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中澳關係陷入困局,中方多次強調「責任全在澳方」、「解鈴還須繫鈴人」。話說明白到這地步,澳高級外交官員、前駐華大使還「倒打一耙」稱中國對中外交流「設置條件」。
與此同時,她發現現在已經「不能指望美國像過去那樣發揮領導作用」,「單一全球超級大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綜合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英國《衛報》11月26日報導,澳外交和貿易部常務副部長、前駐華大使孫芳安(Frances Adamson)25日晚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家安全學院發表演講稱,澳大利亞面臨的威脅日益緊急,比如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和戰略不確定性上升。
這段演講發生在中方27日出手治理澳進口葡萄酒傾銷問題,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之前。孫芳安邏輯清奇地「敦促」中國不要擺布較小的國家,稱北京不能對其與世界的接觸「設限」。
孫芳安(資料圖)
她將中美競爭升級歸結為中國的迅速崛起,並稱澳大利亞等國的戰略前景隨之也越來越令人焦慮。
她還扮作無辜地揣測,中國可能認為能在很大程度上給自己與世界的接觸「設置條件」,「如果是這樣,那我認為這是錯的」,理由則是「在國際體系內進行建設性的合作,而不訴諸施壓或脅迫,對中國和其他所有國家都有更大的好處」。
除了「好為人師」,孫芳安同時表示,中國的經濟復甦將是影響「該地區和世界如何走出新冠疫情衰退」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可能將是一段「漫長而不平坦」的過程。
另外,澳媒認為,孫芳安對美國實力的評價很「直率」。
她說,儘管美國仍是該地區的重要力量和重要盟友,但「單一全球超級大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在21世紀初到中葉這樣更為嚴峻的形勢下,我們必須承認,不能指望美國像過去那樣發揮領導作用。」 「作為一種文化,美國仍然具有難以置信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但正如當選總統拜登所明確指出的那樣,美國面臨的內部挑戰將是下屆政府的首要任務,並將影響美國的國際事務參與程度。」
孫芳安還抱怨稱,新的戰略氛圍對澳大利亞來說不太「舒適」,它必須加強外交,「根據新的大國現狀形成一項區域和全球秩序」。
「我們不可避免地捲入了一場影響力競爭,因為地區秩序的演變將深刻影響我們的安全和其他利益。如果澳大利亞沒有設置議程和執行機構,那麼我們將只能接受其他國家規定的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名前駐華大使,孫芳安不是第一次在對華問題上表現出邏輯混亂。
在此前的澳大利亞「華裔忠誠度測試」風波中,一句「你們能否會無條件譴責中國」惹怒當地華裔,澳參議院10月29日舉行聽證會就此展開辯論。
而孫芳安在聽證會上也「倒打一耙」,污衊中國政府抹黑該國形象。她煞有其事地「提醒」在場議員:中國媒體會抓住機會,將澳大利亞塑造成一個「不包容」的國家。對此,有華裔學者質疑孫芳安上述言論避重就輕,不去譴責澳大利亞社區存在的種族歧視,反而將爭議歸咎於中國。「這樣只會讓情況更加糟糕。」
至於孫芳安25日揣測中國「擺布」較小國家,指摘中國認為自己可以為中外接觸「設限」,英國《衛報》21日的報導或許能讓她「恍然大悟」。
英國《衛報》在一篇題目為《中國告知澳方:停止視中國為威脅,否則不接電話》的報導中稱,中國正敦促莫裡森當局就將中國視作「威脅」還是「機遇」做出明確決定,而這一決定是重啟部長級會談的關鍵先決條件。
在採訪中,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一名高級官員提出,澳方應該摒棄「冷戰思維」,中國應該被視為機遇,而不是威脅。
當被問及「如果你把中國當敵人,那中國就會變成敵人」這句話的意思時,這位駐澳大使館官員解釋說:「如果你與一個國家對抗,為什麼這個國家要對你友好?」
27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在回答中澳貿易問題時重申,相互尊重是各國間開展務實合作的基礎和前提。澳方應切實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處理兩國關係,多做有利於增進中澳互信、符合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精神的事,為兩國務實合作創造良好條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