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鄉愁》:「農民進城,身穿條絨……」還記得這段順口溜嗎?

2020-12-12 聽風吹麥浪

《遙遠的鄉愁》之一百零七

拉煤路上的故事之二: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這碎銀幾兩,能解萬種惆悵!可這碎銀幾兩,斷了兒時夢想,讓少年染上滄桑……」

半個世紀後,同樣流行的一段順口溜,讓我忍不住想起兒時流行的那段順口溜:「農民進城,身穿條絨……」

「人到中年,我們活得不如一條狗。」

在感嘆著這句話的同時,紅塵中的我們,依然過著我們的「日常」——「喝最烈的酒,坐最貴的救護車。喝啤酒前放點枸杞和黨參。孜孜不倦熬夜,勤勤懇懇護膚。」

這是什麼?這就是中年人的常態。他們一邊想好好活著,一邊不得不為了父母、愛人、孩子過得更好,去壓榨自己。」

1

倒是還記得,在幾歲的時候,和爸爸去過距離最近的一個縣城——臨清,還是爸爸騎著自行車帶我去的。

——臨清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與河北隔河相望,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市區穿過。

——明清時期,臨清憑藉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成為當時中國30個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美譽。

當然,這些關於臨清的常識,也是我稍大後才知道的。

「從天南到地北,從春夏到秋冬,從城市到田園,從高山到大海,中國那麼大,中國那麼美。有些地方,如果你沒有去過體驗過,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中國美!」

當然,這句話,也是我若干年後才知道的。

從老家到臨清,有45華裡,雖然當時也有零星的長途車從聊城發往臨清,但沒人坐得起。

有時候,非要進城的時候,大多是走路去;有的能騎著自行車去的,就已經是很被人羨慕得了。

2

莊子說:「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孤獨讓一個人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

爸爸那時候是「教書先生」,雖然不是滿嘴「之乎者也」文縐縐的,但在鄉下人看來,他也是「不合群」、「不搭調」的那種類型。

但是,他老人家那時候卻可以從學校裡借到其他人的自行車回家,也可以帶著我去臨清,那是童年記憶裡最開心的事情。

半個世紀前的臨清,雖然沒幾棟高樓,但每個城市的百貨大樓,都還是有幾層的。

當時,這些百貨大樓就是每個城市的地標建築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建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那些花花綠綠的商品,讓我感覺到即便老家趕集的時候,所有的東西加起來,都沒有百貨大樓的多。

當時,爸爸還帶我去臨清的公園轉過一次,裡面有大樹和竹子。

那時候,還是第一次看到竹子長啥樣,稀罕了半天。

3

蟬鳴知夏深。

當然,那個公園也是臨清的地標建築。

一直到我成年後,婚前帶著前妻去公園時,感覺都沒啥變化。

當時的年輕人也「很封建」,兩人在竹林裡坐了一兩個小時,被蚊子咬了一身的包,愣是連對方的手都沒敢碰一下。

若干年後,再跟兒子說起這件事時,兒子嘴撇到耳朵根子上,說:「嘁——哪個朝代的事了,還跟我們說。」

看我曲指要在他小腦瓜上「鑿爆慄」,一縮頭,一溜煙地不見了。

也因此,更加印證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的一句話。「歷史有重演的特性,它會一直持續到教訓被人領悟為止。」無論是從宏觀經濟走向,還是微觀經濟投資,它們都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4

和爸爸去的那次,從公園出來,就到了臨清古樸厚重的小街上。

與陌生人偶遇,創造一萬種可能。

「賣水豆腐嘍——」一個老人挑著擔子過來,叫賣著水豆腐。

水豆腐是我們當地的特產,嫩嫩的,平時很少吃得到。

爸爸停住腳,要了兩板水豆腐。

老人已滿臉皺紋,難掩歲月的滄桑面容,但多年的小生意生涯,還是留住了他滿臉最燦爛的笑容。

聽到有人買水豆腐,笑意就從每條皺紋的深處,一絲絲洋溢出來,逐漸綻放成滿臉菊花。

活到這個歲數,老人依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本不是非黑即白,人性也不是非善即惡,這個世界可能沒有完全的對錯,但是依然有可以保持的善意。

