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名小卒之死,引發一國之亂,美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美國畢竟是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國家,若暴亂發酵下去,它將如何向外轉移國內矛盾?
這,值得我們警惕。
1憤怒之火,觸目驚心
5月25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阿波利斯市,一名叫作喬治·弗洛伊德的非裔男子因涉嫌使用假鈔被拘捕。白人警察德雷克·喬文無視嫌疑人不斷呼救和哀告,用膝蓋跪壓其頸部至少7分鐘,當確信對方已經被徹底制服後,發現此人基本沒了呼吸,這時才呼叫救護車,最終該黑人男子死亡。
視頻曝光後,引發美國國內大規模騷亂。
2020年5月30日,美國華盛頓特區,者投擲爆炸物。
28日,憤怒的示威者一度「佔領」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警察局,現場如同「戰場」——抗議期間示威者縱火30餘起,其中包括16處建築火災;多輛消防車被示威者以石塊等硬物損壞;警察局第三分局附近的百貨商店被洗劫一空,附近店面的玻璃幾乎全部被砸;一處漢堡店甚至被燒為平地……
2020年5月30日,美國明尼蘇達阿波利斯市,一名抗議者戴著寫有「我不能呼吸」的口罩。
直至天亮,大火仍熊熊燃燒,觸目驚心。市區治安狀況極度嚴峻,州長沃爾茲向明尼阿波利斯和聖保羅緊急調撥500名國民警衛隊士兵協助維穩,這兩座城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隨後,局面非但沒有平息,抗議活動已從明尼蘇達州蔓延至全美,而且呈現出升級態勢。
2020年5月30日,美國華盛頓,示威者與警察對峙。
紐約市的抗議活動升級為暴力衝突,有人甚至試圖奪取警員配槍,多名警員被打傷,警察局逮捕了至少72名抗議者;
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的示威活動中,7人身受槍傷,明尼蘇達事件將該市市民對另一起惡性執法事件的憤怒推至高點——3月,一名非裔女子在家中被警方擊斃;
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也出現多股抗議隊伍,在此過程中,有人打砸車輛、破壞公共設施,當地警方動用橡皮子彈和催淚彈等手段進行鎮壓;
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則有部分抗議者闖入議會大廈……
據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統計,至29日晚,抗議者走上了全美22州及華盛頓特區共33個城市街頭進行抗議示威。
2雙重標準,一致甩鍋
暴亂發生後,美國總統川普急忙敦促當地行政官員採取強力手段去平息事態,將示威者稱為「暴徒」,並且放出狠話:「再這樣,就開槍」!
這個畫風,與美國政要們之前在香港事件上的表態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們稍微回顧一下:
他們把在香港發生的打、砸、燒、搶等犯罪行為說成「表達民主意見」,在旁呼籲中國政府跟他們「對話」,而且,對於保持高度克制的香港警察橫加指責。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眾議院議長、身為民主黨的頭面人物之一的佩洛西,居然把火焰熊熊燃燒的香港街頭慘象稱為「美麗的風景線」!
現在,抗議和暴亂,已經迅速從明尼阿波利斯蔓延至全美,連白宮和國會山也被示威者團團包圍。
2020年5月30日,美國華盛頓,騷亂現場的一名警察。
如今,這些政客們推開窗就可以看到他們心目中「美麗的風景線」,卻動用國民警衛隊「恢復秩序」,揚言絕不手下留情……
更有甚者,當地30日一早,明尼蘇達州州長蒂姆·沃爾茲在記者會上表示:目睹暴力在全美蔓延,他開始思考,這是不是極端分子煽動,或是外國勢力操控所致。
美國政客的「雙重標準」絕不僅僅體現在近期的表態上。
從其一直在自我標榜的理念來說,其一,美國是個很自由的國家,遇到什麼不滿的事,公民們可以走上街頭去抗議;其二,美國是個講人權的國家,無論是執法者還是嫌疑人,在這個概念之下均為平等;其三,美國是個很民主的國家,選民可以用手裡的選票把讓他們惱火的政客趕下臺。
2020年5月30日,美國明尼蘇達州騷亂現場。
按照這個邏輯,這些抗議者根本犯不著冒著國民警衛隊的槍林彈雨、用「打砸搶燒」的激烈模式去表達和發洩自己的不滿。
即便政客口中的「自由」「人權」「民主」都不可信,在法治的美國,按《憲法第二修正案》規定的「公民持槍權」,大夥可以拿起武器反抗暴政。不過,此類事情似乎並沒有真實地發生過。
那麼,在現實版的美國,我們看見的是什麼呢?
