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溪邊列巖岫,倒影浸寒綠。
宋朝詩人李鋼筆下的武夷山是這樣的。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秦漢以來,武夷山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
武夷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
九曲溪、虎嘯巖、天遊峰、一線天、水簾洞、大紅袍景區九曲溪竹筏、宋街、武夷宮、天心嬋寺等,是武夷美景的核心,今天我帶大家從武夷山開始,走向大武夷,發現這個雙遺產地更多的美。
武夷山,從自然遺產到文化遺產
天遊峰定去武夷山必到的景點之一,武夷山的夏天滿目綠意盎然,置身於童話般的森林世界,猶如到了人間天堂,清晨,陽光灑落在清新透亮的天遊峰,雨後的天遊峰更加美麗妖嬈,遠離了都市的喧囂,呼吸著新鮮的氣,使人倍感心曠神怡。
武夷山第一勝地當屬天遊峰,它獨出群峰,雲霧瀰漫,山巔四周有諸名峰拱衛,三面有九曲溪環繞,武夷全景盡收眼底。
古人登天遊峰後這樣寫到:"足登峭壁上天遊,峰頂環觀景盡收。不愧東南佳勝處,丹巖綠樹繞清流!"
那在丹巖綠樹間流淌的清流就是九曲溪。「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九曲溪貫穿其中,蜿蜒十五華裡。又因它有三彎九曲之勝,故得九曲溪之名。
遊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這也是初遊武夷山的必選方式。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色彩美。
歷時100分鐘的竹筏漂流,讓人體會到「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遊」的妙處。漂流欣賞美景的同時,還能看到千年之謎船棺,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懸棺遺蹟十餘處。
武夷山有很多自然美景值得你流連,水簾洞、一線天、虎嘯巖等等,都令人嘆為觀止。可也別錯過著名的大紅袍。大紅袍,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被譽為「茶中之王」,生長在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巖壁上。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派解放軍管護,最好的年份年產量不上一斤的成品茶。
「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
說起大紅袍,那《印象大紅袍》可是千萬別錯過的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是張藝謀的印象系列之一,以雙世遺產地——武夷山為地域背景,以武夷山茶文化為表現主題的大型實景演出。在長達70分鐘的演出中,觀眾置身山水之間,自然景觀中的泥土綠植的芬芳氣息撲面而來,猶如經歷一次返璞歸真的奇幻之旅。
360度旋轉觀眾席,以15塊大屏幕矩陣聯動放映的實景電影新概念,使觀演者感受人在畫中、如夢似幻的卓絕幻境,感受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王、玉女二峰突然現身眼前又瞬間隱遁的神秘。
「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兼得山水之佳,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這片山水流連,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駐足在九曲溪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可說是山水的靈魂。
武夷宮是武夷山的核心景點,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勝地之一,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宮院,位於大王峰腳下,初建於唐朝天寶年間(742-755年)宋朝時擴建至三百多間,賜為「衝佑萬年宮」。不進入景區的話,可以逛逛武夷宮旁的宋街和柳永紀念館。
武夷山,除了是朱熹老先生的講學之處外,還是宋朝詞人柳永的出生地。在武夷宮有一座柳永紀念館,在紀念館裡,有一面柳永代表作的詩詞牆,千百年後,同一時代的達官貴人已經消失於塵埃,而詩人卻因詩而流傳千年。
大安源,武夷生態之旅
九寨溝之水,黃果樹之瀑,白水洋之趣,峨眉山之猴,井岡山之紅,用來形容大安源是再合適不過了,武夷山的風景似小家碧玉般的秀氣,而養在深閨的大安源猶如鄰家女孩。
黃崗山大峽谷,堪稱華東第一大瀑布。漫步在山水畫廊中,遊人融入其間,抬頭可賞青山,伸手可碰草木,盈耳鳥語溪聲,探身即觸清流。純自然的生態環境,讓遊客身心舒暢,流連忘返。
黃崗是九曲溪水的源頭,是一個四季常青的世外桃源,絢麗的溪水堪比九寨。
泰平洋水上廣場則是一片巨大的花崗巖體,形成於1億年前,巖體鋪展水底且與周邊山體相連,遊泳戲水,是夏天的天堂。
豐富的植被,茂密的森林,沒有經過太多的人工雕琢,使得這裡成為猴子的天堂。在泰平洋,你會與大師兄零距離接觸,萌態百出,看著這些可愛的猴子,你是否整個人都變得年輕起來了呢?
萬裡茶路的起點,下梅村
走過許多的古村,下梅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工運河穿村而過,古民居、涼亭、古街等構成了別具特色的江南水鄉風景。
下梅村曾是一個茶葉重鎮,距武夷山度假區僅八公裡。清朝初年,下梅村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武夷山的重要茶葉集散地。村前就是下梅溪,村因此而得名,百年前,武夷山的茶葉就是從這裡出發,通過水路,一路跋涉,漂洋過海,到達俄羅斯、歐洲等地,所以,下梅村又被稱為「萬裡茶路的起點」,村裡有條當溪,其實是當年村民為了方便茶葉運輸而挖掘的。你也可以想像的出這個深山小村的富裕程度了。村子的建築都沿當溪而建。
隨著時代變遷,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在,我們從古村保留下來的建築可以窺見過往的榮光。下梅現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鄒氏祠堂、西水別業、鄒氏大夫第、施政堂、陳氏儒學正堂、鄒宅閨秀樓、方氏參軍第、程氏隱士居等民居近40幢,這些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體現豪華和富貴。磚雕以浮雕為主,也有鏤空雕。內容多取自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吉祥風物花卉等。
不待山盤水亦回,溪山信美暇徘徊。
行人自趁斜陽急,關得歸鴉更苦催。
——【宋】楊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