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並與農耕生活相適應,形成一系列民俗習慣,如包粽子、掛菖蒲、賽龍舟等。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氣候民俗活動差異,飲食各有不同。除了傳統的吃粽子,賽龍舟。盤點一下端午節的其他一些民俗活動飲食文化。
1,吃艾草煮雞蛋
一般來說,印象中是南方吃粽子,以江浙福建一帶,湖北湖南等區域為主。北方山東,河北,河南等省份大多是在端午節用艾草艾葉煮雞蛋用來食用。吃的小時候每到這天就可以放開量的吃,吃的越多越好!同粽子一樣,可以說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南方現在蛋黃粽也是一個重要的品類。民間相傳吃蛋生心。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用來改善生活(過去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比較匱乏)。用艾葉煮雞蛋,不只會有艾葉的特殊香味,老百姓觀念上認為還能祛除晦氣和疾病。
2,沐蘭湯
即端午日洗的草藥水,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這習俗在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有記載,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3,佩豆娘
為舊時端午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地區。豆娘,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
4,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5,五色絲線
是端午節吉祥飾物。端午習俗甚多,由陰陽五行術數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闢邪習俗。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闢陰邪是端午習俗之一。拴五色絲線之俗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6,採藥制涼茶
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民間習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採藥與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後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

7,畫額
傳統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8,躲端午
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於我國北方的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此習俗於宋代或更早似已形成。
9,佩香囊
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用。
10,避五毒
在古代,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在古代,端午節又稱為「惡日、毒日」,從而有端午避五毒的說法。因為端午節,農曆5月,天氣非常炎熱潮溼,所以蛇蟲會相對比較多。
11,飲蒲酒
也叫菖蒲酒、菖華酒、蒲觴等,製作方法與艾酒相同,古代民間常在端午製作、飲用。《荊楚歲時記》載:「端午,以菖蒲生山潤中一寸九節者,或鏤或屑,泛酒以避瘟氣。
12,飲雄黃酒
大家有印象的應該是《白蛇傳》中,一杯雄黃酒,能讓有千年修煉功力的白娘子現出原形,可見其威力之大。
古人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蟲、闢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端午節這天,古人把雄黃粉灑在蚊蟲滋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期望能夠闢邪,讓自己不生病。
以上就是源於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及飲食文化,你那裡都有哪些呢?歡迎關注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