於是,老人拿出兩個木板條來,用小刀劃出來幾小塊水豆腐,熟練地用板子從豆腐裡一插,幾塊豆腐就在板子上了。

5

喝水豆腐也是當地的技巧:接過板子來送到嘴邊,從左邊從右邊「吸溜吸溜」一喝,一板的水豆腐就涼涼地、潤潤地裝在肚子裡了。

所以,在臨清,水豆腐就是在板條上,直接被「喝」到肚裡的。

老人接過板子去,用塊髒兮兮地毛巾順手一帶,就算是擦過板子了。

等下一個人來買水豆腐時,老人又拿過拿過那個板條來,再給別人放水豆腐。

在農村,春天小蔥下來時,也有賣豆腐的,除了買幹一點的豆腐,也會賣點水豆腐。

買得起的家庭,花五分錢或者一角錢,要一點來放在大碗裡;洗幾棵小蔥剁碎了,放在豆腐裡攪拌,加點鹽巴當菜吃。

所以,「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這句歇後語,就一直在農村中流傳著。

若干年後,還在回味著臨清古巷深處的水豆腐。

只是,多年在外漂泊,那個古老的城市裡,還有沒有這道小吃,已經不清楚了。

6

當時,還有段順口溜,是專門形容農民出門情形的。

「農民進城,身穿條絨;頭戴禮帽,腰系麻繩;喝瓶汽水,不知退瓶;看場電影,不知片名;看場比賽,不知輸贏;難找廁所,旮旯也行;挨頓臭揍,不道哪疼……」

聽了這段順口溜,雖然大家都恨得牙根癢,但也不得不讚嘆編這順口溜的人:「城裡人真他媽的有才,簡直將莊稼人的無知和懵懂,都寫絕了。」

其實,大家肚裡也在尋思:「倘若俺要進了城,怕是真會像順口溜唱的那樣老帽……」

所以,當時的一幫年輕人,也都想跟著大爺爺去邯鄲倒騰次煤,也趁機去開開眼界。

「賺不賺錢的另說,至少賺了開眼界。再出門時,不被別人當土鱉了……」

當時,這群窮得只剩下力氣的年輕人,也都是基本這樣想的。

此生中,我們會和很多人相遇,和很多人擦肩而過,和很多人有過或長或短的交際和交集,和很多人發生一些悲歡恩怨的故事……

儘管,人世間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而每一次分開都有可能是——今生再無相見的可能。

儘管,席慕蓉曾說:「昨天、今天和明天應該是沒有什麼不同的。但是,就會有那麼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轉身的那一剎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變了。太陽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從此和你永訣了。」

