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長朋友:
你們好!
一年一度的清明就要到了。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緬懷先人、祭祀祖先的重要傳統節日。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2019年清明節放假安排如下:
1/ 放假期間,請您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時間,堅持早睡早起(儘量做到中午讓孩子午休),保證孩子有規律的飲食與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假期中請您堅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脫鞋子、自己疊放衣服、自己吃飯等等。
2/ 請您時刻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讓孩子到危險的地方去,不玩危險物品。清明時節是森林火災集中高發期,家長帶孩子上墳祭祖、踏青春遊時禁止燒紙錢、放鞭炮、點香燭等易發火災的野外用火,注意人身安全,注意周圍林木的防火(特別要禁止孩子野外玩火);一旦發現山林火災,要儘快報警——火警119。同時注意交通安全;飲食衛生安全,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遠離火、電、開水,保護好孩子的安全。
3/ 利用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儘可能要求家長帶幼兒去瞻仰先賢,接受優秀傳統教育;積極倡導送花等有益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文明方式祭尊先祖寄託哀思。儘量不要點明火香燭!把墓地周圍的雜草,枯枝野草等清理乾淨!
4/ 清明節期間,來往車輛劇增,望家長教育幼兒要遵守交通規則,加強交通安全的言傳身教。
5/ 放假了,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難免會過長,請您把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控制在2小時以內,提醒孩子與電視機保持距離1.5米以上,注意保護眼睛。
6/ 放假期間注意做好孩子傳染病的預防工作,特別是流感的預防,儘量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防止傳染病。提醒孩子多喝水,放假的時候可不能生病哦!
清明節,我們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可以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教育。孩子不僅可以真正參與其中感受清明節的氛圍,還可以學習相關的習俗和知識。
春秋戰國時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卻不願意,背著母親躲在綿山。重耳最後只好火燒綿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來。大火連燒三天三夜至熄,介子推也沒有走出來。重耳上山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在山上建立祠堂。重耳同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重耳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清明,在祭奠或緬懷逝去的親人時,孩子可能會問到和死亡有關的敏感話題。父母也不用刻意迴避這樣的話題,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地跟孩子聊聊。
在我們傳統的思維中,從來都是很忌諱談論死亡的,更別說與孩子談論死亡。懼怕死者,這其實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生命是脆弱的,生命的消亡往往是我們不願意讓孩子直面的,但是,孩子有權利去面對這些。
現在不斷出現學生自殺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學生壓力大,不能承受挫折,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沒有正確理解死亡,把生命當做遊戲來對待,有時候有一種模仿的成分在裡面。還有報導稱個別學生之間玩死亡遊戲,竟然稱之為好玩、刺激。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對他們以後的成長道路影響很大。對學生進行死亡教育很有必要。
我們不僅需要向孩子解釋與死亡有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活著就要開心快樂,樂觀面對生活,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他人,珍愛生命,珍愛環境。只有讓孩子心中充滿了愛,生命才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清明祭祖,其內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文化環境,讓他們知道感恩。
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掃一掃烈士墓,獻上一束花,給孩子講講先烈們的英雄故事,創造一個耳濡目染的機會。
當然,孩子還小,認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說,打仗時他們沒有吃的,為什麼不吃巧克力等。孩子說得幼稚,家長們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識引導。家長也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跟他說什麼都沒用。這種耳濡目染的機會是不能錯過的,也許只是一枝白菊,一個鞠躬,但孩子在這種氛圍中,是可以感受到我們對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
清明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