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謠》影評:對待愛情要學會不離不棄
蒼茫無盡的大海,洶湧著的波濤,半倚著桅杆,雨水打在堅毅的面龐,不曾改變對愛情的守望,即便未來如同這還海水一般不可預知,還是會堅定不移,不離不棄。
影片片頭用這樣一個片段展現主人公對愛情穿越距離,穿越時間,穿越生死的守望與等待,體現出在未來的不可預知中,對於愛情,不離不棄,堅定不移,生死不渝的主題。
影片開始,陳秋水與王碧雲第一次見面的片段中,導演將場景設定為家中,王碧雲騎車回來,在門口就遠遠聽見從樓上傳來陳秋水教弟弟學英語的聲音,兩人在樓梯處一見鍾情的畫面更是經典。未見其人先聽其聲,王碧雲被陳秋水幽默的教課方式深深的吸引,王碧雲仰起頭遠遠的望著傳來陳秋水聲音的樓上,鏡頭隨王碧雲的目光而移動,伴隨清脆的鳥叫聲,營造出一種夢幻的感覺,少女的初戀情愫悄然萌生。二人在樓梯處初次相識的一組鏡頭中,王碧雲上樓梯,陳秋水下樓梯,兩個人在拐角處相遇,陳秋水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二人擦肩而過,導演採用了慢放和反覆鏡頭,延緩了兩個人相遇的過程,陽光打在兩個人的臉上,男生的怦然心動和少女的羞澀刻畫的十分細膩,體現出兩個人心照不宣,一見鍾情。
在王碧雲獨自來到陳秋水家鄉尋秋水的這個片段中,光線的處理都是暖黃色,他們唱歌,戲水,看戲,作畫…這一段都體現了兩個人愛情的美好。在秋水為碧雲洗頭的鏡頭中,水房本是陰暗潮溼的代表,導演卻通過光線的處理,使水房顯得明亮有詩意,這對於表現兩個人嚮往愛情,沉浸於愛情的美好之中,起到了輔助的作用。秋水溫柔的用水衝洗碧雲的長髮,更是向觀眾傳達出兩個人心心相依,彼此相愛的純真感情,對於現代老去的碧雲而言,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導演通過講述兩個人的一見鍾情,以及碧雲不顧一起獨自來到秋水家鄉,與秋水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來體現二人美好的回憶,深厚的感情基礎,為後面二人分別,卻長達一生彼此守望的珍貴愛情做了鋪墊。
在陳秋水與王碧玉分別的鏡頭中,以王碧雲的主觀鏡頭中,透過車窗,大雨中陳秋水的身影被雨水逐漸模糊。這個鏡頭通過黑夜中的雨天作為自然環境設定,烘託出一種離別的傷悲之情,然後通過主觀鏡頭的體現,以及逐漸模糊的身影,體現出王碧雲與陳秋水分別時的不舍和撕心裂肺的傷痛,也更容易將觀眾帶入那種戀人離別時,難捨難分的感情之中,同時以這個片段為基礎,使王碧雲更深刻的記憶住分別的畫面,為其的守望等待奠定基礎,為其對於愛情堅定不移,不離不棄的影片反映奠定基礎。
在王碧雲與陳母的談話的鏡頭中,王碧雲說:「秋水手上有我的戒指,我的手上什麼也沒有。」以及對於陳母認其為女兒的提議,以堅定的態度否定。這個鏡頭時間設定為黃昏時刻,昏黃的光線斜射在她身上,臉上的光相對較暗,在其否定陳母提議時,臉頰上仰,臉完全顯露在光線中。這一片段,王碧雲想要讓陳母為其戴上戒指的臺詞,體現出此刻王碧雲想要被陳母認同,用一枚他的戒指來認定自己的身份,她希望可以給自己一直對於愛情堅定不移的守望一個可以支撐藉口。同時,在光線的處理上,體現出王碧雲不能更改的堅持,她用強硬堅決的態度說出「不」與陽光在她的臉上明暗的變化,瞬間在觀眾心中深化了她等待堅持的形象。並且,她的這種堅定不移,不離不棄的堅守,對於愛情的守望與影片緊密相扣。
陳秋水在杭州美院,廈門大學搜尋檔案的片段中,光線多於昏暗或將人隱入黑暗之中。這一光線的處理,暗示了陳秋水的尋找無果。但陳秋水在這種結局中,所展現出的繼續堅持被強烈烘託出來,雖然過去了很多年,雖然多次尋找無果,但他始終不肯放棄這份愛情,他依然在堅持,他依然心存希望,他依然守望愛情。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他依然對自己的愛情持堅定不移,不離不棄的態度,使之與影片主題相呼應。
在王金娣與陳秋水對話的片段中,王金娣對於陳秋水的拒絕,依舊堅持,她說:「叫我王碧雲。」「王碧雲在天上,我替她照顧你。」「照顧你一輩子,替她。」這一片段中,對於光線的處理,是一個由暗到明的變化。從臺詞中也可以看出,王金娣對於愛情的堅持,讓他主動退步,甚至可以做一個替代品,她願意,願意為他放棄自己的姓名。而光線由弱到強,由暗到明的處理,反映出陳秋水的心理變化,他此時對於王碧雲逐漸接納的過程,以至於最後,王金娣對於愛情的堅持終於被承認。這是影片主題的體現,雖然不可預知未來,但只要堅持,只要堅定不移,不離不棄,就還有希望。
影片結尾處,現代王碧雲塗畫了一幅雪山的畫,以及她最後對一幅雪山畫作的注視。畫中的雪山,對於王碧雲來說,是穿越了時間、空間、生死的愛的表述,兩個鏡頭的對比,意在表現,她終於找到了一種表達自己對陳秋水愛情的堅定不移、不離不棄、生死不離的堅守,以及對於陳秋水死於雪崩之中的無線緬懷和祈願。
影片最後以一隻雄鷹飛過高原平地,山川湖泊,江河海洋,再次將那種愛情對於不可預知的未來,依舊堅定不移、不離不棄、生死不離的主題凸顯出來。
雖然雲與水永不相交,但彼此守望,那麼愛情,生死永恆。