但是,我們依然愛著這個平凡的、充滿煙火氣息和人情味的平凡世界。並且,在滾滾紅塵和摩肩接踵中,繼續著我們的生活。

因為,希望就在前方。只要足夠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捕捉到成功。

相關焦點

  • 農民愛聽種地管用 老農藝師趙登太的「順口溜」不瓤
    近日,在河南博愛縣金城鄉北裡村,蔬菜種植大戶侯民讀著這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臉上美滋滋的。說起這「順口溜」,還有一串串鮮為人知的故事哩!  博愛縣老農藝師趙登太 ,一輩子在莊稼地裡摸爬滾打,當過鄉長、棉辦主任,幹過農業局副局長、農委副主任,但在和農民相處的過程中,他喜歡用鄉音和樸實無華的「順口溜」與農民交流,老百姓聽起來是味兒又實在。
  • 春運開始:那些列車員的「順口溜」你還記得麼?
    伴隨著列車員的「順口溜」,相信很多人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返鄉之旅。當然也有很多小夥伴,沒有搶到回家的火車票,只能留在外地過年,同情你們三秒鐘。。。請全體默哀。。。你還記得哪些列車員的「順口溜」?又是哪些順口溜讓你有了家的感覺?或者是讓你想起了那年春節,你回家的故事?
  • 2018年,農村最流行的5句順口溜,很現實又很無奈
    生活在農村,忙完農活和長輩們聚在一起聊天時,常常聽到長輩們說到一些老話和一些順口溜,其中最為讓人感興趣的莫過於一些順口溜了,聽起來特別且富含哲理,這些順口溜是農民在都是日常生活和勞作時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句句深入人心,有著積極的警示作用。
  • 「茶爐子」難忘的的鄉愁
    起伏跌宕的音樂聲中,同州茶樓造型風趣的燒水師傅,跟著扭動身軀,好似滾燙的茶水翩翩起舞,茶韻悠揚,回味綿綿,遊客在此品著茗茶,欣賞噴泉的音樂,享受著"妹妹坐船頭"暢遊同州湖的感覺, 「茶爐子」那抹不掉的鄉愁,讓思緒又回到那個年代,喝茶人與茶有關這背後的故事您能品嘗得出嗎?。
  • 三門峽推出惠民政策 農民進城購房政府提供補貼
    環境優美的新建社區  □記者房琳文圖  本報三門峽訊 農民到三門峽市買房當「年貨」?這可不是開玩笑,當下正是好時候!  2月5日,大河報記者在這份《三門峽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農民進城購房促進住房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看到,這次推出的惠民舉措,從財政補貼、金融服務、住房公積金服務、就業創業保障、進城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保障等諸多方面制定細則,全方位支持該市農民進城購房。
  • 三門峽農民進城購房領補貼
    進城農民領到購房補貼後笑逐顏開    □記者房琳通訊員顏釗文圖    本報三門峽昨天上午,農民進城購房補貼活動啟動儀式在三門峽匯景新城舉行。    三門峽市住建局房地產市場監管科相關負責人告訴大河報記者,當天領到住房補貼的20位農民中,最高的領了2萬多元補貼。    今年2月5日,三門峽市政府出臺文件規定,從2月5日起到12月31日,凡農民在三門峽湖濱區、商務中心區、開發區購買新建普通商品住房及二手普通住房(套型建築面積144平方米以下),可申請財政購房補貼。
  • 鄉村振興要充分考慮進城農民的期待與顧慮
    這類村莊中的農民是否要進城?當前,中國正處在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當中,「所有道路通向城市」,且城市有著遠比農村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同時,也只有當絕大多數農民都進城了,留守農村的農民才有更可能進一步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緩解人地關係緊張格局,有更多機會致富。
  • 放棄農村老房子,硬著頭皮進城買房,如今農民打退堂鼓:頂不住了
    導語:放棄農村老房子,硬著頭皮進城買房,如今農民打退堂鼓:頂不住了如今城市的發展是越來越快,不少農村人進城之後也賺到了一筆錢,但是對於大多數的農民來說依舊只能打工生活,即使國家在不斷的扶持農村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還是選擇擠進城市的隊列當中,他們覺得雖然手裡有一些存款
  • 東京如此發達,為何日本農民卻不願進城?農民:種地更賺錢
    作為日本最發達的城市,很多人都認為日本人都希望到東京發展,尤其是農民。就如同我們國家一樣,很多農村人都往繁華的大都市跑,不願意留在家鄉,因為城裡的醫療、教育、生活等都比農村好。然而,事實上日本與中國完全不同。日本農民並不願意進城。
  • 還記得《葵花進城》中的女主嗎?戲外獲獎無數,如今卻淡出娛樂圈
    還記得《葵花進城》中的女主嗎?戲外獲獎無數,如今卻淡出娛樂圈應該有不少人都看過電視劇葵花進城吧,葵花進城裡面的女主角鴻利長得非常的漂亮又年輕,而且她非常淳樸,當時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她還拍過一部挺有名的電影叫做暖春。
