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網友爭論起自己家鄉米粉最好吃,個個義正詞嚴,引得看客口水直流,圓派、扁派、豬派、牛派,山頭林立倒也必然,畢竟不是一種東西,相比較也雞同鴨講。而衡陽派和郴州派,卻就一個魚粉勢不兩立,真心不明覺厲。於是有一天,我就直奔郴州。
先投酒店安排好房間,就出來轉轉,天色很晚,街市基本歇業,不管怎樣,先要在市面隨便找一家看看平均水準,迫不及待想先嘗為快,就走啊走,酒店後面500米的城中村發現一間宵夜鋪子,感覺可能味道一般,一吃還好。
回酒店上網,查本地美食論壇,看看熱議的是那些,好對郴州流派有個了解。它們幾乎全部聲稱來自棲鳳渡,按照收集到的信息,第二天到了火車站附近。
湯頭紅豔,魚湯滋味並不是特別濃鬱,但是辣椒工藝和湯底配料的確是別具一格,店中的免費紅油蘿蔔絲也頗有特色。
郴州魚粉的獨門絕學,外地人應該是學不來的。郴州魚粉的辣椒據說是當地的五爪金龍指天椒,磨成粉末,炒成紅豔豔的油辣再煎魚燉湯,這種搞法在湖南,我只在新化牛肉麵見到,整碗鮮湯都是赤豔熾烈的,配上青蔥就食慾逼迫味蕾,煞是好看。而每碗湯底,要舀配一小勺郴州永興縣馬田鎮特產「豆油」,這種油呈巧克力膏狀,以前聞所未聞,味道奇特回香。問粉店,這豆油理解是豆豉膏可不可以?老闆回答,可以這麼說,你喜歡嗎?
更有甚者,街上竟然還發現「泡麵」,口味相當不錯。
郴州魚粉如此特色鮮明,不由感觸,話說在長沙吃魚粉,有衡陽郴州鳳凰各派,衡陽派網上盛傳的幾家吃過後覺得不過如此,尤其是有幾個連鎖店那個,湯頭一片剮白,純粹的魚湯怎麼可能那麼慘澹,那怎麼能叫魚湯。而招牌鳳凰的魚粉,更是莫名其妙,魚味飄渺,魚肉粗柴,在一個美食群我就問湘西美食家,你們那兒出產魚粉嗎?他說,大湘西鴨子粉牛肉粉都還別致,沒聽說過魚粉,然後衡陽哥們也插上一句,我在衡陽長大,小時候也沒見過魚粉。魚粉不是從來就有,好吃者發明也理所當然,長沙砂子塘那條街有家不起眼的粉店,開了多年,專賣魚粉,老闆說衡陽話,他說是衡陽魚粉,他當街就用油鍋老薑白酒爆炒魚頭魚肉,然後猛火開湯,熬成乳白,下米粉吃,鮮美無比。用簡易的魚湯下粉怎麼就是衡陽特色,我就不懂了,我自己也經常這麼幹,這就是典型衡陽魚粉,現炒開湯。
第三天,正式進入此次美食尋根之旅的最終目的,奔赴棲鳳渡。既然是體驗生活,那就和鄉民貼近距離,搭班車最好。
棲鳳渡據說是三國時期鳳雛先生龐統打尖之處,天色已晚,舟楫勞頓,渡口老闆娘用鰱魚和當地五爪金龍辣椒做了一碗米粉待客,鳳雛大呼過癮睡了個好覺,從此這個地方就叫棲鳳渡,而這裡獨特的魚粉就風靡湘南,史稱棲鳳渡魚粉。郴州魚粉滿街招搖,言必稱棲鳳渡,以示發源地正宗。歷史任人塗抹,三國哪來辣椒,但郴州魚粉紅豔豔的賣相,確實是鎮味之寶。
棲鳳渡,多麼美好的地名,詩意棲居,遊龍戲鳳,浮想翩翩又色香味俱全,看名字都覺得不去會後悔。一個有意思的渡口往往會見證一場傳奇的邂逅,1257年初春,風陵渡邊,十五歲的郭襄首遇神鵰大俠楊過,情竇不知所起,2014年嚴冬,棲鳳渡上,寂寥的郭家後代終於吃到正宗郴州魚粉,胃口一往而深。所以,為了一碗米粉特意跑八百裡,毫不意外,事關遐思。
鎮不大,半小時逛完,市場有大條白鰱魚擺賣,我想自古以來這條小河莫非就只有鰱魚,導致魚粉只用鰱魚熬湯,又想起有廚娘曾經告訴我,白鰱魚番茄是很好吃的菜,那麼,鰱魚想必是比別的河鮮燉湯更勝一籌吧。
棲鳳渡鎮牌坊下,有一挑篷布攤檔擺賣魚粉,鄉親如雲。粉條大桶泡著,火頭座著一大缸朱紅瀲灩魚湯。客來招呼,案板擺碗,撒蔥花、淋醬油、鋪味精,挑豆油,粉燙一燙撈起,擺入碗中,再伸大勺去魚湯攪起魚肉,抖晃均勻,滾湯澆到碗中熱氣騰騰,再滴上一點茶油,無比正宗的一碗魚粉上桌,埋頭趁熱開吃,吸溜而光,味道和郴州市裡一樣,甚至還清淡些。
吃完起身來回查看,咦?書上說這裡魚湯不是茶油炒的嗎?你這好像是棕櫚油熬的。老闆憨笑回答,現在茶油太貴了,用茶油要漲價大家會有意見。
你這一桶湯有幾條魚呢?兩條一泡斤。
那做多少碗?大概一百。
哦,原來如此,常規的郴州魚粉,一碗裡面才一兩魚肉,難怪魚味不濃了。如果能夠增加魚肉分量,再全部用茶油,再賣貴一倍,那該多好吃啊。
衡陽魚粉,哪有郴州魚粉一枝獨秀又秘籍斑斕。
於是,回到長沙,馬上動手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