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要求和媒體的報導,能否遏制住學校為了「就業率」而明裡暗裡強制學生「籤三方」?
三方協議,在為誰服務?
文/晗翌
本是為著保障應屆生合法權益的「三方協議」,如今竟成了部分學生的「畢業噩夢」?一些院校實現高就業率的「不二法寶」竟然是「不交三方就不給畢業證」?
又是一年畢業季。5月10日,教育部重申四不準,「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籤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學位證發放與畢業生籤約掛鈎,不準以戶檔託管為由勸畢業生籤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作為就業證明材料」。
消息一出,引起熱議。有人拍手稱好,贊「消息來得太及時」,也有人表示,「沒用」,「通知是一回事,落實到高校又是另一回事」,「學校總找得到其他理由不讓沒籤的學生畢業」。箇中隱憂的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難言之隱?記者採訪了多名學校的應往屆生。
準備考研,依然要被「勸就業」
「要瘋了! 能不能救救我,畢業答辯就已經夠我忙的了還要被迫就業!」
小湯圓是浙江某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和上述遇到的「籤三方協議和畢業證」掛鈎的情況不同,小湯圓所就讀的浙江某高校並沒有強制提出,必須拿著三方協議來領畢業證,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學校會輕易「放過」這些「待業」的畢業生,「之前班主任有說過可能答辯會給低分」。
「畢業本來就是要就業的,大部分同學其實並沒有不願意籤三方,少數不願意的主要是有自己的安排,比如說我就準備考研,所以才不想籤,怕之後毀約還要辦手續。可是,現在班上也只剩我一個人沒有籤三方了,其它另有安排的同學也找了單位掛靠,現在班主任就天天對我做思想工作,說我一個人不就業就會影響班級申請就業領獎金,已經被道德綁架了!」
據小湯圓稱,班主任為了「勸就業」沒少花功夫,甚至還提出可以幫忙掛靠企業,「今天我家長已經接到班主任電話了,說服爸媽叫我籤三方,不過我已經決定不籤了!」
找不到工作,學校幫著籤三方?
正如小湯圓所言,在採訪中,大部分學生對記者反映,規定下達後,學校必然是不敢明目張胆地硬來,但這並不妨礙學校把就業率的考核標準下達給老師,接著沒籤三方的同學就會被各種約談,最後在「嘮叨」聲中「屈服」。
「年年都說就業難,說實話,就目前的畢業生情況,我一點也看不出我們的就業情況難。反正你找不到工作,學校也會動員校友資源幫你籤三方。」江西某工科學院的小明同學告訴記者,大家並非不想就業,只是想擇好業,而學校為了就業率明裡暗裡地催促就業,這種只為就業率負責,不為學生發展負責的態度,才讓大家有了牴觸情緒,「 就業的意思應該也是自由擇業吧,我們牴觸的是自由擇業的權利沒有保障。」
上有就業率要求,下有蘿蔔章對策
實際上,三方協議和畢業證掛鈎,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相關新聞媒體也早有報導,如2009年中國青年報的《畢業生就業率99%的背後——北京一職業學院學生「被就業」調查》、2011年法制晚報的《學生為畢業被逼假籤三方協議》、2013年新華日報的《不交三方協議不給畢業證 高就業率這樣「逼」出來》……面對畢業生「被就業」現象,政府也早在2016年就指出了「四不準」要求。
然而,政策的要求和媒體的報導並沒有遏制住學校為了「就業率」而明裡暗裡強制學生「籤三方」的行為。「第三方就業協議現在已經衍生出一條商機,校門口的小商店裡10塊錢(2015年)一個公司章,儘管公司章會重複,但學校基本默認。」雲南一名已經畢業的同學告訴記者,「由於學校小商店只提供公司章,公司號碼、聯繫人、地址等信息往往都是學生自行填寫,所以很可能會出現重複的情況,這個時候如果老師發現公司章有重複地址卻又不一樣,甚至還會把學生找來,讓他們自行統一。」
於此同時,記者在某網購平臺以「三方協議」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也看到了數個以此為商機的網店,他們不直接通過電商平臺溝通,而是轉接到社交帳號,溝通好後再在某電商平臺進行交易,記者以應屆生身份諮詢收費情況,對方表示三方協議只要60元,並且還包括應對學校電話諮詢等服務,「多年經驗,已幫助上千學生」。
三方協議,到底能否代表就業率?
三方協議是《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畢業研究生就業協議書》的簡稱,是明確畢業生、用人單位和學校三方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權利和義務的書面表現形式,能解決應屆畢業生戶籍、檔案、保險、公積金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其初衷尤其體現在保證用人單位在與尚未畢業的應屆生達成就業意向後履行責任,使學生順利就業而不至於被中途撕毀就業協議。
然而,雖說三方協議是對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約束,但在同學們看來,籤署三方對自己卻是弊大於利。「對於找到心儀工作的同學來說,三方協議無非就是個證明,沒有特別的好處;但對於我們這些還沒就業的同學來說,隨意籤三方就意味著放棄了應屆生的身份,從長遠來看,學校本來可以幫我們保留兩年檔案,籤了三方即意味著必須要遷走;而且接下來的針對應屆生的秋招,我們也不能參加。"江蘇蘇北二本院校的應屆生小抹告訴記者,在他們學校很多同學在大四上學期都因考研而放棄了秋招,而春招機會又特別少,對於考研失利想要就業的同學來說,最好的辦法其實是等來年的秋招,如果學校強制大家籤訂三方協議,就意味著接下來會失去更多就業機會。
「說白了,籤訂三方現在只是為學校的就業率服務,而學校為了自己的就業率,不關心我們的就業前景,這讓人很生氣。」小抹說。
三方協議究竟在為誰服務?記者在百度資訊引擎以「畢業+三方協議」進行搜索發現,除去提醒科普類的文章以及中性政策類的文章,其中報導事件責任主體為學校的(如「學校逼迫學生籤訂三方協議」)佔到44.44%;責任主體為企業(如籤約畢業生被要求推遲上崗等)的次之(佔到29.62%);責任主體為學生(如籤三方後違約)的佔到25.93%。僅從這一個側面反應,無疑學校在三方協議這個事情上,出現了更多的違規行為。
「有些學生實在不想就業就會找一些熟悉的企業,或者學校會幫忙找一些校企先籤了三方,然後六月再解約,五月底就業率統計貌似就過去了,但是如果過去或者未來就業率都是這樣統計出來的話,受害的又是誰呢?國家希望出臺政策促進就業,然而看到就業率這麼高,那是不是就不會再出力了?」江西某工科學院的應屆生小明對於當下通過三方協議來計算就業率的統計方法也充滿了質疑,「三方究竟能不能代表就業率?就業率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學生們的質疑亟待社會各方的回應。
(小湯圓、小明、小抹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張斯絮
首發於《中國青年》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