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出臺建設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實施方案 重點打造四大文旅產品體系
遊客在鬱孤台歷史文化街區觀看演出。
圍繞「一核三區」的旅遊空間布局和全域文化旅遊發展目標,近日,贛州市政府出臺《贛州市建設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實施方案》,將打造四大文化旅遊產品體系,重點推出「紅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搖籃」「陽明文化」這四張文化旅遊特色牌,通過「文化+旅遊」有機融合發展模式,讓贛州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進一步提質升級,文化旅遊品牌全國知名。
據悉,打造四大文化旅遊產品體系包括:
打造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和全國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按照「突出重點、打造龍頭、一縣一品、互補發展」的思路,構建以瑞金為龍頭,興國、於都為重點,寧都、石城、會昌、尋烏、安遠、大餘、信豐等多點支撐的「1+2+N」紅色旅遊協同發展格局。著力唱響「共和國搖籃」紅都瑞金、「蘇區幹部好作風」模範興國、「長徵集結出發地」於都旅遊品牌,打造瑞興於紅色文化長廊,培育形成以紅色旅遊為主題,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複合型旅遊產品和線路,扶持發展一批紅色研修培訓機構和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打造紅色教育培訓品牌。
打造宋城文化旅遊核心區。打造老城區「城市博物館」,將市中心城區打造成為宋城文化展示區、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集散地。推進江南宋城全域旅遊景區建設,改造提升鬱孤臺、姚衙前、灶兒巷、南市街、新贛南路等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福壽溝博物館(陳列館),啟動福壽溝考古勘探發掘工作,打造集宋城遺址遊覽、觀光體驗、研學科考、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江南宋城景區。以「三江六岸」為紐帶,串連千年古城、主題公園、古村民居、山水生態等資源,高標準打造「三江六岸」水上旅遊帶。豐富城市主題雕塑、博物博覽、文化創意、市井鄉俗等業態,充分挖掘、展示贛南傳統文化,重現「江南宋城」。
打造客家文化體驗旅遊區。唱響「世界圍屋之都」品牌,對客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街區、建築民居、民俗風情、傳統技藝、文化美食等進行提煉,設計一套具有贛南特色的客家文化形象標識和參觀體驗項目。加快推進安遠三百山創5A、定南蓮塘古城、龍南武當山和關西圍、安遠東生圍、全南雅溪圍等重點景區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化品位,將有條件的圍屋改造為精品休閒客棧,引入「文化空間」理念,回遷部分村民,建設非遺工作室,動態展示客家生產、生活與生態,打造體驗性、參與性與趣味性強的「圍屋體驗」文化綜合體。打造客家文化旅遊精品線路,把贛州建設成為全國客家文化旅遊的首選目的地之一。
打造獨具特色的陽明文化旅遊圈。確立贛州是王陽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主要實踐地,打造陽明文化旅遊品牌。成立陽明文化研究院(中心),深入挖掘陽明文化的歷史內涵、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對與王陽明有關的歷史遺蹟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延伸新建部分紀念建築,擴大文化空間。策劃、舉辦全國性或國際性的陽明文化學術研討會、論壇,舉辦各類陽明文化研修班、培訓班、成人禮活動等。以王陽明在贛南的活動蹤跡為線索,廣泛聯合、整合區域內的陽明文化資源,打造以心學感悟為核心,以生態養生為支持,以通天巖「陽明書洞」、大餘落星亭為重要節點,以崇義陽明文化綜合體為主陣地,輻射全域,形成情節完整、內容豐富、組合性強、旅遊吸引力大的「陽明文化旅遊圈」。打造悟道(陽明書院)、研修(研討論壇、交流研修)、體驗(陽明文化主題公園、文化歷史街區)、祭祀(大餘王陽明落星地)、山水(通天巖、羅田巖、陽明湖等)、園林(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五位一體」的「修心、悟道、康養」的陽明文化精品遊產品。
《實施方案》還提到,在打造四大文化旅遊產品體系的同時,還將把培育文化旅遊消費市場、提升文化旅遊公共服務水平、強化文化旅遊等工作兼顧,多措並舉,從而實現《實施方案》提出的近期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設成為省域文化旅遊副中心,文化旅遊基礎建設基本到位,文化旅遊品牌特色逐漸彰顯,文化傳播平臺、文化旅遊消費熱點、旅遊產品體系、文化旅遊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全域旅遊、優質旅遊等基本實現。各縣(市、區)都有4A級景區、4A級鄉村旅遊點,贛州高等級景區總數量、旅遊接待水平位於全省前列,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達到1.45億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超過1750億元,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12%以上。
來源:贛南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