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為配合「絲綢之路重大考古發掘與絲路文明傳承」重大項目,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辦了九場絲綢之路系列講座。學院邀請從事絲綢之路考古發掘和研究的資深學者,講述往來於絲綢之路上的物質、技術和文化,為聽眾全面展示古代中國與世界一起編織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網絡。每場講座紀要均在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做專題推送。
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是歷史常態。隨著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古代中國的輪廓愈加清晰,探討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與互動也成為可能。古代中國以絲綢、陶瓷、茶葉等為代表性輸出品,在與外部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貿關係的同時,也促進了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往來。
講座海報
3月1日,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榮新江教授以「從長安到撒馬爾罕——絲綢之路考古遺蹟巡禮」為題,介紹了長安、敦煌、吐魯番、龜茲、于闐,以及中亞碎葉城、片吉肯特、穆格山、撒馬爾罕等絲綢之路上的諸多重要遺址點,結合文獻記載與考古成果,展現了華夏文明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之間密切交流的圖景。
榮新江作講座
3月15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葛承雍教授結合其學術研究以及「綿亙萬裡:世界遺產絲綢之路」展覽策展經歷,從商貸與驛站、商人與貢使、運輸與工具、絲綢與織物、金銀與貨幣、玻璃器皿、金銀器、宗教與傳播、語言文書、藝術與歌舞、天文與醫學、動物與植物等十二個視角梳理了絲綢之路的相關材料。葛承雍指出,絲綢之路從最初的商業線路逐漸變成各個民族的文明擴散的長廊。人類一切文明都因交流互通而共榮,因包容互鑑而發展。
葛承雍作講座
3月29日,匈牙利科學院絲綢之路研究群助理研究員可茉(KrisztinaHoppál)博士以「東亞古代跨文化交流研究:羅馬帝國的中土絲綢」為題,介紹了中國與羅馬帝國出土的絲織品的種類,以及敘利亞帕爾米拉遺址、匈牙利原潘諾尼亞行省內中重要的絲綢發現。可茉指出,一方面,潘諾尼亞行省出土的絲織品並未加深古羅馬對中國的了解,羅馬世界雖然知道絲綢來自於遙遠的東方,但對具體產地一知半解;另一方面,這些絲綢製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皇權威儀,體現出中國絲織品在羅馬帝國社會、經濟、文化傳播等維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茉作講座
4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朱巖石研究員以「大宛王國城市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穫——以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為中心」為題,介紹了中烏聯合考古隊在費爾幹納盆地明鐵佩古城的發掘情況。在中烏聯合考古過程中,考古隊利用城市考古的方法,不僅明確了明鐵佩古城的格局,內外雙重城牆的構造凸顯其重要的城邑地位,還證明明鐵佩城是公元前後費爾幹納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古城遺址,其時代和地理位置與漢代文獻記載的大宛王國接近。朱巖石指出,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需要重視國際交流,加強與國外考古機構的深入合作。
朱巖石作講座
4月26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中心姜波研究員以「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為題,從沉船以及海港兩個視角介紹了水下考古工作的基本情況,並強調水下考古工作對於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姜波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距離與規模都遠超陸上絲綢之路,通過船隻往返,促進了不同板塊之間器物以及文化的交流,而通過沉船遺蹟則可以窺探當年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興盛。同時,中國-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有助於我們認識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端——紅海與波斯灣的情況,並從古代中國的視野解讀阿拉伯文明,對絲綢之路研究有重要意義。
姜波作講座
5月1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楊曉燕研究員以「青藏高原南部史前人類活動的新證據」介紹了青藏高原地區史前人類的最新發現: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完成了雅魯藏布江中下遊科考,並結合現代遺傳學和古DNA等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了不同時期人類擴散、定居和適應高原的過程和機制等問題,探討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楊曉燕作講座
5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瑤研究員以「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為題,從玻璃的定義出發,梳理了世界玻璃的發展史。安家瑤指出中原地區最早的玻璃為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出土的蜻蜓眼,年代為春秋末年,成分為鈉鈣玻璃。它的出現暗示了中國最早的玻璃可能是舶來品。安家瑤認為,中國古代玻璃的風格在世界玻璃史上獨樹一幟,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與其它世界性的玻璃生產中心既有某種聯繫,又相對獨立。儘管玻璃製造業沒有發展成中國古代的主要手工業之一,但自戰國初年以來,中國玻璃業始終緩慢發展,並與世界玻璃業保持交流。
安家瑤作講座
5月24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以「九至十世紀陶瓷輸出模式的博弈論分析」為題,以博弈論為切入點,從資金成本、商業資源、探險動力、商業風險等角度分析了中國與阿拉伯人在海上貿易中的地位。秦大樹指出,基於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因素的差異,中國未能成為9至10世紀海上商業冒險的主角。以黑石號為代表連續發生的海難,抑制了商業模式的創新,古代中國人對控制風險的追求,使得產品形態沒有能夠從現有產品過渡到市場定製產品的外銷瓷階段。
秦大樹作講座
6月6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陸揚教授以「絲綢之路:另一種全球史」為題,認為全球史研究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從多極、融合的角度看待一種現象和它在一個時間段內的變化,而絲綢之路研究就適用這一方法。陸揚通過亞歷山大東徵、唐帝國與蒙元帝國時期的東西交通三個例子,從全球化的角度探討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互相影響,並指出在研究絲綢之路時,不能只局限於交流帶來的影響,而需要更多地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陸揚作講座
「絲綢之路考古」系列講座的舉辦加深了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對絲綢之路的認識,引發對考古相關問題的關注,獲得了學生一致好評。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何康表示,「絲綢之路考古」系列講座充分使用國內與國外史料、出土材料以及學者研究成果,從考古多元化的角度出發,就當前絲綢之路研究的重點、難點、新思考和新發現等進行了細緻的講演,滿足大家對絲路千年的想像,同時也拓寬了對絲路考古的思考空間和研究視野。
本學期考古文博學院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完善絲綢之路研究體系,推動了絲綢之路相關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開拓了學術視野,激發了研究興趣,提高了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為絲綢之路研究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講座的舉辦也有助於提升北京大學在這一領域的學科地位和綜合實力,加強中國考古學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為「一帶一路」追根溯源,提供更豐富、更紮實的理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