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2021-01-09 澎湃新聞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王珏 包存寬/中國環境報

2018-03-27 10:46

根據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我國重新組建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以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汙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去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走向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社會經濟發展。

在環境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中,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無疑是一個核心議題。所謂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是針對生態服務而言的,比如消納廢棄物、景觀和舒適性、生態系統保留和生物多樣性等。目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和實踐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計算方法與基礎數據不足;二是資源環境承載力難以準確評估;三是各環境要素承載力與綜合承載力之間的關係不清;四是承載力的政策性和科學性協調不夠。

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認為,資源環境承載力不應作為一個過於固化的概念,應重視基礎數據、動態預警、要素邊界、政策價值這幾個方面。

首先是基礎數據。目前,人們在環評、環境規劃等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往往感到基礎數據不夠完善,甚至難以支撐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計算。這也導致根據不同口徑數據計算出來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有時候差距很大,存在可信度不高等問題。因此,應加強監測預警資料庫和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特別是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和縣級監測網點布設,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網絡全國全覆蓋,對於今後開展類似工作大有裨益。

第二是動態預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客觀存在的,但進行評估則有著很大的難度,因為資源環境要素始終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可能始終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可以說,沒有絕對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只有相對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需要一定的周期,在這個過程中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也是在變化的,也應該進行動態評估。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動態監測的機制。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計算更重要的是看一種趨勢,對於趨向惡化的區域應及時「亮紅燈」「踩剎車」。劃分不同等級的預警區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始終貫穿這樣的思想。

第三是要素邊界。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範疇很大、內涵很豐富的概念,空間上可以分解到不同的層級,從國家級一直到鄉鎮級;要素上可以分解到不同的環境要素,比如大氣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土地承載力。在目前的實踐中,一般預測超載的領域包括土地或人口密度、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大氣汙染等,並據此開展水資源管控、土地資源管控、生態管控、海域管控等。目前的問題是各環境要素的承載力和綜合承載力之間是什麼關係。因此,不同的環境要素承載力應落實在適宜的行政層級與空間尺度上,也就是說,要明確邊界。比如,土地資源承載力評估可能以縣級最為適宜,水資源承載力評估落實在省一級尤其是流域更為適宜,而大氣承載力評估應落實在城市群、區域等更宏觀的規劃中。

第四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政策價值。由於計算方法的差異性,在實踐中針對絕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計算則是比較困難的。不妨轉換一下思路,不要過於看重絕對的承載能力界限,而要更突出相對承載力的概念,即主要看變化趨勢,突出資源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警示、管控和優化,突出其政策價值。

要突出環境承載能力的政策價值,發展規劃戰略環評應是一個重要的抓手。要編制實施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評價結論,科學確定規劃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合理調整優化產業規模和布局。也就是說,規劃編制前應當進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以評價結果作為規劃的基本依據。這項工作正是戰略環評的題中應有之義。但目前的現實是,戰略環評在技術方法上還不能完全適應這樣的需求,對於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這樣的重大規劃,開展戰略環評的案例尚屬少數。

筆者認為,針對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應開展戰略環評,地級市的規劃可以作為一個突破口。可以從地級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入手,用好資源環境承載力,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邊界,使之成為區域發展重大決策的依據。

