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列島風光。支宏林攝
在舟山群島上長大的我,幾乎踏遍那些大小島嶼,但是專程到嵊泗列島旅遊,還是第一次。
初夏的一天,我站在了嵊泗嵊山島一家民宿客棧的屋簷下,恰好遇上一場陣雨。雨打在客棧的頂棚和簷瓦上,從客棧牆頭晾曬著的漁網中濾出來。氤氳的水汽升騰,雨中漁村像在水墨畫中一般。
待雨漸停,眺望遠方,只見海灣到山頂,層層疊疊,石屋、石路、石景與碧海相映成趣。俯瞰漁村,已不再是以往破舊灰暗的顏色,更不像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裡記錄的那樣——還有漁民住在油毛氈搭建的棚屋裡。今天的漁村已煥然一新,經透亮的夏雨衝洗,愈發鮮豔明麗。漁村裡的民居,大多是嶄新的兩層小樓,錯落有致地排列在臨海的山坡上,把一條穿村而過的水泥小路擠得窄窄的。由於傳統作業漁場減少、海洋漁業資源日趨衰竭,很多漁民只好棄漁上岸,成為「失海」漁民。窮則思變,變則求新,為了改變經濟狀況,嵊泗漁民決定換種方式「吃海」。這些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們中大多數人轉而從事近海養殖,開發海島旅遊或漁業觀光,有的則開起了民宿客棧,漁村裡的舊房子因此變了樣。
海島上的客棧大多有一個臨海的露臺,鋪有厚實的長條木地板,散發著淡淡的桐油味。我住的那家客棧,露臺的右側,裝飾有一個從漁船上拆換下來的舵輪,正前方的欄杆上,依序掛著幾個橙黃色的船用救生圈。民宿的圍牆,不是高大冰冷的水泥牆,而是一排木柵欄,間或有一叢薔薇簇擁在木柵欄後,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在我住的地方,剛好能夠看見整座漁村和沙灘。那彎弓形的沙灘,像是一枚嵌入海島的金黃色貝殼,平坦又光潔。層層細浪不知疲倦地親吻著沙灘邊緣,不少遊客正在那裡漫步嬉戲。每年夏季都是嵊泗漁村的旅遊旺季——這個昔日的海島窮漁村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吸引周邊乃至全國各地的遊客來此觀光度假。
海島遊熱了,海島村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幾年前,嵊泗海島村民成立了第一個「漁家樂」特色旅遊項目,田岱村村民洪水萍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她從一間房4張床位起家辦民宿,第一年收入2000多元,第二年增加到上萬元,之後逐年遞增。現在她擁有3幢民宿、共43間客房,旺季周末基本周周客滿。在她的帶動下,田岙村共有193幢房屋改建為民宿和餐館。這樣一來,漁村閒置的房屋得到了充分利用,漁民的乾鮮海貨有了直銷渠道,也拉動了當地漁民脫貧致富。據統計,2019年嵊泗縣共接待旅遊人數765.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08.8億元。全縣共有民宿經營戶983家,從業人員6000餘人,民宿戶均收入達22.3萬元,比上年增長110%。小小漁村正爆發出越來越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