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博學院舉辦「絲綢之路考古」系列講座

2020-12-16 北京大學新聞網

本學期,為配合「絲綢之路重大考古發掘與絲路文明傳承」重大項目,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辦了九場絲綢之路系列講座。學院邀請從事絲綢之路考古發掘和研究的資深學者,講述往來於絲綢之路上的物質、技術和文化,為聽眾全面展示古代中國與世界一起編織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網絡。每場講座紀要均在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做專題推送。

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是歷史常態。隨著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古代中國的輪廓愈加清晰,探討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與互動也成為可能。古代中國以絲綢、陶瓷、茶葉等為代表性輸出品,在與外部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貿關係的同時,也促進了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往來。

講座海報

3月1日,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榮新江教授以「從長安到撒馬爾罕——絲綢之路考古遺蹟巡禮」為題,介紹了長安、敦煌、吐魯番、龜茲、于闐,以及中亞碎葉城、片吉肯特、穆格山、撒馬爾罕等絲綢之路上的諸多重要遺址點,結合文獻記載與考古成果,展現了華夏文明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之間密切交流的圖景。

榮新江作講座

3月15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葛承雍教授結合其學術研究以及「綿亙萬裡:世界遺產絲綢之路」展覽策展經歷,從商貸與驛站、商人與貢使、運輸與工具、絲綢與織物、金銀與貨幣、玻璃器皿、金銀器、宗教與傳播、語言文書、藝術與歌舞、天文與醫學、動物與植物等十二個視角梳理了絲綢之路的相關材料。葛承雍指出,絲綢之路從最初的商業線路逐漸變成各個民族的文明擴散的長廊。人類一切文明都因交流互通而共榮,因包容互鑑而發展。

葛承雍作講座

3月29日,匈牙利科學院絲綢之路研究群助理研究員可茉(KrisztinaHoppál)博士以「東亞古代跨文化交流研究:羅馬帝國的中土絲綢」為題,介紹了中國與羅馬帝國出土的絲織品的種類,以及敘利亞帕爾米拉遺址、匈牙利原潘諾尼亞行省內中重要的絲綢發現。可茉指出,一方面,潘諾尼亞行省出土的絲織品並未加深古羅馬對中國的了解,羅馬世界雖然知道絲綢來自於遙遠的東方,但對具體產地一知半解;另一方面,這些絲綢製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皇權威儀,體現出中國絲織品在羅馬帝國社會、經濟、文化傳播等維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茉作講座

4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朱巖石研究員以「大宛王國城市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穫——以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為中心」為題,介紹了中烏聯合考古隊在費爾幹納盆地明鐵佩古城的發掘情況。在中烏聯合考古過程中,考古隊利用城市考古的方法,不僅明確了明鐵佩古城的格局,內外雙重城牆的構造凸顯其重要的城邑地位,還證明明鐵佩城是公元前後費爾幹納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古城遺址,其時代和地理位置與漢代文獻記載的大宛王國接近。朱巖石指出,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需要重視國際交流,加強與國外考古機構的深入合作。

朱巖石作講座

4月26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中心姜波研究員以「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為題,從沉船以及海港兩個視角介紹了水下考古工作的基本情況,並強調水下考古工作對於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姜波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距離與規模都遠超陸上絲綢之路,通過船隻往返,促進了不同板塊之間器物以及文化的交流,而通過沉船遺蹟則可以窺探當年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興盛。同時,中國-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有助於我們認識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端——紅海與波斯灣的情況,並從古代中國的視野解讀阿拉伯文明,對絲綢之路研究有重要意義。

姜波作講座

5月1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楊曉燕研究員以「青藏高原南部史前人類活動的新證據」介紹了青藏高原地區史前人類的最新發現: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完成了雅魯藏布江中下遊科考,並結合現代遺傳學和古DNA等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了不同時期人類擴散、定居和適應高原的過程和機制等問題,探討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楊曉燕作講座

5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瑤研究員以「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為題,從玻璃的定義出發,梳理了世界玻璃的發展史。安家瑤指出中原地區最早的玻璃為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出土的蜻蜓眼,年代為春秋末年,成分為鈉鈣玻璃。它的出現暗示了中國最早的玻璃可能是舶來品。安家瑤認為,中國古代玻璃的風格在世界玻璃史上獨樹一幟,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與其它世界性的玻璃生產中心既有某種聯繫,又相對獨立。儘管玻璃製造業沒有發展成中國古代的主要手工業之一,但自戰國初年以來,中國玻璃業始終緩慢發展,並與世界玻璃業保持交流。

安家瑤作講座

5月24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以「九至十世紀陶瓷輸出模式的博弈論分析」為題,以博弈論為切入點,從資金成本、商業資源、探險動力、商業風險等角度分析了中國與阿拉伯人在海上貿易中的地位。秦大樹指出,基於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因素的差異,中國未能成為9至10世紀海上商業冒險的主角。以黑石號為代表連續發生的海難,抑制了商業模式的創新,古代中國人對控制風險的追求,使得產品形態沒有能夠從現有產品過渡到市場定製產品的外銷瓷階段。