總體來說,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其政策價值,使之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條件,成為優化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及政府其他重大決策的依據,從而最終推動生態文明從理念到政策、從理論到實踐、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落實與實施,促進相關政策形成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合力。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原文題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資源環境 承載力 生態文明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系統開發」項目啟動會召開
    項目針對實施新型城鎮化及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資源環境承載力面臨的新形勢,解決我國當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緊迫任務,緊扣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建設需求與村鎮資源環境承載供給能力之間的統一目標,重點解決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關係及分異規律、村鎮建設的水土資源環境與生態要素約束機理及承載力測算原理、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測算與優化提升技術等三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豐富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理論方法
  • 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
    本報電(記者朱雋)為紀念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京聯合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益,積極建言。
  • 東營市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評估
    摘要 隨著人類對海岸帶開發強度的不斷提高,海岸帶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共識,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研究作為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研究,可以為海岸帶區域合理開發與管理提供重要理論支撐。
  • 天津日報:發揮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作用 把「綠色決定生死」貫穿...
    記者:黨的十八大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強調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和貫徹到其他四大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建立「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針對這一問題,您特別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頂層設計的重要考量,這個提法是基於哪些方面的思考?
  • 泰山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二次)競爭性磋商成交結果公告
    泰山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二次)競爭性磋商成交結果公告1. 項目編號:SDTASJ2018-0247-002. 項目名稱:泰山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二次)3. 預算控制價:20萬元4.
  • 打造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 讓數據「開口說話」
    內容提要: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區域資源環境安全,觀山湖區搭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助力實現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精細化、標準化及智能化管理。該平臺於去年12月開始投入使用。據了解,編制單位自2017年開始收集獲取觀山湖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資源、水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等多方面的基礎數據,通過對各項數據的核算分析,使平臺具備資源環境承載力格局辯識、動態評估和分級預警等功能。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2016-09-30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洛陽市完成《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
    日前,我市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完成了《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為未來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依據。  該報告通過收集國土資源遙感監測、水利普查等數據,全面分析我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承載能力,並提出了優化產業布局、城鎮規模和發展格局的建議。
  •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發布時間:2017-02-09 08:56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按照國家林業局統一部署,我省於近期啟動了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我省開展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研究       本報訊(記者 郝勇)2017年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四川省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日前在成都成立
  • 提升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 助雄安新區建設目標實現
    為落實總書記的指示,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在中科院發展規劃局的支持下,依託區域發展模擬、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基礎,基於衛星與無人機遙感、定位觀測及歷史文獻資料,從歷史、現實、未來多個維度,開展雄安新區(雄縣、容城、安新 3 縣)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調控提升研究,形成了以下階段性成果。
  • 19年方法與實務第五章: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因素識別及評價指標
    2019年諮詢工程師考試共分為《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工程項目組織與管理》、《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和《現代諮詢方法與實務》四個科目。  下面是2019年諮詢工程師考試《現代諮詢方法與實務》科目的第五章考點: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因素識別及評價指標,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
  • 生態環境十年變化調查評估報告發布
    生態環境十年變化調查評估報告發布結果表明,二〇〇〇年至二〇一〇年,全國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低《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調查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近日發布。調查評估結果表明:全國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低。
  • 信息名稱:關於印發《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評估專家委員會章程》的通知
    內容概述:  關於《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評估專家委員會章程》的通知  關於印發《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評估專家委員會章程》的通知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廳(委),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計劃單列市漁業主管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評估專家委員會章程》已經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評估專家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印發。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同時,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地下水嚴重超採,環境汙染問題突出,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人與自然關係最為緊張、資源環境超載矛盾最為嚴重、生態聯防聯治要求最為迫切的區域,加之區域功能布局不夠合理,城鎮體系結構失衡,京津兩極過於「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於「瘦弱」,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特別是河北與京津兩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公共服務水平落差明顯。
  • 發改委:推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規範化制度化
    記者:為什麼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  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日趨嚴峻,一些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  記者:《意見》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為超載、臨界超載、不超載三個等級,並根據資源環境耗損加劇與趨緩程度,進一步將預警等級從高到低依次分為紅色、橙色、黃色、藍色、綠色。對此,應如何看待?  答:《意見》針對不同等級設計了綜合配套措施與單項管控措施相結合的管控機制。
  • 我國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已近極限
    據中新網16日電國家環保總局昨天在北京組織召開全國環境科技工作會議。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指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萬元GDP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11倍,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  王玉慶說,中國的粗放式發展還導致汙染加劇。目前,COD排放總量達1400—1500萬噸,接近排放最大允許量的2倍。
  • 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城市 要劃定永久性開發邊界
    來源:澎湃新聞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城市,要劃定永久性開發邊界為推進「多規合一」的有效落實,指導和規範地方開展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由自然資源部研究制定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
  • 南京水科院「如何優化變化環境下我國水資源承載力,實現健康的區域...
    由中國水利學會推薦,南京水科院張建雲院士、正高級工程師王銀堂、胡慶芳和金君良提出的「如何優化變化環境下我國水資源承載力,實現健康的區域水平衡狀態」入選10大前沿科學問題,這也是水利領域問題首次入選!  水資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