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有兩個家喻戶曉,但是有個少有人知了!
中國歷史悠久,而中國聞名的建築工程也數不勝數,凝聚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當然,朝代更迭,歷史悠久,消逝於歷史長河的工程也避不可免,比如雷峰塔、千手觀音石刻等等。
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有兩個家喻戶曉,但是有個少有人知了!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分別是指:長城,京杭大運河,新疆坎兒井。長城和大運河我想大家都熟悉不過,但最後一個就鮮為人知了。
坎兒井起源于波斯,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為中心,東至中國新疆(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西至摩洛哥。坎兒井是在荒漠或乾旱地區的一特殊灌溉系統,作為特殊地理環境下的水利工程,坎兒井系人類對自然界水資源的利用,控制和改造工程中,逐步認識與掌握水循環的智慧結晶。
坎兒井,堪稱是新疆人民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在,吐魯番的坎爾井,已成為一大旅遊景觀。說起坎爾井,它對當地地形的利用,它的工程量的浩大,它賦予乾旱的吐魯番綠洲的生命之源,勘稱是世界一絕。多數坎兒井始於天山腳下,從冰川徑流補充的地下蓄水層中汲取水源。這一系統包含地下水壩與水庫,但最重要的標誌建築是豎井,每隔幾十英尺挖掘一口井,從而提供進出渠道的口子,同時有利於維護與通風。
坎兒井是雪山前沿、氣候特別乾燥的斜坡地上最理想的水利設施,南疆吐魯番和哈密兩盆地,便是最理想的修建坎兒井的地區。在吐魯番、鄯善、託克遜等地,有1500個坎兒井以清涼而甘甜的乳汁,滋潤著荒原綠洲,養育著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坎兒井,從久遠的時代流淌至今;坎兒井,這貫通歷史、貫通吐魯番大地的血脈之水、智慧之水,其長度幾乎等於中國黃河的長度;坎兒井,其年出水量達5億立方米以上,超過了火焰山水系的總流量。正是這些脈管一般的井中之水,伸向一片片綠洲大地,滋潤著村莊土地,養育著世世代代的吐魯番子民。
通過完全在地下建造系統,坎兒井的發明者希望讓水源遠離動物糞便、泥沙和利於蒸發的炙熱陽光。太陽常常讓吐魯番的夏季氣溫接近50攝氏度。「坎兒井冬暖夏涼,」種葡萄的奈傑邁丁說。他走下階梯,另一頭通往他家小農莊邊上的一條地下急流。這座傳統農莊四面圍了起來,因為桑樹和碩果纍纍的葡萄架而頗為蔭涼。
中國新疆漢語稱為「坎兒井」或簡稱「坎」。中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渠道。」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衝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