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學了十幾年英語,英語還TMD好爛。
這應該是中國英語學習者最愛抱怨的一句話了。
乍一聽,這句話確實很氣人。什麼破語言,竟然十幾年都搞不定?
但仔細一想,你會發現這句話是有漏洞的。「十幾年」是一個很誤導人的數字,聽起來好像你十幾年啥都不幹,每天24小時就學英語一樣。其實你心裡知道, 這「十幾年」間,你真正花在英語上的「有效學習時間」,屈指可數。
啥叫「有效學習時間」?就是真的讓你的能力提高的學習時間。比如:
想背單詞?花一下午時間,背20頁單詞紅寶書是沒用的。 遮上中文,能說出多少個詞的意思,才是有用的。
想練聽力?坐地鐵時心不在焉聽1個小時VOA新聞是沒用的。 回過頭來,對照原文,重聽沒聽清的地方,才是有用的。
想練口語?用「英語流利說APP」的影視配音功能, 只去朗讀臺詞是沒用的。多重播幾遍原聲,盡全力模仿原聲的語調語氣,才是有用的。
就這麼簡單的道理,每次我在上課時講起,總能聽到臺下學生「哦,原來是這樣」,仿佛是聽到了警世格言。實際上呢?都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只不過這「十幾年」來,你都懶得去思考;這「十幾年」來,都沒有人為你點透。
這個道理沒有被點透,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惡劣後果:
第一,你個人的時間被浪費了。 你上天價培訓班,買一堆輔導書,學習資料塞滿了網盤,整天沉浸在自己表面勤奮的假象中,英語能力就是不見提高。
第二,你嚇得別人都不敢學英語了。 大家想想看,當你抱怨「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學不好」時,你周圍的打算學英語的人是怎麼想的?他們肯定認為學英語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只有所謂的有「語言天賦」的人才能學好,像他們這種資質平庸的人,肯定是學不好的。但是又因為有英語考試,必須得去學,偶爾聽個新東方勵志演講,還會報他們的輔導班掙扎兩下。但到最後,還是以放棄收場。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遍的現象:
一方面,你覺得英語這東西非常有用,非常想搞定; 另一方面,你骨子裡又不相信自己能搞定,而造成實際上並不努力。
這種左右搖擺,這種看起來的努力,你持續了「十幾年」。最後剩下的,只有焦慮與無奈。
如何破局?
很簡單,就一個字!
02
能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些知識在學到很久後,你才會意識到它的重要性。而有些知識,從你看到它的那一刻起,一切都不言自明。
你能把英語學得像母語一樣好嗎?
答:能!
就這一個字,已經將99%的英語學習者擋在了門外,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相信過,自己能學好英語。而那真正學好英語的1%,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心中肯定都有這個字。
這時你可能要罵街了:「說了半天,難道就是一句『有志者,事竟成』的雞湯?」當然不是。正如我前面所說,很多道理都無比淺顯,但你從來沒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在你的腦海中,這些道理都被搓到了一個叫做「雞湯」的垃圾桶,你以為自己懂了所有的道理,其實你只是讀了讀他們而已。
暫時把自負和不屑放下一會兒,好好看完這篇文章。相信我,你會有些收穫的。
為什麼單單一個字「能」,就決定了最後的結果?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他無所不「能」。高中三年,所有考試都是年級第一。數學超棒,全省高中數學競賽一等獎;物理超棒,全國高中物理競賽金獎,直接被保送到了北大數學系。不過像這種理科天才,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而他的牛逼之處在於,他語文還特別好,能寫詩的那種好,字也特別漂亮。
最氣人的是,他足球踢的還特別棒。除了個頭有點低之外(1米73),你基本找不到他身上的弱點。你當然可以用簡單的「天才」兩個字來解釋他的牛逼。
但是,當我發現他打撞球也很6的時候,我終於忍不住發問了:「你是怎麼做到無所不能的?」他的回答很簡單:「 在我眼裡,所有的學習都沒什麼區別,按照一定的步驟,最後都能學會 。」
「 按照一定的步驟,最後都能學會 。」這句話在我腦海中迴蕩了多年。直到我參加工作,當了英語老師之後,讀到了一個心理學實驗,才知道這句話有多重要。
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這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當然,這是羅森塔爾撒的謊,所有學生都是隨機抽取的。8個月之後,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測驗,結果發現,被指名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老師對他們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較好的評價。
其實,這個實驗的結果可以用家長中很流行的一句話概括:「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當學生相信自己有潛力,能學好之後,他之後的所有行為,都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最後成績當然提高。對於老師來說,他覺得這個學生有潛力,就會更注重學生優秀的一面,並加以鼓勵, 正向的反饋會讓學生更加努力,最後形成良性循環。
而這所有的變化,真的都起源於一個簡單的相信而已。
當你真的相信自己「能」的時候,成功就已經完成了一半。
那另一半是什麼呢?