  • 賀雪峰:鄉村振興要充分考慮進城農民的期待與顧慮
    這類村莊中的農民是否要進城?當前,中國正處在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當中,「所有道路通向城市」,且城市有著遠比農村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同時,也只有當絕大多數農民都進城了,留守農村的農民才有更可能進一步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緩解人地關係緊張格局,有更多機會致富。
  • 「莊稼醫生」趙登太:用順口溜兒指導農民生產
    □通訊員崔勝利陳愛民本報記者馮佳志在博愛縣,有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雖說早已退休,可他比在職時還忙,每天騎著電動三輪車一個村一個村地跑,莊稼人都親切地喊他「老趙」,他就是博愛縣退休農藝師趙登太。趙登太2002年從博愛縣農委退休後,就漸漸成為該縣農民田間地頭的常客。
  • 《遙遠的鄉愁》:北方女人閒時打袼褙、納鞋底的光景,你還記得嗎
    《遙遠的鄉愁》之120做人,有幾條不可打破的天規。人活著,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切記不要打破這些天規。估摸著,開始傳出這句話的人,就是嫌自己的老婆長得不好,有點抱怨的意思。「孩子是自己的好,媳婦是別人的好」,這句話,也是北方男人常念叨的一句話。不少人於是感嘆:「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 條絨褲子配什麼上衣合適?這幾種搭配總有你喜歡的,來看看吧!
    條絨相信大家都不是很陌生,就是我們說的燈芯絨,這種褲子穿起來很舒服而且摸上去滑滑的非常有手感!那麼條絨褲也是我們平常穿較多的一類,那麼什麼上衣才能搭配條絨褲?別著急,下面就來介紹幾款適合搭配條絨褲子的上衣,希望對愛美的小姐姐們有所幫助!
  • 223個村莊撤併 連雲港灌南縣鼓勵農民進城買房 每平米補貼300元
    農民進城 10月1日,連雲港《灌南縣鼓勵農村宅基地退出和農民進城入鎮居住暫行辦法》正式公布。 辦法稱,為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推進農民住房條件改善,鼓勵農村宅基地退出和農民進城入鎮居住,結合灌南縣實際,制定本暫行辦法。
  • 還記得《鄉愁》嗎?渝北悅來街道打造鄉愁文化 全國攝友快來
    華龍網10月21日9時訊(記者 李天春 閆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今(21)日,是臺灣詩人余光中90誕辰。47年前,他寫下的現代詩《鄉愁》膾炙人口,表達了對故鄉的深厚情懷,這首詩第一句就是寫的重慶市渝北悅來場(現悅來古鎮)。
  • 關於農民生活的「順口溜」,很現實也很無奈,來看看你是否有同感
    ,關於農民生活的「順口溜」,很現實也很無奈,來看看你是否有同感,今天我們要談論的話題就是一些關於農民生活的事情,下面就隨著小編一起來看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幾年農村也發展的比較快,農村經濟也發展得迅速,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生活質量也在不斷的改善,人們的日子也是一天過得比一天好,家庭生活也越來越幸福,越來越美滿,雖然說這幾年農民的生活比以前好了許多,家庭經濟條件也比以前更好了,但是他們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 農民進城買房有哪些補助 2020補貼最新政策
    文/股城網現在中國的房價十分高,對於我們普通農民來說,想在城裡買一套房子是很難實現的。為了鼓勵農民進城買房,國家早就出臺了農民進城購房補貼,並且不斷地調整與完善。那麼,你知道農民進城買房有哪些補助呢?現在很多的農民都進城買房了,因為農民買房可以得到國家補貼,極大減輕壓力。但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具體有哪些補貼可以領取,今年國家對於農民買房的新政策是怎麼樣的呢?不知道的市民快來看看吧。
  • 鄉間的秋葉每一片都飽含農民的歡歌和鄉愁
    我漫無目的地沿著街道閒溜,裡著薄霧,淋著秋露,數著一個個冰冷的門牌號,看著與我沒有一絲關係的門店招牌,孤單的一個人,伴著孤獨的靈魂行走在這毫無溫情的街道。忽然,一輛汽車急馳而過,捲起落葉一片,寬闊而潔淨的街道,一塵不染,那一片葉子顯得突兀,顯得孤零,它知道來處,卻不知歸去,它迷茫,無所適從,隨風東飄西蕩,亦如沒了土地的我一樣,走進陌生的城市頓感手足無措。
  • 線上「溪山書會」|詩人鄭漢薦讀《遙遠的鄉愁》
    永遠的未央歌——薦讀《遙遠的鄉愁·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內地流行音樂勃然興焉。無論其歌詞、曲風,還是演唱技巧,都深受港臺流行歌曲的影響,尤以海峽對岸寶島臺灣的音樂濡染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