秦大樹作講座

6月6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陸揚教授以「絲綢之路:另一種全球史」為題,認為全球史研究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從多極、融合的角度看待一種現象和它在一個時間段內的變化,而絲綢之路研究就適用這一方法。陸揚通過亞歷山大東徵、唐帝國與蒙元帝國時期的東西交通三個例子,從全球化的角度探討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互相影響,並指出在研究絲綢之路時,不能只局限於交流帶來的影響,而需要更多地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陸揚作講座

「絲綢之路考古」系列講座的舉辦加深了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對絲綢之路的認識,引發對考古相關問題的關注,獲得了學生一致好評。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何康表示,「絲綢之路考古」系列講座充分使用國內與國外史料、出土材料以及學者研究成果,從考古多元化的角度出發,就當前絲綢之路研究的重點、難點、新思考和新發現等進行了細緻的講演,滿足大家對絲路千年的想像,同時也拓寬了對絲路考古的思考空間和研究視野。

本學期考古文博學院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完善絲綢之路研究體系,推動了絲綢之路相關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開拓了學術視野,激發了研究興趣,提高了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為絲綢之路研究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講座的舉辦也有助於提升北京大學在這一領域的學科地位和綜合實力,加強中國考古學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為「一帶一路」追根溯源,提供更豐富、更紮實的理論保障。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舉辦兩期考古系列學術講座
    為配合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主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協辦的第四屆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蒙古、貝加爾西伯利亞與中國北方古代文化研究學術會議的舉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特邀請俄羅斯聯邦科學院物質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員帕列科夫·安德烈·甫拉基米羅維奇博士和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研究員瑪麗亞
  • 學科特寫 | 考古文博學院:懷抱田野,重建歷史
    1998年,與國家文物局聯合辦學成立考古文博院(中國文物博物館學院)。2002年,北京大學正式成立考古文博學院。學院的教師也經常被邀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講學及合作研究。近年來,學院每年平均主持召開兩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現代人起源」「農業起源」「早期文明進程」「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等一系列關乎人類歷史的重大課題上,與國際學術界展開廣泛和深入的對話。此外,學院教學設施完善,擁有野外實習基地、教學博物館、實驗室、資料室、標本室等齊全的配套設置,在國內高校首屈一指。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曲沃考古基地揭牌成立
    黃河新聞網曲沃訊(記者 張李鵬)12月12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曲沃考古基地」在臨汾市曲沃縣曲村鎮曲村聯合考古隊駐地小院揭牌成立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以及臨汾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孫奮增、曲沃縣委書記楊保春、縣長吳濱共同揭牌。提及曲村這個小院,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頗有感觸,他說,我們當前所處的這個小院是一座考古聖地、是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是北大學子的精神家園、更是北大和山西考古同仁乃至山西人民友誼情誼的一個見證。
  • 風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探險家、學者在西北的考察活動以及日本探險家、學者在中國的考古、探險乃至盜掘活動頻仍。 而諸多的考古實踐,也催生了中國高等院校的考古專業。
  • 甘肅省博物館將舉辦《和田玉:考古·故事》講座
    中國甘肅網11月18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記者17日獲悉,由甘肅省博物館主辦的絲綢之路與甘肅考古新發現系列講座之第四講,將於11月20日15時至16時30分在省博1樓學術報告廳舉行。屆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於志勇將為大家講述和田玉的考古文化故事。於志勇,1991年畢業於西北大學,長期從事新疆考古、漢唐西域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博物館社會教育等工作。曾任新疆考古所副所長、所長;2016年至今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兼新疆大學、西北大學等碩士研究生導師。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歡迎更多年輕一代學考古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歡迎更多年輕一代學考古 2020-09-01 15:49:48 責任編輯:白嘉懿   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馬海燕)來自湖南的高考文科第四名鍾芳蓉堅定選擇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在這個夏天傳為美談,也讓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格外受到關注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50餘師生赴甘肅敦煌開展主題教育實踐
    新京報訊(記者 馮琪) 10月27日記者了解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50餘名師生近日赴甘肅省敦煌博物館和莫高窟,了解敦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開展主題教育實踐。為學習領會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一行50餘名師生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沿總書記足跡、深學莫高精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期間,考古文博學院師生「足跡首站」來到敦煌博物館,系統學習「華戎交會的都市——敦煌歷史與絲綢之路文物陳列」。 師生們駐足觀看,認真記錄,全面了解敦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感受敦煌作為區域文化重鎮的盛況。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中國考古大講堂」開講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迎來了「中國考古大講堂」的首場報告。吉林大學考古學院/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趙徐州 曾江 通訊員 唐淼)4月20日,吉林大學前衛校區匡亞明樓第二報告廳師生雲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迎來了「中國考古大講堂」的首場報告。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師生來太昊陵考察學習
