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則雞湯:你知道什麼叫靈魂伴侶嗎?愛你不為難你,懂你不傷害你,付出不向你索取;你累他心疼,你哭他安慰你;愛你,卻不粘著你,想你卻不糾纏你;喜歡的是你的人,在乎的是你的心,像家人一樣相處,像朋友一樣談心,如若你有,請務必珍惜!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那麼,這樣的「靈魂伴侶」真的存在嗎?自古就有「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之說,那麼靈魂伴侶其實是同一類人的契合。
不過從上面這則雞湯來說,所有的要求,都是在圍繞著自己來闡述的,換句話說,就是只在要求他人滿足自己的欲望,那麼問題來了:都是生而為人,沒有人會是「神」,誰又來做這個所謂的「靈魂」呢?
雞湯裡的字字句句都在一味地索取,不想付出。其實如果自己也是雞湯裡所說的這類人的話,相信是遇得到的,因為「人以類聚」,所以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得先做到。
古時候的「靈魂伴侶」,當屬宋代詩人李清照遇上了趙明誠。
李清照和趙明誠認識之初,一個是吏部員外郎的女兒,一個是吏部侍郎的兒子,可以說是天造地設的一雙。李清照和趙明誠,志趣相投,都喜好讀書,詩詞唱和,他們的生活如琴瑟和鳴一般浪漫而又高雅。
那麼為什麼李清照能夠遇上自己的「靈魂伴侶」呢?不難看出,因為不僅門當戶對志趣相投,而且自己成為了足夠優秀的女人。
然而,李清照只有一個,趙明誠也只有一個,而且大家都願意看到他們的好,卻沒人了解他們的哀。
付出和回報,誰來為快樂買單
如果一個男生對一個女生一開始就很好,也願意無償付出,如果這個女生不懂得回報,一味地只接受別人的付出,那麼這段失衡的感情註定是不會長久的。而且這個女生如果一直不懂得回報,那麼就算她再換多少男朋友,也是找不到愛情的,反之亦然。
每個人都希望遇到一個心目中的靈魂伴侶,每個人都在尋找理想中的快樂,希望能夠碰到一個靈魂契合的人,有這個願望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快樂寄托在別人身上的話,那就註定會不快樂了。
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一味地想讓別人對自己好,讓自己快樂,那麼別人的一舉一動自然就影響著自己的心情,也影響著自己的一舉一動。
那麼只要別人沒有達到自己要求的那樣,心裏面就會不高興,情緒就會被別人所牽制。在這樣的相處方式下,自己被動地高興、被動地傷心、被動地鬧情緒,然後逐漸地喪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如果我們一直痴心妄想地追求一個所謂的「靈魂伴侶」來帶給我們快樂,也只能說明自己的懦弱和不切實際,在追求讓別人滿足你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無能。
因為自己的精神匱乏和不獨立,所以才做不到為自己的快樂買單。而在為自己的痛苦一味地指責別人的同時,也同樣地突顯了自己的殘缺和無能。
靈魂伴侶和自己
那麼,我們現在再來看看這則雞湯:愛你不為難你,懂你不傷害你,付出不向你索取;你累他心疼,你哭他安慰你;愛你,卻不粘著你,想你卻不糾纏你;喜歡的是你的人,在乎的是你的心,像家人一樣相處。
如果換一個角度呢?把這些內容作為要求自己的準則,那麼如果對方不是個木頭,相信她或他肯定會感動的吧,如果對方感動了,接受了,回報了,那麼真的就是靈魂伴侶了,不是嗎?
但是如果對方只接受,不回報,那麼,你會離開嗎?我想一定會離開,因為對方不回報,就說明不懂得你的心,肯定不可能成為你的靈魂伴侶,你的真心也就錯付了,錯付了的真心如果不收回,那就是一種愚痴!
真正的靈魂伴侶,就是你自己,因為只有相似的靈魂才有可能互相吸引,想要找到靈魂伴侶,得先淨化自己的靈魂,所以快樂幸福的源泉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接受現實,現實就是我們所希望的往往是別人不能給予的,而別人能給予的又好像是我們不需要的,或者我們只是視而不見。
那麼,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呢?我們所需要的其實就是我們得不到的那一部分東西。想要有人愛又不想讓對方纏著,想要得到金錢又不想付出辛苦,如此這般。
傳說中的靈魂伴侶,也逃不開一個規律,那就是要得到得先付出,想考上大學就得好好學習,想得到金錢,就得努力工作,想發展友情就得請客吃飯,那麼想得到靈魂伴侶,自己得先變成靈魂伴侶的樣子。
END
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到這裡,我是「微風裡的人生」,我是眾多不完美的人之一,我不想改變他人,只是想與你探討生活中的點滴。是與非,對與錯,在於對生活的理解,希望你的生活變得更好一點。關注我,與你一起探究人生。
如果您有什麼提議和故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