3不光彩事件,充斥美國史
在美國,這種事情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了。種族歧視、反戰等群體事件及其引發的種種問題,幾乎縈繞在美國建國以來的各個時期。
回顧美國早期鎮壓群體事件的歷史,經常是國民警衛隊都不夠用,出動聯邦軍隊、甚至動用坦克的場面並不少見,死傷累累是家常便飯。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在1932年「補償金遠徵軍」事件中,日後成為世界級名將的麥克阿瑟和巴頓都扮演了不光彩角色;在1967年底特律的種族騷亂造成43人死亡、超過1000人受傷。
1970年5月4日,美國俄亥俄州,國民警衛隊準備驅散肯特大學抗議學生。
1970年5月4日,美國肯特大學學生遊行反對越戰。抗議聲勢越來越大,美國政府照舊動用國民警衛隊進入校園鎮壓。一開始,氣氛還相對和諧,有女孩面對國民警衛隊士兵的槍口往裡面插了一朵玫瑰,士兵也對她報之一笑。
美國媒體留下了這個美好的瞬間,此後,他們經常拿這張照片展示「民主和愛的力量」。然而,真相比照片殘忍得多——不到一個小時,往國民警衛隊士兵槍口插玫瑰花的那個女孩就死在了祖國暴力機構的槍口下。
當時,抗議集會的學生越聚越多,國民警衛隊先動用催淚彈驅散,而後進行了實彈射擊,造成13名學生死亡。
女學生的鮮花擋不住士兵的子彈。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基本廢除了「種族隔離」的相關法律和行政模式,此後,政客們就站在了「自由和人權」的制高點上。
這裡解釋一下,庫叔為什麼要說「基本」二字呢?就廢除教育中種族隔離問題,美國司法部至今還在跟密蘇裡州克利夫蘭市地方當局打官司。
1992年,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爆發了一次美國自1960年以來最嚴重的種族騷亂,其造成了53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當然,還有大量的公私財產損失。
1992年4月29日,美國洛杉磯,洛杉磯一地方法院宣判毒打黑人青年羅德尼·金的4名白人警察無罪,引發抗議活動。
挑起事端的黑人男子羅德尼·金超速駕駛證據確鑿,在遇到警察攔阻的時候不但不停車、反而加速逃竄;在警察圍堵之下,他不得不停車,拒絕警察盤查並抗拒逮捕。
為了制服他,警察兩次對他使用了電擊槍並且打了他56警棍。在他求饒後,警察把他送往醫院。事後,一個全部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裁定警察的做法合理合法。
然而,該視頻在電視臺播出之後,引起軒然大波。洛杉磯街頭騷亂開始了。洛杉磯警察和橘縣治安官辦公室無力阻止事態,放任很多街區自生自滅。所謂「韓國裔美國人抱團武裝對抗打砸搶」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最後,加州政府出動了國民警衛隊進入洛杉磯恢復秩序。國民警衛隊擁有自動步槍、機槍和裝甲車,由於實力相差懸殊,即便是,也沒人敢真的「持槍反抗暴政」。而且,更重要的是,國民警衛隊不搞「無罪推定」——先逮捕再審判,那可是真的開槍、當場要命的!
4悲劇,為何一直重演?
不斷出現如此大規模的騷亂,而且還是老問題,照理說,美國政府和立法機構應該痛定思痛,好好反省,然後做出相應的政策和法律調整,避免類似慘劇再次發生。
然而,此後美國各地仍不斷因為警察執法中可能發生的過度使用暴力而造成騷亂。
2020年5月30日,美國明尼蘇達州騷亂現場。
有人把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歸於美國政體。美國實行聯邦政府和州以及地方分權制度,上一級政府部門往往管不到下一級的事情。那麼,騷亂屢禁不止的原因,在於這些事件都發生在某個地方,地方治理無效,且沒法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
這種行政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聯邦政府處理某些全國性問題時的低效,但是,若把騷亂的原因歸結到這裡,就有點站不住腳了。
舉個例子,2013年,被視為美國種族平等標誌的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的那一年,因為全國各地警察不斷過度使用暴力、尤其是可能存在針對黑人使用暴力的問題,美國爆發了一場席捲全國的「黑命貴」運動。
上有流著一半黑人血液的總統,下有席捲全國的群眾性運動,期間,美國還經歷了諸多各種層次的選舉,執政官員和各級議員多數被換了幾輪。
然而,事態有所改觀嗎?
事實是,美國各地警察過度使用暴力的問題繼續存在,尤其是針對黑人的暴力現象似乎也沒有改觀,美國各地時不時就上演一場此類騷亂。
也有人認為,在美國,針對黑人和拉美裔群體的盤查以及做出反應都是一種基於效率的考慮——二者都是犯罪高發群體,美國又是個持槍普遍的國家,警察必須保持「暴力優勢」才能確保安全。
美國監獄人口佔全美人口1%,其中黑人超過40%,20%左右是拉美裔,兩個群體分別佔美國人口的15%左右。單從數據上看,此舉似乎有理,但是,再深入思考一下,為什麼這些少數族裔犯罪率更高呢?
美國政客們似乎並不願意在與自己選票無關的事情上費心,對於這些群體的處境和利益訴求漠不關心。
5誰,誘發了群體暴力?
