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11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河內,開始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
11月13日,習近平同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在胡志明故居進行會晤。在會晤中,習近平親自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國禮給阮富仲——19期《人民日報》報紙。
以下是此次贈送的19期人民日報全目錄。
每一期報紙的背後,都有著特殊的故事。
習近平指著一份泛黃的報紙向阮富仲介紹說:「這是1955年胡志明主席訪華時的報紙,我們費了些勁找到的,一共16期。」
這些報紙讓阮富仲很驚喜,他仔細端詳著這些60多年前的照片和文章。
此外,習近平還精心挑選了今年1月份阮富仲到訪中國時的人民日報。
年初阮富仲訪華的場景,兩人還歷歷在目。
這19期報紙,讓人感受到了習近平的細緻與用心,更生動地體現出中越兩黨兩國源遠流長的情誼。
其實,在重要的國際會議和國事訪問期間,國與國互送禮物已成為國際慣例。「禮尚往來」也成為外交禮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麼,這些國禮是怎麼選出來的?送國禮有哪些忌諱講究?我國領導人出訪收到的國禮又都如何處理呢?
國禮選擇有禁忌
國禮是國家特色的反映,由於政治背景及各國習俗不同,更多時候,國禮往往是贈送國特有的物產,凝聚歷史、人文、藝術等表現,並有濃厚的政治色彩蘊涵其中。
根據我國外事活動的相關規定,對外贈送禮物應儘量選擇具有民族特色的紀念品、傳統手工藝品和實用物品,樸素大方,不求奢華。
作為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國,我國的國禮清單中,總是少不了絲綢、瓷器、青銅器等歷史悠久的藝術品。
在此基礎上,禮物首先要重視政治意義,其次是尊重各國的禮俗,送禮也要注意他國的種種禁忌。
中國外交部禮賓司前代司長魯培新曾總結過送國禮三個注意事項:一是避免送禮過多,二是日常外交活動中避免太貴重的禮物,三是忌諱體積過大,對一些來訪外賓來說,太大件的禮品不方便攜帶。
「送禮物要掌握禮輕情意重,要有代表性。」魯培新對於國禮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禮品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具有國家特色的工藝品,也可能是具有紀念意義的物件,還可能不是實物。
送國禮講「禮輕情意重」
此次習近平出訪越南送的19期《人民日報》,可以說正是禮輕情意重的體現,而此前的每一次出訪,習近平送出的國禮也總能讓人感受到他的深情厚誼。
2013年3月,習近平出訪南非,同南非總統祖馬會晤時,就送給祖馬一幅駿馬圖。這份禮物就是考慮到祖馬的生肖屬馬,即含策馬奔騰的良好寓意,也「預示著祖馬的事業和國家的事業像千裡馬一樣奔騰」。
2013年6月7日至8日,習近平同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那次美國之行,習近平送給歐巴馬一份特別的禮物,一個有習近平自己籤名的籃球。
禮物是外交禮儀的一部分,更是情感的傳遞。在生日期間送出的禮物和祝福,更能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2013年4月7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當天,參加會議的芬蘭總統尼尼斯託的夫人收到一個驚喜,習近平和彭麗媛夫婦送來的生日蛋糕。
尼尼斯託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道:「突然送進一個大蛋糕。緊接著音樂響起來了。在場的各國領導人一起唱起了『祝你生日快樂』。我終身難忘。這是主席夫婦給予我們的一份非常美好的禮遇。」
無獨有偶,2014年9月17日,印度總理莫迪生日之際在我國參加晚宴,習近平為素食主義者莫迪專門定製了一個全素的生日蛋糕。習近平還送給喜好西洋棋的莫迪一幅玉質西洋棋、一個山水風格的蘇繡雙面繡,還有《玄奘之路》電影紀錄片。
當然,在我國收到的國禮中,也有許多「走心」之物。
習近平在國際舞臺上素有「足球先生」之稱。出訪期間,不少人贈送習近平印有他名字的球衣作禮物。在美國,林肯中學的學生送他一件寓意是踢出開局一球的1號美式足球球衣。在阿根廷,習近平收到象徵球隊核心的國家隊和博卡青年隊兩件10號球衣。
2016年習近平對捷克進行國事訪問時,捷克總統米洛什·澤曼向習主席贈送了三雙捷克鞋。米洛什·澤曼說:「這是一個感情上的禮物。因為我們了解到您的父親曾經送您一雙捷克鞋,所以我們準備了三雙。」
「中國智造」成我國國禮新趨勢
除此之外,近年來,我國領導人贈送出去的禮物,「中國智造」也越來越多成為其中的關鍵詞。
2013年習近平訪俄時向普京贈送了「非遺沈繡普京肖像」,彭麗媛向坦尚尼亞婦女基金會贈送中國護膚品牌「百雀羚」禮盒、中國品牌「阮仕珍珠」禮盒;
2014年7月,習近平訪問阿根廷時,送出的國禮則是《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失戀33天》等影視產品;
2014年9月12日的上海合作組織杜尚別峰會上,習近平向與會者送出中國國產的中興手機;
2015年6月,習近平在中南海同到訪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再度會晤時,將小說《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作為禮物贈予菲利普國王……
由此可見,「國禮」不僅可以傳遞國與國之間的情誼,更可以成為國家品牌的特別呈現方式,彰顯一國「軟實力」。
收國禮按規定「上交國家」
不僅送國禮有講究,對收到的國禮,我國也早有規定。
按照《國務院關於在對外公務活動中贈送和接受禮品的規定》,價值按照我國市價折合人民幣不滿200元的,留歸受禮人使用;200元以上的就要按照規定登記上交。
其中,貴重禮品,黃金、珠寶製品,高級工藝品,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禮品,由受禮單位交禮品管理部門送有關機構或者博物館保存、陳列。
專業用品、設備器材和具有科研價值的禮品,可以留給受禮單位。
高級耐用品,汽車、摩託車,交禮品管理部門:電視機、攝像機、錄像機、組合音響、高檔照相機等,交禮品管理部門處理,經禮品管理部門同意後也可以留給受禮單位。
食品、菸酒、水果類禮品,可以歸受禮人本人或者其所在單位。
高中檔實用物品,如鐘錶、收錄機、衣料、服裝等,按照國內市價折半價由受禮人所在單位處理,可以照顧受禮人,每人一年以兩件為限。
其他貴重物品和未經禮品管理部門批准歸受禮人或者其所在單位的物品,全部交由禮品管理部門處理。
禮物變賣收入一律上繳國庫。
此外,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年設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活動受贈禮品展,博物館會定期更換,讓更多人通過國禮了解中國的外交。
外交無小事,國禮受贈也大有學問,有興趣者更可以去國家博物館一飽眼福,說不定就能在其中發現那些特別的國禮。(文/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