渡河畔,櫻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前來踏青賞花的遊客絡繹不絕。
4月8日,該縣「百花迎春」暨官渡河畔櫻花(網絡)文化節拉開帷幕,這是繼「油菜花(網絡)文化節」「桃花(網絡)文化節」之後,該縣舉辦的又一網絡視聽盛宴。
去年5月9日,省政府宣布光山脫貧摘帽。目前,該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731戶100038人,已累計脫貧23996戶95447人,還有1735戶4591人沒有脫貧,貧困發生率為0.6%。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貧困群眾就業、扶貧產業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對此,該縣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積極主動作為,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轉機,將疫情影響減少到最小。
趁著春色,晏河鄉付店村貧困戶王世綿忙著採摘茶葉。「今年已經賣了2萬多元的新茶,還可以採摘20多天春茶。」王世綿笑得合不攏嘴。
光山縣是信陽毛尖的主產區之一,共有茶園24萬餘畝,無性系良種茶園10萬畝,年產幹茶1萬餘噸,產值達12億元,全縣茶產業從業人員達15萬人,茶區農民人均茶葉收入5000元以上。
把綠水青山建設更美 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光山縣大力發展綠色油茶茶葉、黃色油菜、金色水稻、紅色龍蝦……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生態、產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依託崗嶺坡地多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桃、梨、葡萄等「甜蜜」產業,催生「多彩田園」花美果甜。昔日的黃土崗,變成了今天的「綠色銀行」,目前該縣僅桃園面積就達到3.5萬畝,形成了斛山、馬畈、磚橋、潑河、槐店、仙居等6大主產區,每年銷往全國各地桃果達2.5萬噸,產值1.5億元。
仙居國家農業公園打造環獨山「萬畝油菜基地」,種植油菜2萬畝,年產值近1600萬元,帶動3000餘農戶戶均增收6000元。圍繞登山、攝影、觀光、農耕文化,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整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資源,建設旅遊看點,發展「賞花經濟」。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該縣先後獲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名茶之鄉、全國油料百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生態魅力縣、中國天然氧吧縣等殊榮。
不負春光復工忙
防疫不鬆勁,復工逐春光。
文殊鄉45歲的貧困戶李勝梅,通過技能培訓,學得一手裁剪技術活,今年遇上疫情出不了門,正當犯愁之際,該縣開展「春風行動」網上招聘活動,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簡歷投了出去,沒想到有好幾家企業與她聯繫。通過選擇,現在李勝梅已到一家羽服裝加工廠上班了。
「今年疫情防控形勢這麼嚴峻,沒想到不出家門,我就找到了好工作!」李勝梅說。
和李勝梅一起在「家門口」就業的有7433人,其中貧困群眾1250人,既增加了群眾收入,又解決了企業「用工難」。
採取暖心服務和精準舉措,打出了政策「組合拳」,該縣加強勞動技能培訓,通過勞務扶貧協作、扶貧車間建設等,擴大就業需求,分類排查16-60歲務工人數,再根據其特長幫助推薦適合的崗位。
位於光山縣官渡河產業集聚區的河南三元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首批覆工的企業,是一家專業研發、生產、銷售新型環保節能遠紅外電熱產品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100餘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我們主動克服暫時困難,及時制定科學嚴密的復工措施,確保公司員工身體健康,復工率達到100%,為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打下基礎。」該公司董事長張斌信心滿滿。
下好「先手棋」,織密「保障網」,光山縣嚴格監督管理,主動落實便企惠企政策,按照「一企一策」原則,排出復工復產時間表,依法依規簡化流程,幫辦手續,開通復工復產服務熱線,協調調撥口罩47萬隻,緩解企業復工口罩難求壓力。組織196名復工復產聯絡員、228支共產黨員先鋒隊、35支人才技能服務隊、135名新任縣派駐村第一書記投身復工復產一線,幫助解決企業復工復產問題1291個,幫助群眾轉移就業12598人。
春潮湧動奮進時
風雨過後見彩虹,寒冬以後是春天。
克服困難、化危為機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光山走出創新路。
槐店鄉槐香園易地搬遷點的扶貧車間裡,一派忙碌景象,戴著口罩和頭套的工人們站在機器旁邊,隨著「哐當、哐當」的節奏,一隻只一次性口罩從機器裡「吐」出來,分裝、打包、運送……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工作著。這是該縣首條一次性口罩生產線正式投產,不僅解決貧困人口就業,還破解當地醫療防護物資緊缺的難題。
根據疫情發展形勢和防控工作需要,光山縣引導企業轉型發展,2家工廠迅速轉產,每天生產醫用口罩40萬隻,帶動84名群眾實現就近就業,其中貧困群眾20人,月增收3000多元。
住在附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貧困戶陳鳳群,一邊熟練地包裝一次性口罩,一邊說:「在家門口務工,每個月有收入,能照顧家庭還能掙到錢。」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源頭和基礎,光山縣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 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疫情防控期間,北京新發地光山公司、天隆公司等龍頭企業,及時整合全縣農副產品,開展縣內配送、縣外輸出,解決了產品滯銷和群眾需求的問題,也催生了農業產業聯盟,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月份以來,該縣成立了油茶發展有限公司,建成投產油茶精深加工項目,新發展油茶3萬畝、稻蝦共作1.2萬畝,啟動了1萬畝中藥材和1萬畝蔬菜種植基地建設。
春回大地,山河無恙。光山正以奔跑的姿態出彩中原大地。
(映象網信陽新聞熱線:0376-6880376,投稿郵箱:yxxy2013@126.com。 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