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雲報導 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竹溪因地制宜,改良土豆的品種和種法,成為帶動貧困戶致富的「金疙瘩」。來看記者的蹲點調查。
眼下,正是土豆上市的季節。竹谿縣泉溪鎮塘坪村的馮天林,挖出今年的第一茬土豆,送到了村裡的專業合作社。銷售的事,就交給他們了。
馮天林是貧困戶,腿有殘疾,以前,只能種點小土豆。但是,產量一直都不高。
竹谿縣泉溪鎮塘坪村村貧困戶 馮天林:
傳統種法種了幾十年,產量低,也沒有掙到錢,一般的賣不掉就會餵豬。
兩年前,一位叫張申東的老鄉返鄉創業。在他眼裡,鄉親們種的高山土豆,雖然產量低、個頭小,但是味道美。
竹谿縣東申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張申東:
我們這樣的大山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才能長出來。它不光是顏色漂亮,它的品質、營養價值還非常好。
味道美,是因為這裡的水土,可以放大;產量低、個頭小,是因為品種和種植方式,可以改良。把這小土豆的文章做好了,應該對得上城市的需求。想到就幹,張申東轉身就去了山東滕州和甘肅蘭州考察土豆市場,帶回了「黑美人」和「紅玫瑰」兩個新品種。
記者 王猛:同樣是種土豆,以前馮天林種出來的是這種土黃色的土豆,個頭比較小。而張申東種出來的是這樣的彩色的土豆,不僅顏色不同,個頭也要不少。
張申東種植的方法,也與傳統的方法不同。
竹谿縣東申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張申東:
這塊地就是傳統老的種植方法,我給你拔一窩,結得很少,個頭又很小,五六七八十根苗子了,它的養分都被苗子吸收了,我們現在種植的方法有點不一樣,一窩只要一根到兩個苗子,這樣出來的個頭很均勻。
方向對了,事半功倍。張申東試驗種植的200畝彩色土豆,第一年就喜獲豐收。不僅味道一樣好,個子也真的變大了。當地商務局把彩色土豆,作為扶貧優選農產品,對接到京東竹溪館。一上線,就成為爆款。
十堰荊美味農村電商管理公司總經理 柯善海:
上線第一天,我們一個小時之內,就取得了2萬多單的銷售成績,接近6萬多斤土豆,我們的好評率已經達到了1萬多條了。
「土疙瘩」能變「金疙瘩」,步子也就能邁得更大了。在政府的支持下,張申東成立合作社,包種子、包技術、包銷售、分散種植,鋪開2680畝高山五彩土豆種植示範基地,700多戶貧困戶一起幹了起來。
竹谿縣扶貧辦主任 賀豔生:
現在通過品種改良過後,每畝的產量也在原來的基礎上翻了翻,老百姓的收入大大增加。
荷包鼓了,鄉親們也敢想了。大夥的下一個目標,是拿泉溪土豆去申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那時,會有更多鄉親一起脫貧致富。
記者觀察:窮根不在地,在路子
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些人,有能人帶,用上科技、對上市場,「土疙瘩」也能變成「金疙瘩」。莽莽大山,還有很多這樣的處女地,等待開發。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