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雪,由氣流挾帶起分散的雪粒在近地面運行的多相流,又稱風雪流,簡稱吹雪。根據強度的大小等方面分為低吹風、高吹風和暴風雪三類。它是一種較為複雜的特殊流體,有較大的危害性。風吹雪多發生在高緯度、高海拔和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的積雪地區,在我國新疆主要發生在北疆和天山地帶,「風吹雪」現象常發生在雪停之後,通常會出現在晴朗天氣。2012年12月,烏魯木齊市遭遇「風吹雪」,致G30新疆烏奎連接線路段300餘輛車受困。
風吹雪對自然積雪有重新分配的作用,它所形成的積雪深度要比自然積雪厚3~10倍。雪粒如吹經平坦開闊地面,則風力以摩擦損失為主,能量損失少,雪粒便隨風運行並形成各種吹蝕微形態。若吹經起伏變化大的地面,不僅摩擦阻力增大,同時形成因地形(物)局部變化,產生的渦旋阻力,使風速急劇減小,導致雪粒的大量堆積。堆積形態多種多樣,如雪簷、雪堤、雪丘、雪舌、波浪式雪堆等。
風吹雪多發生在高緯度、高海拔和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的積雪地區,在新疆主要發生在北疆和天山地帶,烏魯木齊市的一些路段也是「風吹雪」發生的主要區域。「風吹雪」現象常發生在雪停之後,通常會出現在晴朗天氣。
風吹雪的類型
依據雪粒的吹揚高度、吹雪的強度及對能見度的影響,可分成3類:
①低吹雪,指地面上的雪被氣流吹起貼地運行,吹揚高度在2米以下。
②高吹雪,指較強氣流將地面雪捲起,吹揚高度達2米以上,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裡。
③暴風雪,指大量的雪隨暴風飄行,風速達17.2米/秒以上,伴有強烈降溫,水平能見度小於1公裡(天空是否有降雪難以判定)。
風吹雪既有季節性的,也有全年不停的風吹雪。
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美、格陵蘭及南極冰蓋等地區,而且頻繁出現。中國分布在西北、內蒙古、東北、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區。
風吹雪的危害和防禦
風雪來臨時多伴有強烈的降溫和降雪現象,無論是對工業和農牧業生產,還是對交通運輸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嚴重的。風吹雪的危害歸結起來有視線障礙和背風積雪障礙兩種危害,無論哪一種都會引發交通事故或者使公路交通中斷。
(1)視線障礙危害。
能見度是指視覺能夠識別物體的最大距離。風吹雪發生時不僅能見度變差,視距變短,還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視距發生急劇下降,易造成駕駛人員判斷失誤,對車輛的運行來說非常危險。能見度變差不僅對運行車輛影響很大,而且對性能優越、能高速運行的除雪機械同樣堵塞很大,並使運轉操作效率降低。視距對運行車輛來說非常重要,當汽車的制動距離比當時的視距長,那麼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非常高,危險性極大。
(2)背風積雪危害。
資料表明,當地面積雪的厚度為10cm時,因路基輪廓不清,車輛應慢速行駛;當積雪厚度為20cm時,車輛的行駛困難,但勉強可以行進;當積雪厚度達到30cm時,一般車輛均不能行駛。而風吹雪所形成的背風積雪,其厚度遠遠超過30cm,有時甚至達到數米厚,造成交通完全阻斷。
這兩種危害給風吹雪地區冬季交通安全的保障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冬、春季節道路風吹雪的危害相當嚴重,經常發生阻車、交通中斷。為了防患於未然,在道路修建之前,應當深入調查當地的冬、春積雪狀況,風速、風向以及地形等因素。根據風吹雪形成及對道路危害的規律,正確地選擇線路方案和提出合理的路基斷面的設計,以便儘量避免或減輕風吹雪對道路的危害。對已建成的道路,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採取以下措施,以便減輕或清除道路積雪,保證車輛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