    9月4日,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組織在校師生31人蒞臨太昊陵考察學習,並就文物保護工作和文化傳承與太昊陵管理處部分同志進行深入探討。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個考古學系,已有50多年的歷史。作為國家該領域唯一的重點學科,擁有一批學術造詣深、教學水平高的教授和副教授,考古教學和科研水平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力,被譽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和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中心。該學院此次組織師生來太昊陵考察學習,主要是太昊陵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資源吸引了他們。在太昊陵管理處主任雷鐵梁的陪同下,該學院師生們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太昊陵及附屬景點獨秀園。
  • 渭博跨年巨獻來襲丨「渭南文博講堂」之文物鑑賞系列講座預告
    圖|渭南文博講堂第一期渭南文博講堂簡介「渭南文博講堂」是渭南市博物館(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設立的公益性講座平臺,旨在不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普及歷史文化知識與傳播文物、考古、博物館等方面的動態信息。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共建籤約暨揭牌活動在安溪縣...
    21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共建籤約暨揭牌活動在我縣舉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副院長沈睿文,副市長周真平,縣領導吳毓舟、陳劍賓、林毅敏等參加活動。(記者 劉伯怡) 原標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共建籤約暨揭牌活動在我縣舉行 責任編輯:連培煌
  • 文博考古新突破:「博物館」釋放更多可能
    新技術進入大眾生活,加快了文化知識的傳播速度及廣度,也吸引著更多的年輕人走近文博、親近文博。2021年,我市各大博物館在呈上豐富展覽的同時,繼續跨界探索,讓「博物館 」變成一種潮流,為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釋放更多可能。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川大考古列位中國高校考古學科第一方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實習生 王嵐「慶祝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見證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成立,這是中國考古界和中國考古教育界雙喜臨門的一件大事和好事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應邀參加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會上,他表示,川大考古已經成為了中國高校考古學科第一方陣中,走在前排的重要一員。趙賓福認為,川大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以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童恩正等先生為代表的川大考古先輩的努力與付出,正是他們在學科創建和發展過程中,辛勤執教,踏實研究,為川大考古留下了嚴謹的治學理念和重要的學術思想。
  • 校園考古公開課、考古模擬實驗、非遺展演……湖南開展多彩文博活動
    校園考古公開課、考古模擬實驗、非遺展演,湖南開展多彩文博活動——千年風物識家鄉6月11日,石門縣澧斕中學,學生們在參觀考古成果校園展覽。6月11日,石門縣寶塔遺址考古現場,學生們在參觀學習,同時體驗搭建半地穴和木骨泥牆房屋。本組照片均由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喬卓俊 楊躍武 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文博活動的主題是「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崔劍鋒:無機質文物的工藝與產地研究
    2019年6月10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教研室主任崔劍鋒副教授受邀為本所作《無機質文物的工藝與產地研究——以浙江省出土考古遺物分析為例》講座,講座由所長劉斌研究員主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嶺副教授一起參加了旁聽和討論。
  • 文博考古新突破:「博物館+」釋放更多可能-國際在線
    新技術進入大眾生活,加快了文化知識的傳播速度及廣度,也吸引著更多的年輕人走近文博、親近文博。2021年,我市各大博物館在呈上豐富展覽的同時,繼續跨界探索,讓「博物館+」變成一種潮流,為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釋放更多可能。
  • 「歐亞草原上的古代騎士」系列學術講座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2019年10月23-25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舉辦的第二期學術講座——「歐亞草原上的古代騎士」舉行。本次講座邀請了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研究員瑪麗亞·敖其爾·戈爾亞耶娃博士主講。
  • 山西大同大學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戰略合作協議籤署暨韋正教授特聘儀式隆重舉行
    2020年12月24日10:30,山西大同大學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戰略合作協議籤署暨韋正教授特聘儀式於行知樓14層會議室隆重舉行。會議開始,張策代表山西大同大學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來賓表示了誠摯地感謝和熱烈地歡迎,並表示在雲岡文化價值的開發拓展、雲岡學學科建設、雲岡學學科平臺建設等方面大同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山西大同大學本著向北京大學、向考古文博學院學習的態度,堅持引喻並舉,張開雙臂,聚天下之英才,旨在聚集優勢力量,建設人才梯隊,傾心致力於雲岡石窟的保護和雲岡文化的傳承。
  • 考古文博界緬懷宿白先生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將在北京大學紅五樓5101室設立靈堂,2月2日—5日接受弔唁,開放時間為每天10時—17時。2月5日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宿白2013年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考古文博界的群裡,「宿白先生千古」瞬間刷屏。宿白,中國考古界當之無愧的泰鬥,當今業內諸多「主心骨」級的人物都是他的學生。記者撥通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的電話。「我一早得到消息趕過去,在太平間見了他最後一面,陪他待了半個小時。」電話那邊,帶著顫音。「儘管有準備,可還是覺得他走得太快了。前天晚上我還到醫院去看他,他的手還是熱乎乎的。」
  • 文博丨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速來探秘~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出生地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 個人技 該城址方正規整、中軸對稱的特點,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突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