03
刻意練習
還記得我高中天才同學說的那句話嗎?「所有的學習都沒什麼區別,按照一定的步驟,最後都能學會。」那這個步驟到底是什麼呢?
1993年,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K. Anders Ericsson首次在論文中提出了「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從那之後,這四個字就在全世界傳開了。從今年開始,拜幾位知識界大V所賜,「刻意練習」在國內也風靡起來。
我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替大家總結了兩個方面的乾貨。不光是對學英語有用,學所有東西都可以按照這個套路。
①刻意 。在詞典裡,刻意表示故意、特意、用上全部心思。但這個定義是沒什麼指導意義的。簡單說,刻意一定要包含兩個方面:
脫離舒適區 。總是幹自己熟練的、舒服的事情,你永遠不會進步。學英語,每天就知道練」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你見了老外,永遠是打完招呼就沒話說了。你需要練習的,是那些稍微超過你現有能力的東西。就好像我們流利說自主研發的「懂你英語」課程,先通過智能算法對你進行英語等級測試,然後為你匹配一套略微高於你能力的課程。很多學員在起初都抱怨無英文跟讀句子有點難。但是後來他們才發現, 正是這種不舒適感,才真正逼你磨練了聽力,開口說出了英語 。
及時反饋 。這是「刻意」二字所包含的第二層含義。因為當你脫離舒適區練習時,很可能無法持續。這時候,反饋就顯得無比重要。反饋讓你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好,然後在下一次練習時及時更正;反饋讓你知道自己哪裡做的好,然後在下一次練習繼續保持。所有體育運動的教練,幹的事情就是給運動員反饋,糾正動作,強化意識,最後取得好成績。而我們的「懂你英語」,就好像一個人工智慧英語教練,通過分析你的學習數據,自動給你學習反饋。在Performance頁面,你可以看到自己每天的進步與不足,方便你查漏補缺,高效學習。
②練習 。練習就是通過反覆進行某種操作而使特定技能得以提高的過程,所以重複是必不可少的。大家應該都體驗過「單詞背了又忘」「長時間不開口說不出英語」的感覺吧。我們的「懂你英語」,每天只需要你練習半個小時,從聽說讀寫四個維度,重複強化當天的話題,讓你的每分每秒,都是有效學習時間。也許你還想說,就算每天半個小時,我也無法持續怎麼辦?
我們為所有學員都配備了課程輔導群和督學班主任,每天督促你學習,給你全方位答疑。群裡面同水平學員相互鼓勵比拼,想不堅持都難。
當然,光是傻傻的重複練習,也是不夠的。 「重複」真正有用的前提,是你重複的方法是真正靠譜的 。很多學生重複聽了那麼多年聽力資料,從沒意識到聽力和讀是密切相關的,只聽而不跟讀原文,聽再多也沒用。而我們「 懂你英語 」的整套課程,早已被驗證有效。
且不說美國教育泰鬥Lance Knowels先進的 RHR認知理論 ,也不說什麼「 人工智慧 」「 自適應 學習 」這種高大上的技術。我們就看事實:
在今年年初的一場400人試驗中,「懂你英語」把歐標建議的學習時長縮短了2/3,學習效率至少提升了一倍!
這項成就也讓「 懂你英語 」成為了杭州 G20峰會官方語言培訓提供方 。
更重要的是,你不需要下載四五個不同的APP,報兩三個不同的線下班,買一書架英語輔導書。不管你是零基礎,還是英語大牛。你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一個英語流利說APP,每天抽出來30-60分鐘,就可以學英語了!
好了,幹(an)貨(li)說完了,最後只剩下了一項:
04
價格
市面上動輒上萬的課程,我們只賣99/月。這應該是一個非常親民的價格。
但是,這還不夠。為了進一步激勵大家學習,我們還推出了流利說獎學金:
6個月 499 元
學完達到標準,
學費 全部退還 !
現在購買,還贈送66元/月的督學服務。
2倍學習效率+督學服務+ 全額退費 。
不論你的英語基礎如何,只需一臺手機就能極速提升。
這種良心英語課,你還不心動嗎?
最後,我想說:我們的課程並不神奇,它只不過是將學習的客觀規律,研究到了極致。請記住,決定你英語水平的,既不是天賦,也不是經驗,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