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注意到沒?微信朋友圈裡曬居家健身的越來越多,居家健身悄然成了引領健身的新潮。
在家裡的一米之地,一塊瑜伽墊、一個小啞鈴、一條彈力帶,加起來百餘元的健身裝備,就能打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健身房。有了一些網上健身課程、私人教練上門指導等的加持,居家健身變得愈加方便,效果漸顯,受到越來越多上班族的熱捧。
工作忙?
瑜伽墊+動感單車她宅家花式鍛鍊
「我已經健身兩年多了,從健身小白(剛接觸健身運動時像張白紙)到現在能兼職做健身教練,貴在堅持。」在某公司上班的王婷告訴記者。
疫情期間,王婷用一塊瑜伽墊,便找到了拉伸筋骨的快樂。當她分享著花式健身的體驗時,笑容滿面,充滿著自豪感。
兩年前,王婷經常到健身房打卡,對健身房裡的各種器材很熟悉,而在所有運動器材中,她最喜歡動感單車。因在動感單車的練習上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雖不是科班出身,但她卻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成了一名動感單車兼職教練。周末不上班時,她就去兼職當教練,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她擁有了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
王婷說,動感單車是健身房常見運動器材,類似於單車,是一個有把手、腳踏板和鞍座的器械,有些動感單車還具有拉伸功能,適合各類人群。運動者可調整自行車的阻力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鍛鍊強度,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鍛鍊方式。鍛鍊方式有坐式與站式兩種,都能有效鍛鍊自身的腿部肌肉以及腿部的力量與耐力,對促進骨骼生長也挺有好處,通過長期堅持能夠達到改善心肺功能和減肥消脂的效果。
因為工作變得繁忙,去不了健身房,鍛鍊被擱置了一段時間,「心痒痒」的王婷在朋友的推薦下,網購了一臺智能動感單車。動感單車如期而至,王婷便開啟了她宅家鍛鍊模式。
「在家跟著健身軟體也能夠鍛鍊身體,而且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制約,何樂而不為呢!」王婷說。
家裡的一小塊天地,成了王婷每天健身打卡的地方。每天下班回到家裡,在智能健身軟體的幫助下,她便擁有了「私人健身教練」,跟著不同的課程學習不同的運動。
王婷告訴記者,健身課程大部分是循序漸進的,能夠起到督促鍛鍊的作用,一整套訓練下來,讓她很有成就感。王婷認為,健身要想有效果,貴在堅持,不可能練3個月就立馬看見效果。其實很多情況下,健身或運動是為了養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自己的體質。周末一有時間,她也會去戶外跑步。跑步、瑜伽和動感單車3項運動,王婷分別給自己定了運動目標,記者在她的運動周報中看到,她有一周消耗了卡路裡246千卡。
進入王婷推薦的健身軟體,記者發現軟體首頁界面會有不同的課程選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健身課程,進入課程界面後有關於訓練時長、練習頻次、訓練姿勢、課程內容等方面的介紹,方便用戶挑選自己的健身方式和類型。
花費高?
波比跳、伏地挺身……他有一套徒手訓練技巧
馬老師是教語文的,從初中開始喜歡運動,初高中到大學,再到後來工作,他一直效力於學校、單位的籃球隊、足球隊等。工作後,生活發生了改變,繁重的教學任務下,馬老師逐漸發福,體重直逼80公斤。
學校離市區較遠,而他的課程較多,空餘時間零碎,相比動輒一年要花費2000元至5000元的健身房,馬老師決定自己在家鍛鍊。「因為宿舍沒有多餘的空間,有些訓練設備也不好放,放下了也施展不開,所以我學了一套徒手訓練技巧,波比跳、伏地挺身、半俄羅斯轉體、跳繩等,室內就能完成,而且這些動作基本能鍛鍊到全身的主要部位。」馬老師說。
馬老師認為,居家健身其實不用太多專業設備,根據喜好選點簡單的器材即可,他只有跳繩、伏地挺身支架、健腹輪。至於怎麼練習,馬老師說,他通過學習小紅書App、bilibili網站上一些網友的經驗分享、視頻直播開展鍛鍊,也會專門向同校的體育老師請教鍛鍊方法。他在紙上寫下了自己的健身日程表,每天晚自習後在宿舍練習。運動時,他也會使用智能手錶、健康App等設備、平臺,實時記錄運動計時、心率、消耗的卡路裡等,滿頭大汗之餘,健身數據讓他成就感滿滿。「不過,鍛鍊的最主要目的還是減肥,把自己的身子練壯實一點,抵禦疾病。」馬老師說。
觀察
動感單車瑜伽墊等熱銷
據艾媒數據中心調查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中國健身器材市場規模呈逐年增長的趨勢。2018年健身器材市場規模突破400億元,達到418.3億元;2019年中國健身器材市場規模達到461億元。隨著居民健身觀念的進一步提升,預計中國健身器材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在某電商平臺上,動感單車銷量不俗。記者瀏覽了幾家店鋪,其月銷量都在3000以上,售價400元至2000元不等,聽歌、記錄數據等功能豐富。個別店鋪還稱其具有AI智能,能夠為鍛鍊者提供數據分析、習慣學習等功能。而家庭健身的「全能」型裝備瑜伽墊購買者則更多,其售價從10餘元到100餘元不等,個別店鋪月銷售額達到四五萬元。
據2020年「3·15晚會」統計數據,我國上半年運動器械的銷量逐步上升,其中筋膜槍銷量增長20倍,划船機增長135%,瑜伽器材增長53%,總體的健身裝備成交額增長了69%。筋膜槍、划船機等專業的健身用具,開始走入尋常家庭當中。
話題
我們到底需不需要代餐?
光靠健身而不調理飲食,健身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伴隨著健身行業的興起,增肌套餐、減脂套餐等健身代餐輕食也隨之興起,雞胸肉、全麥麵包、蕎麥麵食、魔芋食品、無糖飲料等產品開始受到健身者的青睞。某電商平臺上,一款低熱量代餐飲品月銷量達2.5萬+,產品介紹中稱該產品含一杯牛奶、一塊牛排、數十種蔬菜,富含礦物質維生素,營養極其豐富,而其熱量僅為一個漢堡熱量的1/3。評價區有人說很有飽腹感,而且能頂一天餓,減肥效果明顯;但也有人質疑產品能否真的減肥,或者說口感太差,沒效果。在某外賣平臺上,打著健身「營養餐」「輕食」的店鋪不少,滇池路上一家輕食營養餐店內,一份配有西藍花、玉米粒、菠菜、紫甘藍、聖女果等的雞胸肉沙拉售價為17.8元,有顧客評價吃了後餓得很快。
馬老師和同校的體育老師說,其實吃代餐並不能減肥,雖聲稱卡路裡較低,但再低也是富含熱量。而且代餐營養成分單一,吃多了吃久了可能會帶來營養不良,所以他們很少吃代餐。現在,馬老師準備購買一個空氣炸鍋,並按照膳食標準以及自己的胃口做自己喜歡吃的健身餐。
本報記者 夏葦 張田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