一個社會要想健康發展,要讓各階層社會成員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大家聽到彼此的聲音。
選舉,是公民提出訴求的最理想平臺,這種表達能夠在政治生活中產生效果,能促進立法者和執政者有效地調整法律和政策,推動社會良性發展。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選民在洛杉磯西好萊塢市圖書館的投票站填寫選票。
美國的選舉制度推行了200多年,確實在不斷完善,但是,精英階層固化越來越明顯,在這種大環境下,普通民眾對自己的政治權利不太上心。
兩大政黨的精英們綜合考慮自己政治傾向和背後富豪們的利益領域,運用資本的力量把持傳媒,確保普通公民只能根據被「加工」過的信息、在有限的候選人中間做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公民只能像牽線木偶一樣被政客們拖入選舉遊戲,沒有機會自主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政治傾向。
只要多跟美國老百姓多接觸一下,你就會發現,他們對自己處境的認知比較清晰:「政治就是精英們的遊戲,而這些精英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其實都差不多,我們怎麼投票都不會太改變自己的處境」。
到了最後,感覺被排斥在體制之外的他們,自然會對整個體制產生厭棄,投票率低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美國大選投票率一般在40%到50%左右,與歐洲國家的80%相比實在不高。因此,時間和天氣都可能成為決定美國某個政黨勝敗的關鍵——一旦某個群體因為工作或者天氣不去投票,對結果的影響自然不小。
有些公司老闆為了支持特定黨派,會專門給員工放一個帶薪假期,鼓勵他們去投票。
川普之所以成功上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看穿了美國政治遊戲這套規則的弱點,利用網絡、社交媒體繞開了這套規則,抓住了一部分覺得自己被拋棄的選民心理,一舉入主白宮。
說到底,美國政客們這些年所做的事情,不過是抓住一部分人的心理、以代表這部分人利益為幌子爭取自己的政治勝利。因此,無論誰站在臺上,臺下都有被忽視甚至拋棄的群體,他們的憤怒無人問津,日積月累、直至爆發。
誠如此次騷亂爆發之後美國媒體人所說,目前,美國正面臨兩種最致命的病毒:新冠病毒和「歧視病毒」。
前車之鑑歷歷在目,有國民警衛隊和聯邦軍隊助陣,明尼阿波利斯的事情肯定很快會解決,所謂「持槍反抗暴政的權利」不過是個說辭罷了——當手槍和步槍遇上機槍加裝甲車,惜命的美國人非常懂得如何選擇,更何況等著他們的,還可能有坦克、大炮……
6誰來解決問題?
社會在發展,發展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問題。
關鍵在於,誰來解決問題?
在這件事上,「抗議的自由」和「選票懲罰不稱職官員」,這些美國憲法基石原則都不靈。前副總統、現總統候選人拜登不得不哀嘆,稱此事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體制性不公」。
「根深蒂固的體制性不公」,拜登找對了重點,但是也許並不全面。
美國的種族問題,恐怕不只是「體制性不公」那麼簡單,同時,暴露出美國社會政治制度對於重大做出反應和調整之能力存在的問題。
就算不從1992年洛杉磯種族騷亂開始計數,自2013年的「黑命貴」運動到今天,都已經過去了7年,可是,事到如今,當權者除了表態「再這樣,就開槍」,仍然一籌莫展。
在美國現行選舉制度下,每個參選的政客都很清楚,自己沒可能代表所有人。
最要緊的是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他們只會著眼於如何鞏固自己的票倉,不會為跟自己傾向相左的那部分人耗心費神。
偏偏美國又是一個鼓勵「多元」的社會,政治精英們的這種操作,在保證多元化的同時,實際上,是在不斷強化各個「元素」之間的「隔離牆」,甚至煽動群體間對立、加深社會裂痕。
美國的政治精英們總是在講「憲政是共識的表現,社會共識是政治平穩運行的保證」,然而,一個越來越分裂的社會,「共識」的下場,只能是被不斷削弱,到現在,這個「共識」薄弱到只剩下字面上的「自由」「民主」和「人權」了。
至於怎麼維護「自由」這件事上,從此次騷亂來看,政客們刻意「共識」已經被削弱得差不多了,不然,「川普們」也沒那麼容易上臺。當川普發出「再這樣,就開槍」的威脅之時,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美國政治和社會趨向進一步分裂的徵兆。
其實,根據價值觀的不同,社會成員意見的表達可以有很多方式。在一個政治制度下,只要這種表達有足夠的效率,讓執政黨能夠及時認識到社會成員普遍意見、及時發現社會突出矛盾,這個社會的治理就不會太差。
從基本政治原理來說,政黨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握政治權力,並且,與具有宏大戰略眼光的政治家相比,美國政客們總是急功近利的,沒有誰願意讓出自己的社會基礎去成就大局。
像美國這樣,把政黨自身利益和大眾利益推向逐漸分道揚鑣的窘境中,騷亂的根源得不到解決、「歧視病毒」還在,悲劇,就會不斷重演。
來源: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