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三國時的魏國皇帝兼知名文人曹丕曾在他的《典論》中說過:「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
吃是一門學問,而要想參透這門學問,實踐是必不可少的。《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臨近中秋,我們的記者來到了濟水之南的臨畔——齊河,走進中國驛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親身體驗地道的中華美食小吃,來一趟中秋美食尋記。
第一站·紙皮包子
出發的時間不算早,來到小鎮大體瀏覽了一下,已經臨近午餐時間,我們便停在了一家紙皮包子店鋪。
紙皮包子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具有薄如蟬翼、晶瑩剔透、香甜味美、唇齒留香四大特色,清朝乾隆辦宮廷「千叟宴」就曾用過,自那以後紙皮包子便名滿天下。紙皮包子制皮工藝複雜,皮薄如蟬翼,口感筋道,餡料飽滿味美,食材豐富,營養全面,老少皆宜。
記者對這薄如紙的包子皮很是好奇,於是親自體驗了一下紙皮包子的製作。製作過程並沒有想像的容易,兌餡、和面、包和一般的包子並無區別,但是在和面、擀皮和起鍋時就要注意了:和面要用力,保持麵團的柔韌;擀皮要均勻;起鍋要仔細。在一番努力之後,我們終於吃到了傳說中的「紙皮包子」,皮薄而又筋道,餡料新鮮飽滿,入口鮮美,回味無窮!
第二站·酸梅湯
吃過包子之後,本來是要去辣椒坊的,但在路上被正在大鍋熬製的酸梅湯吸引了目光。
酸梅湯是老北京傳統的消暑飲料,在炎熱的季節,多數人家會買烏梅來自行熬製(也有用楊梅代替烏梅),裡邊放點白糖去酸,冰鎮後飲用。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材料。《本草綱目》說:「梅實採半黃者,以煙燻之為烏梅。」它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神話小說《白蛇傳》就寫了烏梅闢疫的故事。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確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現在雖說已經到了秋季,可濟南的秋天實在勢弱,前有冬天這個「亂臣」篡位,後有夏天這個「賊子」追兵。在這種季節,來一杯冰鎮酸梅汁最合適不過了!剛觸到杯子,便是一陣涼意襲來,等真正入口,更覺酸甜可口,涼意遍及全身,似乎連正午的陽光都淡了一些。說實話,這真的是我目前喝到最好喝的酸梅汁,酸甜適宜,冰涼清爽,味道也很正宗!
第三站·辣椒坊
經過了前一站的小插曲,終於來到了期待已久的辣椒坊。剛到這時,接待我們的小姐姐就開始推薦這的辣椒醬,現在,到了驗證真偽的時候了。
薛寶辰《素食說略》中記載:「辣椒,秋後揀紅者懸之使幹,其微紅、半黃及綠者,磨做醬,甚佳。辣椒七斤、胡萊菔三斤,均切碎。炒過鹽十二兩,水若干,攪勻令稀稠相得。以磨豆腐拐磨磨之,收貯瓷瓶,久藏不壞。」
記者對辣椒醬很是鍾情,於是在和店家溝通後,開始了磨辣椒之旅。「傾情不怕千刀碎,佐料尤調百味豐」,收到滿滿兩罐現制的辣椒醬之後,我們就要帶著它到它真正發揮用途的地方了……
第四站·陝西BiangBiang面
「一點戳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點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夾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鉤搭掛麻糖。推著車車走鹹陽。」這首在陝西關中城鄉流傳很廣的歌謠,唱的是一個字的寫法,說的是一種老少皆知的小吃名稱——BiangBiang面。這是一個字典未錄、字庫裡也沒有的字,但它作為陝西地方獨有的漢字,其歌訣卻久唱不衰;這種手工擀制、寬似褲帶的麵條,長二尺有餘,調以各色臊子、油潑辣子,香饞誘人,關中農村婦孺皆知,家家會做,人人喜食。
沒錯,陝西名吃BiangBiang面,配上現制的辣椒醬,想想就很美味。話不多說,上面啦——寬似腰帶的面,配上蔥花、醬油、醋等佐料,再加上鮮紅的辣椒醬,裝在臉一般大的碗裡,用筷子拌開,立刻就可以吃了。看上去,色澤誘人;吃到嘴裡,酸辣鮮香;來到胃裡,利溼暖胃。
除了上面介紹的,還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泉水茶湯、老齊河爆肚、炒酸奶、甑糕、烤饢、山東煎餅、鮁魚餃子、呱嗒、周村燒餅、童少爺串串……「齊魯之饗,南北之鮮,上食宴尊,下食怡情」,在中國驛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你可以品嘗到來自全國各地特色的美食小吃。可以說,逛一個小鎮,就是逛了一整個中國!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流口水呢?不僅如此,美食小鎮不是只有數不盡的特色小吃,還有各種娛樂、欣賞項目,瞧——
小鎮居於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核心位置,一刻鐘可分別到達京滬高鐵濟南西站、太青高鐵齊河站和濟鄭高鐵長清站,半小時可到達濟南國際機場。正值中秋團圓佳節,一家人開車自駕遊,來齊河中國驛,一邊賞月,一邊品味中華美食小吃,豈不幸福哉!
0815號中秋專列
時間:中秋
到站:中國驛中華飲食文化小鎮(齊河縣清河大道1號)
主題:中秋美食之旅
車(門)票:無!!!上車就行!
乘客:
………………………………………………………………………………………………………………………………………………………………………………………………………………………………甭看了,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